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1)

每年6月份左右,非洲坦桑尼亚大草原的青草就会逐渐枯竭,随着食物变得越来越少,草原上的动物们便开始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

它们从坦桑尼亚境内的塞伦盖蒂公园南部,迁徙到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上演了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

达尔文曾说过:"幸存的生物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适应能力最强的”。

自然法则面前,万物平等,只有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

数百万年以来,人类也曾和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一样,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等原因,经历了多次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各地的迁徙。

只不过那些最早走出非洲的人群,大部分都在冰河世纪的多变气候中走向了灭亡,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凭借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和一点点运气,努力地存活了下来,经过数万年的繁衍,造就了如今地球上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2)

非洲大陆,也是人类文明扎根的地方

如果把整个人类进化史浓缩为一年365天的话,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1月1日,猿人出现了,也就是有了开始直立行走人科动物。

直到10月底,类人猿才出现。

到了12月初,直立人出现了,200万年前他们曾不断地走出非洲,但是很不幸这些人后来都灭绝了,这其中包括我国的北京猿人和东南亚的爪哇古人等。

12月18日,智人出现了。

12月28日,现代人出现了。

12月31日深夜11点,现代人的祖先开始了走出非洲的又一次伟大探险。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最后一个小时的故事。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3)

人类进化史

现代分子遗传学已经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来自非洲(分子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可以去阅读我的上一篇文章《人类文明寻根之旅:基因里的亚当夏娃》),非洲最早的人类分支在基因上标记为M168、M91和M60三个分支(分子遗传学用Mx标识Y染色体基因单倍体,数字表示这是第几个被发现的单倍体)。

其中M91,M60一直留在非洲,比如现在生活在非洲纳米比亚的桑人部落。他们的肤色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黑,身材普遍较矮小,而且他们的语言也非常复杂,有多达100多个字母和各种奇怪的发音。

非洲桑人就是现代人类的活化石,从他们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了几万年前我们人类祖先的模样。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4)

非洲纳米比亚桑人

而现在地球上所有非非洲人,其实都是M168这个分支的后裔,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他们主要分两批走出非洲,对应的基因标记分别为M130和M189的两个分支。

大概六万年前,M130沿着海岸线率先启程了。

他们沿着东非—阿拉伯—印度沿岸边一直走,沿岸迁徙的好处很多,首先能够避开了猛兽侵袭,其次食物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所以这群人吃着海天盛筵,一直走到了现在的澳大利亚。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5)

M168单倍体迁徙示意图

1974年,在澳大利亚的Mungo湖出土了一个完整的古人化石,命名为Mungo 3。最新技术确认Mungo 3生活在距今4.5万年前,而Mungo 3附近的土层中出土的古代艺术品超过4万年,其他各种人类石器制品超过6万年。

所以澳大利亚的人类文明远远比欧亚大陆更加古老,只不过后来由于冰川期结束,海平面上升后,澳大利亚被隔离成了一个孤岛,澳洲文明就逐渐没落了。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6)

Mungo 3遗迹,非洲外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

虽然远达澳大利亚,但M130星辰大海的征途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后代又经东南亚进入现在的东亚地区,甚至还沿着大陆架一路向北,成了最早进入了美洲大陆的一个分支。

M130,这群最早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沿着“海上高速公路”开始将文明的火种带到亚洲和大洋洲,但真正造就了现在人类多样化的,却是一万多年后另一场大规模的迁徙。

4-5万多年前,有些还继续在非洲生活的智人开始闹不住了,随着玉木冰川季进入高潮,非洲气候也慢慢变得干燥,原本鲜草丰美猎物成群的撒哈拉地区慢慢退化成了大片沙漠,于是大批的智人开始了走出非洲的第二次大迁徙,他们就是M189。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7)

第二次史前人类大迁徙线路图

这一次人类追随着猎物进入了广袤的欧亚大草原,M189的一个分支M89开始循着中亚草原带向亚洲中西部地区扩散,伴随着M89的扩散,4万年前另一个基因标记M9出现在一个男人身上,这个携带M9的男人就是现在所有欧亚人的亚当,M9群落也被称为欧亚氏族。

M9在向中亚地区迁徙时走到了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地带,在那里他们遇到了3个巨大的山区屏障: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

天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有很多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而且冰河时期的低温也让人类无法抵挡,所以对那时的人类而言,翻越它们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M9的一部分人知难而退,转而向南走向了印度次大陆。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8)

帕米尔高原

这群向南的群体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基因标记M20,这个突变型基因在现代50%印度人身上都存在,而印度之外几乎没有找到这个突变型的。

大概3万年前,M20迁移到印度南部时,遇到了比他们早到了上万年的第一批移民,也就是之前提到的M130的后裔。

虽然同来自非洲且有着共同的血脉,但是两批人类之间没有发生互惠互利的融合,情况恰恰相反,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竞争和冲突。

