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时间过去了几千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人本身变化并不大。比如说,时至今日,中国人还是认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耳顺“……的说法。
四十前后,人的想法确实是不一样的。而过了四十五岁,迫近”天命之年“之后,对人生的看法更是有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变化。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一是身体状况不可避免地下降。虽然不一定有什么大病,但做同样的工作或者活动,那种疲惫感比以前更加强烈。上楼、搬水、加班、走路……以及喝醉之后醒酒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往往好几天都休息不过来。生龙活虎的劲头找不到了,凡事都悠着点。
二是”两头“的事情多了。对上,父母基本上都在七十开外,产生大病的概率增加,这意味着经济上、精力上的付出和压力会加大;对下,子女的升学、就业、结婚等问题将接踵而来,无处可避,必须硬着头皮面对。
三是事业上已经进入平稳期和瓶颈期。如今,各行各业,已经着力在培养80后、90后。虽然70后仍然是单位的中坚力量,然而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已经不被”重点考虑“。一方面是闯劲已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专业技术和思想意识也渐渐落伍于这个时代。
当然,不能否认有些接近50岁的人依然激情澎湃、鸡血满满,但那至少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大多数。所以,那些迫近天命之年的朋友,可能会认同笔者下面的这几点领悟:
一、健身不应再是一种想法,而要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1,其余的诸如财富、荣誉……都是0”……这样的理论不能再只是“说说而已”。保持身体健康不但是工作的需要,而且是人生的必须。当年的革命前辈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如何度过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以,每天至少要给自己安排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锻炼,至于方式,因人而异。跑步,广场舞、游泳、乒乓球、太极拳……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能坚持下来,是最关键的。
二、摆正心态,少一些浮躁与焦虑,多几分豁达与耐心。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而基于大数据的手机与网络,又很容易给人制造一所“信息茧房”。闭上眼睛想,手机上那些APP占用了我们多少宝贵的时间,推送给了我们多少无用的信息,这种“奶头乐”效应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里不能自拔,自以为掌控了一切,其实不过是任人摆布罢了。所以,到了这个年龄,要摆正心态,不去懊悔那些“错过”,不去追逐那些“不可能”,认清自己是谁,明白自己有什么资源,一切慢慢来,不恐惧,不浮躁,不焦虑,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和底气,以宽容豁达的态度与必备的耐心去处理遇到的人和事。
三、发展一项爱好或者特长,去深耕,不一味清高,也不可陷于庸俗。信息时代,流量为王,没有人会关注你的失意,也没有人会欣赏你的遗世独立。有一份虽不一定特别喜欢,但赖以谋生的职业,能当成事业更好,当不成也没关系。但这是糊口的凭借,必须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这是前提。然后,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找到一个既满足兴趣爱好、收获快乐的途径,又展示了自我、获取了一定经济收益。这二者能够结合起来,是最好的事情。比如,有人做的知识付费、直播带货、写作变现等活动,难道不值得学习吗?
四、处理好各种“线下”的关系,关键时候一定用得着。网络世界再发达,也是虚拟的。人,毕竟还得活在现实中。除非,你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并且“万事不求人”。生活中,等到年龄大了,可能搬桶水也需要邻居的帮助。因此,一方面,与亲戚、朋友、同学要保持适度的联系,要关注对方的动态,老人生日、孩子百岁、订婚结婚、升学搬迁,等等,该祝贺就得祝贺,该花钱就得花钱,平时多烧香,才能避免急来抱佛脚。平时不修桥,关键时刻过不了河。从本身来说,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被利用”的频率和程度。可是,一个普通人,哪有那么大的能量?凡事主动一点,总比被动强很多。另一方面呢,工作或者住处方圆1公里的范围,多认识几个人,多交流攀谈一番,或许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对你有实质用处的信息。
五、少一些“看开”,多一点好奇心,多学几个新名词或者小技术总是好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往往容易对很多事情兴趣索然,觉得一切都“不过如此”。这种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一旦啥事都不在乎了,也就等于泯灭了上进心,失去了进步的可能,待人接物也容易变得消极,入而久之,离人与远了,离时代也远了。所以,一定要多一点好奇心,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要多问个为什么,多百度一下,多留意一下。要定期记一些新的名词,定期学习和掌握一两个小的技术,只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和吸引力。
先写这五个领悟吧,以后再补充,也希望同龄人一起参与讨论!
——点点关注“湖底浮萍”头条号吧,一起讨论现代社会的新闻热点和人生痛点,聊一聊文学、教育和历史吧,相信我们会相识恨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