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老话,“同姓一家亲”。这意思是说同一个姓氏往上追溯大概都能找到共同的根源。其实,不同的姓氏也未必没有关联,譬如说陈姓与田姓。

当然,姓与氏又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如果难以理解,可以对比中着《史记》中一句话来理解,“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侯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后”为后世、后人,“国”为诸侯的封地。这句话意思是大禹本来姓姒,但是他的后代却有不同的姓氏,都是借用分封的地方为姓。同时,这句话还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大禹后代可谓枝繁叶茂,这是那个时代部落首领的共性。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1)

五帝均为黄帝后代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名者十四人”,黄帝同样子嗣众多,多达二十五个儿子,然而部落联盟的权力却只在正妃所生的孩子之间传承。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正妃就是正房媳妇,螺祖为黄帝生育了两个孩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

这句话是研究五帝权力交接的关键。

黄帝之后,权力移交给了孙子高阳,就是颛顼帝。“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之后,权力再次转移到了帝喾高辛手中。“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是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2)

黄帝将权力移交给次子的儿子颛顼高阳,颛顼却将权力交给了玄嚣的孙子、自己的侄子帝喾高辛。在帝喾高辛之后,权力移交到挚手中,挚之后又是尧。尧与挚都是帝喾高辛的儿子,权力仍在玄嚣老大这一支。

帝尧之后继位的是虞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已至舜七世矣。”

司马迁不厌其烦地追溯,终于发现这位虞舜也非寻常人,而是黄帝的八世孙,也就是说部落联盟的权力交接再次转移到了黄帝次子的后代手中。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3)

帝舜之后权力交给了大禹,而大禹竟然也是黄帝的子孙后代。“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大禹也是黄帝子孙后代,仍是次子昌意一脉。

综上,从黄帝到大禹权力交接一直是家族内部争夺,所以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禅让之下的势力威逼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在《说疑》中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真相,并且在战国《竹书》中也有相似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可见,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实际是势力威逼,这不过是描述权力斗争的和谐方式。

如果说黄帝将权力交给孙子颛顼高阳,是看中了高阳具有“圣德”,况且祖孙相承没有太多曲折。那么,颛顼帝高阳为何要将权力交给“族子”(侄子)帝喾高辛,而不是儿子穷蝉呢?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4)

大概是因为高辛格外聪明,司马迁用了四个字“生而神灵”,这与黄帝有相似之处。此外,高辛在辅佐帝颛顼时能够,“顺天之义,知民之急”,顺应天意,呼应民声。而且实实在在地争取到天下人的支持,“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除了帝喾高辛的上述表现之外,大肆联姻应该也是继承帝位的关键。

在《五帝本纪》中,“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司马迁介绍帝喾高辛时,明确帝喾父子相承的传位方式,后因帝挚政绩不显被帝尧取代。这里不仅明确帝挚与帝尧并非一母同胞,还明确了这两位不是“正妃”!

在《殷本纪》中,“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周本纪》中,“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此处,周后稷之母“元妃”应该是“正妃”,而殷契之母“次妃”排位在第二。能够与不同氏族联姻,说明帝喾高辛势力非常强大。高辛大肆联姻扩张势力,或许是觊觎帝位蓄谋已久。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5)

帝喾高辛正是由于拥有足够的实力,所以部落联盟最高权力才能“禅让”到他手中。

所以,五帝权力交接虽然是在家族内部进行,这也是背后实力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历史上赞美的“禅让”并非那么和谐。

五帝禅让权力交接的美谈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司马迁《五帝本纪》结尾来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本来还未悟透,岂料又缀述了一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那些见识浅薄、孤陋寡闻,又不知道自己深入思考的人是不会理解的。每当读到此处,更加小心翼翼地琢磨司马迁的文中深意,甚至对自己所悟所想不断推到重来。

五帝为黄帝及其后世子孙,甚至夏、商、周的创建者也都可以追溯到了黄帝。司马迁构建的黄帝谱系,不仅将华夏族说成是黄帝子孙,还将中国的少数民族说成是黄帝子孙。而且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鲜等都是黄帝子孙。

这是为什么呢?

“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这个解释有谶纬神秘色彩,但重在道德教化,是西汉儒家利用和改造黄帝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正好呼应了刘邦出生时伴随的神秘天象。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6)

“余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史记·五帝本纪》

为了增强说服力,司马迁承认参考翻阅了《春秋》、《国语》,书中所表述的《五帝德》、《帝系姓》应该是很明显了。所以,司马迁也没有做更深入的思考或者考究。其实,司马迁不仅认同《春秋》、《国语》史料记载,而且能够采用便是情感认同。

除了《春秋》、《国语》,相应书籍也有参考。“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聪明二字在《黄帝内经》中为登天)”,这句话应该是源自《黄帝内经》,虽略微改动但不影响史实——黄帝的英明。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7)

“学者多称(赞扬)五帝,尚矣”,三皇五帝的事太久远了,而且能保存的文字资料又不多。但是,又不能不继续编撰,不然无法实现老爹交代的遗命。

司马迁除了以史料书籍为参考,缺失或者不足部分则是从民间故事补充而来。早年游历时,各地仍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是很好的素材,毕竟口口相传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当然,无论是“禅让”,还是权力争夺,司马迁极力称赞五帝时代。毕竟五帝对于推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各地仍流传着对黄帝、尧、舜时代的美好怀念。司马迁自圆其说地编撰《史记·五帝本纪》,是我们发现司马迁的思想、历史观和治史方法很好样本。

司马迁描述的五帝可靠吗 关于五帝禅让(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