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做到不卑不亢宠辱不惊(人如何才能做到)(1)

老子曰: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老子这里点出了人们寻常何以如此在意荣辱灾患的症结所在。

他告诉我们,人们往往都是“宠辱若惊”。

“宠”就是得意,“辱”则相反是失意。

老子发现现实中的人们是宠辱若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都是一副震惊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宠为下”,因为几乎在所有人已有的观念中,都盼望着自己得意,升官、赚钱。

所以在这种观念之下,无论自己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心都是非常不安宁的。

没得到会担心自己得不到,突然间得到了又要开始担心失去,若真的得而复失,或是失而复得那么内心情感落差的体验恐怕也只能用“惊”来形容了。

其实这种“宠辱若惊”地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人人都有经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考试。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考出好的成绩,于是当成绩出来的时候,对分数满意的人兴高采烈,考砸了的人则垂头丧气。

而且越是重要的考试,例如中考、高考、国考,人们“惊”的程度便越强烈。

但如果是寻常不怎么重要的测试,人们也就不怎么在乎了。

所以,人内心的期望越高,也就越不安宁,这就是“宠为下”的道理。

而换个角度来看,人为什么有期望,又为什么担心失望?

因为人有一个自我的概念,社会、家庭以及自我观念给自己制定了很多条条框框。

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我要当公务员;我一定要赚大钱。

结果当现实与自己的观念冲突的时候,人便要患得患失、宠辱若惊了。

老子告诉我们“及吾无身,吾何有患”。

若是我们没有了自我的这个概念,那么何患之有呢?

读到这里,很多人又要给老子扣上消极的帽子了,认为如若按照老子的思想,人们不再追求成绩,不再积极奋斗,那么社会也将停滞不前,实乃清谈误国。

但老子这里并非此意,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在为自己而活。

最典型网络上的那些“田园女权”,成天呼喊着要为自己而活。

但她们真的活成了自己吗?

其实并没有,她们活成了贪婪、自私以及虚荣,她们早已不是自己。

人应当掌控外物,而不能被外物所累,更不能被外物所牵走。

老子从没有让我们把世俗向往的诸如钱财、权力、地位、成绩、甚至烟酒等等全然抛弃,一头扎入深山老林中去辟谷。

要知道天地万物无处不是道,俗世的东西有用的时候我便借来,用完之后毫不留恋,说放手就能够放手。

如此随意遨游与出世与入世之间,善利万物而不争,才是老子哲学的道妙所在。

之后老子又说: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观念,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天降大任。

我们应当以爱己之心去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挥出最大的爱心,如同儒家倡导的“仁”,墨家倡导的“兼爱”一样。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观念。

所以如何才算真正为自己而活?

不付天降于己的大任,扛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这才是生而为人之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