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经典30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经典30句(极致的修身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经典30句

【原文】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给孔子陪坐。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迅速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哂然一笑。孔子又问:“求(冉有),你怎么样呢?”冉有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赤(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点(曾皙),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曾皙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赤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小相,那在他眼中、什么能称做大相?”

我的理解(26):这段比较著名,我也用不着展开表述。但我估计许多人都没注意到细节,让我为大家分析一下: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在这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子路亲力亲为,大家想想:这是不是第二章的《为政》?2、冉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找个人来帮忙管理,符不符合《八佾》的开头?3、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时,岂不是天下一片太平?所以,这三个人、三种理想,分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为了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治国是为了平天下,可平天下又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我在《八佾》中提出,却并没有在《里仁》中回答。

在这里,曾皙为我们作了回答: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修身,为了让我们过上我们所追求的生活。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皙的咏而归,就是“后天下之乐”。

再说一下“夫子哂之”:在孔子眼中,前面三人的想法都是有缺陷的:为政以简——子路做事,是越做事越多,与《雍也》开头南辕北辙;论语讲究“小国寡民”,冉有、公西赤却嫌国小,与《八佾》最后相差甚远。

人生艰难,曾皙20岁时可以“咏而归。”、30岁时可以“咏而归。”、40岁时可以“咏而归。”……是不是临死之前都可以“咏而归。”?

人生艰难,孔子可以“咏而归。”、曾皙可以“咏而归。”、……是不是每一个学论语的人都可以“咏而归。”?

我们又该如何去保证,在我们的人生低潮时、可以“咏而归。”?

最后总结:1、开学致词;2-7、总结表扬;8-11、丧的礼;12-16、知生知死、事人事鬼;17-19、人性的缺点;20-22、善道难求;23-25、正反之辨;26、回到原点——修身为了什么?为了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