通过对现代印度人的基因检测,发现M130的Y染色体突变型比例极低,而跟随M130的线粒体基因比例很高,所以竞争的结果很可能是M20取得了胜利,他们抢掠了M130后裔的妻子和女儿,并杀死了印度大部分M130的男性后裔。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9)

印度人

M9的一部分人在中亚定居了下来,也就是现在生活在中亚那些斯坦的国家的人们,他们的基因里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标记M45,M45出现的时间约为3.5万年前,如今几乎每一个中亚地区的男性身上都携带着M45。

M9欧亚氏族的后代,除了印度的M20和中亚的M45,还有一个东亚分支:M175。

M175这群人竟然翻越了天山山脉继续向东,经准噶尔缺口来到了现在的亚洲东部,如今东亚人的血统中,M175的比例高达为60%——90%,特别是现在的中国,日本,韩国的M175的频率非常高。

所以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构成是比较复杂,既有之前曾提到的M130单倍体群落从东南亚进入中国,然后向北迁移的过程中又和M175的后代进行了融合,此外还有后文即将提到的西伯利亚氏族从北向南的迁移融合,最终整个汉族文明成型于北方,又渐渐向南扩散开来。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10)

东亚人

言归正传,M9的还有一群人剑走偏锋,继续北上进入了西伯利亚冻原,甚至来到了北极圈附近,这些人的代表就是现在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楚科奇人。

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东北角楚科奇人堪称人类适应环境的奇迹,他们身穿驯鹿的毛皮,使用木杆搭建的帐篷,主要靠饲养驯鹿和冰河上钻洞捕鱼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万年都没有改变,这群人在西伯利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因标记:M242。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11)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楚科奇人

好了,我们的目光先暂时从远东回来看向西方,看看此刻欧洲大陆上的人类又在经历着什么。

第一批进入欧洲的人类大约在4万多年前,也就是之前提到的M45中亚氏族的一个分支:M173,这群人主要从欧亚干草原带向西辗转进入乌克兰、德国等欧洲地区,在他们进入欧洲之前,欧洲是另一批更早走出非洲的直立人后代尼安德特人制霸的世界。

人类学上曾一度认为欧洲人都是尼安德特人的后代,但是分子遗传学此刻又出来啪啪打脸了:尼安德特人与现代欧洲人的基因早在2万多年前就已经分离了,3万年前留在欧洲的,只有现在被称为克罗马农人的晚期智人。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12)

曾经制霸欧洲的尼安德特人

关于尼安德特人是怎样消亡的,一直是人类史上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从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来看,克罗马农人和尼安德特人并没有像印度大陆的古人类一样爆发激烈的冲突,尼安德特人更像是在与克罗马农人的竞争中被自然淘汰的,因为克罗马农人有着更高超的捕猎技巧和更长的人均寿命,所以比尼安德特人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所以,现代欧亚人的祖先就像是这棵扎根于非洲大陆的人类演化之树的第二节分支,但这个分支是所有分支中枝叶最茂盛的那一条(其他两条是留在非洲本地的M91,M60,没忘吧)。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13)

北美印第安文化,是欧亚文明的一个分支

相比欧亚大陆而言,美洲的人类历史则要年轻的多,从最早的美洲人类遗迹来看,第一批北美土著是在1.5万到2万年之间通过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的,通过对美洲古人类化石进行DNA检测,我们在Y染色体上发现一个全新的核苷酸变化,命名为M3。

这个M3的基因特性遍布美洲各地,频率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高达90%,在北美约50%,显然,M3是美洲土著的奠基者,所以这个基因标记被定义为美洲氏族。

那M3的祖先又是谁呢?

没错,就是楚科奇人身上的西伯利亚基因:M242,所以美洲文明来源于欧亚大陆,属于人类演化之树的第三节分支。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14)

北美大陆上灭绝的大型动物

经过近一万年的挣扎,北美的土著终于越过了美洲北部一望无际的巨大冰原,他们就像一群饥饿已久的流浪汉突然被请进了一个充满食物的大餐馆,美洲大陆上大量的食草动物在接下来的1000年内迅速灭绝,而美洲人口也爆发式激增,帮助他们迅速冲到了南美洲。

阿根廷平图拉斯河手洞这幅9000多年前的壁画,似乎也是在庆祝人类历经磨难,终于到达了这片遥远大陆的最南端。

远古人类迁徙史(从非洲走向世界)(15)

阿根廷平图拉斯河手洞壁画

从非洲走向世界,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古人类迁徙史中,我们的祖先所做的不仅是将文明的火种从古老的非洲大陆带到世界各地,它更是人类不畏艰险、不断探索和极限求生能力的最好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