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4日发布通知,部署于近日至12月,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通知明确了九项措施,全力助就业本文将分析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个人建议,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解决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4日发布通知,部署于近日至12月,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通知明确了九项措施,全力助就业。本文将分析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个人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问题
一是疫情影响下经济的不景气和史上最多的毕业生人数。以往吸纳大量就业岗位的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从去年开始就是裁员的重灾区。爱奇艺、百度、京东、字节跳动、快手、滴滴等互联网大厂都在缩减人员、缩编岗位。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上都创历史新高,这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
二是应届生被卷入裁员风暴。21世纪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李想踩刹车,嗅到了危险信号》,虽然是写公司的情况,但是切入点却是裁减应届毕业生事宜。一位拿到理想录用函的应届毕业生收到公司要求转岗邮件,而和他一起被录用的同学,收到的则是“解约”通知。无独有偶,京东等互联网大厂解约应届生的情况也在今年格外突出。
三是区域均衡性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自由配置,高校毕业生更多地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倾斜。正因人力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引发经济发展的人才分布失衡问题。对国内人力资源分配,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后果:在人才比较密集的城市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复杂。在急需人才注入的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很难招聘及留住应届大学毕业生。如智能制造企业不少都在二线或三线城市,比如南通、常熟等,非常缺人,但很多大学生只倾向于呆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
四是就业稳定度的下降。根据58同城每年发布的《2022年毕业季调研分析报告》来看,2020-2022年,应届毕业生倾向选择稳定的工作的比例,从57%上升到71%,但2022年跌至51%。去年,人民日报寄语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六个字:沉下心、扎下根。初入职场者,应当学着做一颗种子,沉下心、扎下根,积蓄能量、厚积薄发,才能在机会来临时脱颖而出。而扎根的前提,意味着需要在一个行业深耕,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工作的稳定度高。就业稳定的下降,意味着职场人更频繁的试错、更容易浅尝辄止。就科研行业来说,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投入,如科研人员的频繁更换,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五是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公司而言,相比于社招时公司可以在原公司做求职者背调,或者根据以往的简历信息进行核查。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时,由于造假成本低、不诚实等因素,公司并不能完全了解应届毕业生的能力信息,公司对信息的不完全获取增加了公司的招聘风险。久而久之,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公司会更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历的社招,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二是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求职信息多而杂,缺乏有效的分类,降低了求职信息获取效率。
二、建议对策
一是扶持企业,增加其吸纳新就业的能力。企业尤其是民企是吸收新就业的主力。虽然短期纾困可以靠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但是长期看新增就业基本全部由民企提供。当下传统民企招聘的几个发动机,包括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房地产相关行业以及部分金融行业遇到巨大压力。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为企业纾困。最关键的是要提振民企信心,给予政策支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建议大幅降低企业校招成本,比如给校招提供五险一金补贴或可对企业提供无息贷款。同时,建议对裁员或毁约应届生的企业进行约谈并处罚。
二是增加区域均衡性。一是加大宣传,打破应届生的地域偏见,鼓励其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二是加强大城市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新一线城市的外环空间,增强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三是坚持九城崛起,推动武汉城市圈高效协同一体化发展。加快九城交通互通、产业互联,信息共享。
三是增加就业稳定性。频繁、没有目标、“试错型”的不稳定职业很容易让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陷入被动和劣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和评估、职业定位不清晰或无职业规划。建议大学生一要明确个人职业定位,锁定目标。二要将试错时机提前。在学生时代多实习,而不是在毕业后频繁换工作来试错。三是学校可开设帮助学生职业选择的课程,或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对学生从旁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