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写下这首《南乡子》时,辛弃疾63岁,是个十足的老人了,在旁人眼里,辛弃疾的后半生十分成功,留下诗词无数,金钱美女一个不少,但对于辛弃疾这样有抱负的人来说,他后来拥有的所有金钱美女都不及他40年前带领50名勇士冲进金军大营的那个夜晚。

率50人冲击金军大营的时候,辛弃疾23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年,如今半生郁郁不得志的辛弃疾怀念少年时的自己,于是,他的词中出现了另一个少年。

孙权的佳话几乎都集中在少年时代。

人们记忆中的孙权形象是这样的:18岁统领江东,26岁在赤壁之战击败风头正盛的曹操,37岁夺荆州,38岁称吴王,39岁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这个少年君王坐断东南,雄踞江东。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1)

之后的孙权经历了什么,大家似乎没什么印象。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孙权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他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称帝,这一年,他47岁,这时的孙权是个中年人了,但这件事或许是孙权留给人们的最后较为深刻的印象了,很少有人关注,不再是少年的孙权做了什么。

但关于孙权,我们还应该知道另一些事:孙权活了71岁,比他的对手曹操和刘备都长寿,孙权建立的吴国于280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也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

孙权的后半生做了什么?没人愿意了解,就算稍稍试图了解,也只会是一声叹息:少年英主,老迈昏聩。

年轻的孙权和老年的孙权,简直就是两个人。有人感慨:也许人一生的智慧就那么多,而孙权在少年时代就把它用完了。

中国人的记忆中,孙权永远是那个少年英主,他在少年时就登上历史舞台,大放异彩,但他也永远困死在少年时代。

英雄辈出的时代

曾有人统计了中国人在不同时间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搜索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人对古代历史的搜索频率与当时火热的影视剧密切相关:《甄嬛传》上映时,清朝的搜索量陡然上升;《长安十二时辰》上映时唐朝的搜索量激增;《大明风华》播出时人们对明朝的搜索明显增多;《清平乐》、《大秦赋》上映时,大量搜索则涌向宋朝、秦朝。

但是,即使考虑了这种影视剧的加持,有一个时代的搜索量长期占据榜首,这个时代就是三国。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2)

提到三国,便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词:英雄。三国寄托了太多中国人的英雄情怀。

当然,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否定三国中的任何一个人或几个人,认为他或他们不是英雄,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否定: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英雄往往出现在大争之世,当然,大争之世的另一种说法叫乱世,大争之世或者说乱世的本质就是旧秩序加速瓦解,新秩序尚未产生的时代。

大汉帝国持续400年的逻辑因黄巾起义引发的蝴蝶效应而逐渐土崩瓦解,黄巾起义前,中央集权仍较稳固,这时的逻辑是:谁控制了权力中枢,谁就掌握了天下。

但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帝国不得不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州县,于是,游戏规则变了:单中心变为了多中心。

但这变化后的游戏规则反而更加简单直接:谁的武力强,谁的拳头硬,谁就说话算。

于是很多有雄心,当然也可以说是野心的人都在这样的逻辑中招兵买马,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些人中有四世三公的袁绍、有宦官之后的曹操(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也有织席贩履的刘备。

这些势力你争我夺,最后汇聚为三方最大的势力。

不得不说,就起点而言,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中,孙权起点最高。

刘备草根出身,织席贩履以维持生计,他唯一拥有的就是一个所谓“皇叔”的身份,但刘备这个“皇亲国戚”与刘表、刘璋都不同,他的祖先中山靖王是几百年前的人,他的身份、地位、财富、资源递20余代,到刘备这里早不剩下什么了,所以刘表不断地强调自己是“皇叔”、“皇叔”,因为除了这个“皇叔”身份,刘备真的再没有其他资源了,在这大争之世,刘备必须把自己唯一的这点资源发挥到极致。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3)

