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官吏的任用与晋升制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完善的选官制度不光能让在任官吏更勤勉,也能让寒门人士看到一条康庄大道。而科举制度虽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但能做到参与政事或者说掌握权力的级别的自是极少数,这其中还涉及权势斗争等复杂因素,所以朝堂上的博弈从未停止过。

以公而言,任用官吏当举贤明,但人非圣贤,多数人都有私心私欲,所以古代朝堂上官位之间的斗争屡见不鲜,而今天笔者要讲述的是“论资排辈”与“抽签选官”这两种选官博弈制度的流弊(沿袭某事产生的弊端,非网络热词含义),这两种制度的出现代表了什么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弊端呢?是从何时兴起的呢?

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选官依据(从论资排辈到抽签选官)(1)

一、论资排辈的兴起与发展

以任职年限为选官依据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但西汉并未作为唯一选官办法。

到了北魏时期(386年—534年),在《魏书•崔亮传》中记载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长,掌管任免)崔亮正式提出论资排辈的选官制度——“停年格”,意思就是不问贤愚,任职时间长者优先任用,并且是指所有的职位,这是论资排辈制度的开端,并且一直在延续。这种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不选贤明如何理好国家政事,这个吏部尚书难道疯了吗?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受到当时的政治生态影响,武官集团权势极大,给朝堂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有许多有军功之人都应征官位,但官位的数量毕竟有限,而应选的人又太多,所以崔亮推行了此制度(崔亮提出过赏赐爵位、加高俸禄代替,但被拒绝)。

在当时也有许多的人对其质疑,但在崔亮述说缘由之后也就不了了之,因为武臣虽有军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打天下与治天下有根本区别,官位不够,武官又逐渐得势,只得出此下策,避免武官逐渐做大。所以从时政来看,崔亮提出“论资排辈”是被动的,是但这里就有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既然有明显的弊端,长久下去更是不妥,那为何会被延续下去呢?

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选官依据(从论资排辈到抽签选官)(2)

二、论资排辈的发展

从当时的北魏来说,即便时局已变,可拨乱反正,但原本庸碌无为的官吏自然不会放手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权力,权力所带来的好处足以让这些人产生反对意见。从吏部职责来说,这个方法让官吏的选用变得简单,而政治环境也已经发生相应变化,多数官员都极为惫懒,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吏部人员

而脱离北魏朝代从整体来看,这种政策推行容易,只要统治者保持相应的底线即可,还能加强自身的权力,所以后世的统治者也沿用了这种方式,即“利其便已,踵而行之”。而这种制度也有一定的改变,发展到唐代开元年间,吏部尚书斐光庭提出了“循资格”,在其中又加入了级别与资格,审核上更加严格,但只要未犯事即可升职。

但此制度的延用让官吏做事受到限制,众官办事呆板只按规定做事,造成了“庸愚沉滞者皆喜,谓之圣书,而才俊之士无不怨叹”的局面,此制度的弊端已经逐渐影响到政事处理。而到宋代又改进为“磨勘法”,设立专有的评审机构,文官任职满三年,武官任职满五年就可升迁。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二》所述,初时还能严格按照政绩去评定,但之后演变成纯粹的论资排辈,《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文臣)也批评道:“今文职三年一升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闲逸,贤不肖并进。”虽然选官制度不断的完善,但执行都极为惫懒,终究没有脱离论资排辈的本质。

它让贤能之士长期处于下位,而官吏做事也开始懈怠,政事因此出现问题,影响整个民生、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历史浪潮的不断推进虽然改变了这种制度,但是竟然演变成另外一种荒唐的形式——抽签选官。

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选官依据(从论资排辈到抽签选官)(3)

三、抽签选官的出现

到了明朝时期,选官制度发展成抽签选官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还在当时备受好评,那当时到底是怎样的政治环境呢?根据《明史•选举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正式实行这种方式,以抽签评定选官,凭手气做官,为什么这种很明显的荒唐做法会被执行下去并收获好评呢?

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废掉了丞相这一官位,决策权都在皇帝手里六部的权力也相应增加。但是丞相职位所拥有的权力是极高的,这种权利是由原本所掌管之事带来,如果丞相官位被废,那原本属于宰相的事情由谁去做呢?它的相应权力又被分给谁了?

答案是宦官,而明代的大太监在历史上也相当出名,有魏忠贤、刘谨等权力宦官在宫中为祸,所以宦官在这时候的权力是极大的。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孙丕扬刚正不阿,没有任何同僚敢与其行便利之事,但只有宦官敢,并且是长期如此。

于是孙丕扬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推行抽签制度,将任免的权力交给竹签,自己没有了权力,宦官自然不会频繁找他,也能有效将宦官排挤在外,所以备受好评。

虽然从整体来看,这种制度十分荒唐,但在时政之下却是极为有效的办法,与论资排辈制度的出现类似,某权贵团体得势,时政局势无法被掌握任免权的吏部左右,于是便推行了这种制度,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两种制度都产生了弊端,国家政事被怠慢从而影响了民生与整体的发展。

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选官依据(从论资排辈到抽签选官)(4)

四、总结

科举制度虽然为国家选拔出人才,但官位依旧极少,官员的任用变成了难题。而“论资排辈”制度因为朝廷受到武官势力的压力从而开始推行,当时的皇帝也因顾虑武官的军事力量必须对其安抚。

而崔亮也向皇帝建议过通过赏赐爵位与俸禄的方式犒赏,但没有采纳,所以崔亮不得不推出“论资排辈”选官制度,以当时来看确实解决了官位少,应选人数多与权势集团的安抚问题,但是却让贤能之士受到打压,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而明代杨丕扬面对宦官干政的问题提出了“抽签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从整体来看是极为荒唐的制度。

但在当时来说,宦官的地位极高,无人敢得罪,但又需要避免宦官参与更多政事,于是此制度的设立初衷能够理解。只是以现在的回顾视角而言,这种制度有十分明显的弊端。

而我们从这两种制度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政策的设立初衷或者说设立本愿都是十分完美或者说美好的,但是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即便在初期能够解决问题,但依旧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所以政策的推行或者说选用制度的完善与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

参考文献:

1.丁万明[1].中国古代选官博弈的制度博弈流弊探析[J].领导科学.2012(2):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