刘备起事前以织席贩履为业

曹操的出身比刘备好得多,虽然他“爷爷”曹腾是宦官,这并不太光彩,但他爹曹嵩可是官至九卿,财富、威望、人脉一样不少。

当然,曹家的地位与四世三公的袁家还是没法比的,后者才是要钱有钱,要兵有兵,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可以用父亲留下的资源和财富,整合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曹氏家族对曹操的支持还不仅仅在其父亲的财富和威望,曹家人也积极支持曹操的事业,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都跟着曹操马上拼杀,刀口舔血,曹操的基本盘虽然不及袁绍等人,但也算不错。

如果要论起步的条件,孙权比曹操还要好一些,那些残酷的原始积累,其父兄已经帮他做完了,其父孙坚在镇压黄巾起义时屡立战功,官至长沙太守,18路诸侯征讨董卓时,孙坚一马当先,力斩华雄(这个功劳被《三国演义》加到了关羽身上),其兄孙策勇武程度甚至还在孙坚之上,仅用5年时间就平定江东,被称为江东小霸王(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

曹操也只能是靠着其父曹嵩留给他的金钱和资源招兵买马,扩充地盘,而兵、钱、地盘,这些东西,孙坚、孙策已经为孙权准备好了。

用现在的话说,孙权是个标准的富二代,但大家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富二代什么时候最快乐呢?当然是他们没接班的时候,原因很简单,可以享受财富带来的好处,却不用承担因财富而出现的责任,富二代一旦接班,他的身上就同时背负了重担,在现代企业,他们背负的是无数人的饭碗,而在三国那个乱世,主公们背负的就是无数人的脑袋。

建安5年(公元200年),平定江东的孙策被刺杀,年仅18岁的孙权成为江东之主,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在这大争之世获得这么一份差事可不一定是个好消息。

外有北方曹操、荆州刘表虎视眈眈,内有江东旧世家大族等不稳定因素,少年君主刚刚继位,江东集团内部人心不稳,这些复杂的问题都得解决。

孙权统领江东时,曹操45岁,刘备39岁,刘表58岁,男人的心智和阅历会在中年时达到顶峰,这大争之世,积累了一定的资源拥有了一定大量阅历的曹操和刘备正是站到舞台中央的好时候,18岁的孙权,阅历可能不及以上的这两位,但是大争之世不会给任何一个人讨价还价的余地,孙权必须去面对这样的对手,而且,输了就是死。

孙权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时代不会管他是不是个少年。

坐断东南

年轻人经验少是个缺点,但是年轻人也有优点,就是顾虑少,有些中年人,老年人会被经验困住,因为见得太多,瞻前顾后,经验反而成为了负担。

乱世之中,人心险恶,不得不防,但如果处处设防,反而可能什么事也干不成,太平盛世时,不干事也能混个平安,但是这大争之世,你不干事,自有人干事,你不发展自有人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被吃掉,所以在做事与防止被算计之间要学会取舍。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孙权这个年轻人表现出的第一个优点:用人不疑。

其兄孙策死前告诉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孙权很快平定江东集团内部叛乱,稳住阵脚,而后孙权招贤纳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徐盛、顾雍、顾邵等人都是在这个时候被招纳进来的。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4)

鲁肃对孙权江东集团的作用极大

孙权礼贤下士,很快又获得了一批新招纳来的人才的忠心效忠,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孙权5年之内三次征伐黄祖,最终将其击杀,成功为父报仇,并吞并江夏郡的大部,而第一次征伐黄祖时,孙权年仅21岁。

黄祖是刘表手下,刘表一直也没有太大政治抱负,而且此时的刘表已经是垂垂老矣,败给野心勃勃的少年君主孙权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击败黄祖后,天下局势已经渐渐明朗,天下争夺战的主战场北方已经大致上分出胜负,曹操击败袁绍,大致确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拿下北方的曹操统一天下已经势在必行了。

少年君主孙权遇上真正的狠角色了。

事实上,孙权和曹操迎来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同一年,曹操在公元200年于官渡与袁绍决战,而孙权也在这一年统领江东。

那一年,曹操45岁,孙权18岁,现在8年过去了,53岁的曹操已经赚够了足够的资源与阅历,他携大军数十万,向孙权这个虽然年仅26岁,但是已经割据江东8年的孙权扑来。

一场大战已经在中年人曹操与青年人孙权之间酝酿了。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5)

《新三国》中的曹操形象

公元208年,这一年的第一件大事是刘表这个老人死了,本无大志又垂垂老矣的他确实不适合这大争之世,逝世或许是一种解脱。

刘表一死,曹操立刻南下,刘表的儿子刘崇没做什么抵抗直接投降了。

这样一来,强弱的天平倾斜得更加厉害了,本就强大的曹操又得到了荆州之地,更要命的是,曹操原本的北方军擅长陆战,水战却非其所长,东吴可以利用长江天险抵挡其进攻。

但是刘崇一投降,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后,情况变了。

长江不再是绝对的屏障,曹操也有水师了。

曹操此时的总兵力大约是20万,这个兵力,江东绝对拿不出来。

于是孙权问其部下应该战还是应该降,毕竟强弱悬殊,很多人主张干脆投降算了,这里边甚至包括托孤重臣张昭。

其实提出问题前,孙权的心中就已经知道答案,于是,他果断地任用了主战的周瑜和鲁肃,周瑜要5万兵,但孙权只给了3万,另外2万,需要到别处去找。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6)

曹操在南下荆州时,虽然刘崇望风而降,但刘备选择与曹操死磕,手上没多少兵的刘备当然不是对手,很快败下阵来,此时刘备手上的家底是1万残兵败将,和关羽手上的1万兵马。

这2万人断无可能挡住号称百万大军的曹操(实际约有20余万)。

刘表与孙权是宿敌,按理来说,孙刘两家是冤家,但是大敌当前,这些都可以搁置,孙刘两家因为共同的敌人走到了一起。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赤壁的大火烧出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孙权,这个年轻的君王到这一步才可以说站稳脚跟了。

少年老成

面对两个大叔级的对手,孙权给人的感觉是并未表现出很“嫩”,他有少年人的锐气,同时有中年人的老成

孙权在下决心与曹操一战时,可以砍断桌角说:我与曹贼势不两立。而他又同时懂得制衡,无论是江东集团内部,还是三国势力之间。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7)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发展迅速,刘备集团的巅峰是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要迁都避其锋芒。

这样的力量消长变化出现后,孙权果断进行了一次投机,他命令吕蒙乘关羽围攻樊城曹仁之机,偷袭荆州,一举将荆州握在自己手中。

其实,孙权夺取荆州,是分两步走的,吕蒙行动前,孙刘两家就已经达成协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在要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时,孙权不惜与关羽动手,刘备要在汉中与曹操决战,不敢两线用兵,所以与孙权约定平分荆州。

而后,刘备拿下汉中,势头更盛,孙权于是决定把整个荆州都拿到自己手中,孙权这招有人说是一步妙棋,也有人说一步臭棋,因为按照原本鲁肃的计划,是让关羽代替东吴抵挡北方的曹操,而现在东吴不得不自己去面对曹操来自北方的压力了,但不管怎么说,孙权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

当然,将这种制衡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一次是之后的夷陵之战,东吴都督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而后孙权确出于现实的考虑,与刘备结为同盟共抗曹魏。

孙权集团参与了三国三大战役中的两个: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两次战役都是孙权的江东集团开始弱势而后反败为胜,好吧,还有一点,都是火攻取胜。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8)

其实孙权能够取胜的原因无他,就是知人善任和用人不疑。

赤壁之战的周瑜,夷陵之战的陆逊,孙权都全力支持对方,少年人的果敢与老年人的稳重集中体现在孙权身上,如果说夷陵之战时孙权已经是个中年人,那么赤壁之战的少年孙权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实属不易。

孙权在少年时同时拥有了少年与老年人的优点,这让他即使面对曹操、刘备这样的人中龙凤都能从容不迫,但很可惜,孙权的老年时代糊涂透顶。

英雄迟暮

孙权的老年时代没有过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因为这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孙权登基称帝后,就冷落了一路辅佐他的张昭。

登基当天,张昭前来庆贺,孙权却说:如果我当年听了你的投降了,哪还有今天呀?

这句话的侮辱性实在是太强,你可能说,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后来孙权确实用实际行动将张昭边缘化。

陆逊的遭遇同样悲惨,因为不小心卷入太子之争,孙权屡次辱骂陆逊,最后陆逊愤懑而死。

老年孙权的糊涂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继承人问题上:孙权原本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但孙登于赤乌四年(公元241年)病逝,太子之位出现空缺,孙权于是立诸子之中年龄最长的三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被立为太子后,群臣建议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之后太子与鲁王围绕权力展开一系列斗争。

群臣分为太子派和鲁王派,两派你争我夺,朝廷之上相互攻击,孙权本来还是支持太子孙和,但后来与孙和心生间隙,开始不太信任太子孙和。

太子与鲁王的斗争最终愈演愈烈,孙权最后废黜了太子孙和,处死了鲁王孙霸,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自己也知道这样做并不正确,他曾经感慨:自己在继承人问题上没能处理好,恐怕要重蹈袁绍的覆辙。

但这样浅显的问题,孙权年轻时都想得明白,怎么到老年却反而想不明白了呢?孙权年轻时为人宽厚,用人不疑,怎么到了老年却变得如此多疑了呢?孙权年轻人对部下有情有义,坦诚相待,无论是劝吕蒙读书学习,还是敬周泰酒,都是真情流露,被后世传为佳话,但是怎么到了晚年,孙权变得如此冷漠无情呢?

君臣离心离德的政权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个问题孙权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清楚了,怎么到了老年,却弄不明白这个简单问题了呢?

要解释孙权的老迈昏聩,我们恐怕要引入一个现在很火的词:内卷。

内卷之下无英雄

让我们回到开头时辛弃疾那首《南乡子》中的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并非辛弃疾原创,而是他引用古人之语,那么他引用的是谁的话呢?

曹操,当时的场景是曹操在与孙权对阵时,看见孙权指挥的军队阵容严整,军队士气高昂,于是感慨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呀,像刘表之子简直如笨猪蠢狗一般。

但是,在曹操发出这句感慨所在的那一系列战役中,孙权实际上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在夺取荆州前,孙权不断的尝试攻取合肥。

但是结果却是孙权屡次用兵都无功而返,最惨的一次还被张辽以少胜多,成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佳话。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赤壁之战后,曹操那边的基本盘都已经稳定,孙权想从那里获得好处的机会已经不大了。

孙权临死前的一句话(孙权困死于少年时代)(9)

在天下还有些不那么强的诸侯的时候,曹刘孙三位雄主都可以通过兼并弱势诸侯获得轻松的发展,但是赤壁之战后,三方格局基本形成,谁都难以大幅改变这个局面了。

于是,英雄们失去了增量,只能在存量之间进行残酷的搏杀,但是曹刘孙三人谁又是饭桶呢?这残酷的搏杀大概率不会有什么结果,大家还是固守原来基本盘。

三人基本盘中,毫无疑问,最大的是曹操,于是孙权和刘备都只能维持一种弱势的平衡。

少年人的资源和阅历都不及中年人,但少年人也有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无限的可能性,是未来,是希望,为了希望,少年人可以爆发出无限的活力和想象力。

但是当未来逐渐清晰,当希望逐渐渺茫时,留给已经不再年轻的少年的就只有悲凉了。

对于孙权来说,逝去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一统天下的希望。

增量枯竭,存量之争下,少年的热血无处泼洒。

大争之世落幕,英雄也难逃内卷的命运。

内卷之下,英雄亦不自由。

少年孙权渐行渐远,历史的尘埃又厚了一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