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0年农历新年刚过,敏敏的姥爷就在睡梦中去世了。

那是敏敏第一次见大姨周萍犯疯癫病。

她跪在灵堂上一边抱怨去世的父亲,一边哭喊早夭的儿子,像中了邪一般。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1)

外人见了就在一旁看热闹,可自家人却默契的熟视无睹,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周萍的儿子保保去世已经快10年了,这10年里,敏敏对大姨的印象就是:

一日三餐,她都在吃方便面和荷包蛋。

她本以为大姨也喜欢这“人间美味”,谁知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姥爷下葬后,大姨停止了哭闹,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葬礼上那个疯癫的女人,仿佛成了大家的幻觉......

只是偶尔的时候,敏敏还能听见大姨神神叨叨的“碎碎念”:

“如果保保没有吃那顿饺子,我又何必吃这么多年的方便面....."

2

敏敏出生后就没见过保保表哥,关于周家和表哥的事情,她也是后来从母亲那儿听来的。

老周家一共有4个子女,大姨周萍排行第三,或许是家里第一个女孩的缘故,敏敏的姥爷对她格外疼爱。

姥爷是一位修配厂厂长,家庭条件要比普通人家好很多,那个时候厂里人都知道,周厂长家有一个宝贝疙瘩,每天扎辫子的头花都不重样。

可是在1965年的时候,大姨美好的童年就戛然而止了。

在一次对账中,修配厂领导莫名其妙的发现账上少了2毛5分钱。身为厂长,姥爷自然就成了眼中钉。

“周厂长,这件事甭管是谁干的,上面都希望你先承担下来,这样才能保住饭碗嘛”!

姥爷是出了名的执拗,没干过的事情绝不承认,上面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开除了他。

那年冬天,姥爷赶着马车,就这么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2)

他们来到镇子下面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家族意识特别强,于是他们只好住在了周边的一间小土屋里,背后就是一片乱葬岗。

大姨当时6岁,原本已经快要上小学了,奈何家里这么一折腾,上学的事就泡了汤。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姥姥和姥爷都下地干活了,家里洗衣做饭一事就全落到了大姨的身上。

1969年,敏敏的母亲周雅出生了,带孩子这事儿又理所当然的归了的大姨。她心里不愿,但也没什么办法。

不过最让大姨难以接受的是,眼见周雅一天天长大,两个在外上学的哥哥突然说要把周雅送去学校,大姨一听心里就不平衡了。

姥爷自从离开修配厂,就很少再关注儿女的生活,对于周雅上学一事,他也抱有默认的态度。

大姨拗不过哥哥,也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思,只好将委屈咽了下去。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3)

1980年,厂里账目缺口终于查清了,他们觉得对不起周家,就让敏敏的姥爷继续做厂长,还分了三间土房给他。

从那之后,老周家隔三差五的就有几个陌生男子登门,大姨就坐在一旁一言不发。

此时大姨已经20岁了,她早已长成了身姿挺拔的大姑娘,两个又黑又粗的麻花辫垂在肩上,看起来精神极了。

但是背后说她闲话的人也有很多,因为她没上过学,大字都不识一个。

后来,家里来了个皮肤黝黑的男人,他穿着蓝色的粗布褂,笑起来牙齿是往外凸的。

“周萍,这是余百盛,我们厂里余师傅的儿子,人家厉害着嘞,连续两次获得了‘先进个人’奖”!

姥爷对余百盛很满意,觉得他前途无量,而余百盛每次来周家都会随手带几瓶酒,一来二去之间,便成了家里的常客。

中秋节过后大姨就结婚了,对方正是余百盛,她什么都没说,反正人生从不由她做主,也没有另一种选择性。

只是从那开始,一家人的生活就都跟着改变了......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4)

3

大姨结婚后,跟着姨夫搬去了修配厂的职工宿舍,日子过的还算幸福。

可大半年不到,修配厂就因效益不好发起了裁员制,职工宿舍也要按月交房租。

由于姨夫刚得了“先进个人”奖,厂里只好让他做个表率,把他的名字直接列在了裁员名单里。

恰巧在这时大姨怀孕了,姨夫为了稳住收入,在修配厂南门支起了修车摊,每天早出晚才能勉强糊口。

1981年6月,大姨被推进了产房,她因难产被疼痛折磨了18个小时才生下了儿子。姨夫见状,给孩子取名为“保保”。

保保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了不少乐趣,但谁也没想到,往后的日子里他会成为大姨、甚至是整个周家的“伤疤”。

就这样过了两年后,修配厂“黄了”,不少工人也开始摆摊修车。

大姨眼见丈夫的生意不如从前,就在家附近的酒厂里当起了“洗瓶工”,洗一天能挣一块五。

一家人的生活虽说是艰难了不少,但保保也健康的长到了8岁。

他从小就比同龄孩子懂事,大姨有时候忙起来一天就回去一次,姨夫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保保经常激一顿饱一顿。

有时实在饿了,就去爸爸的修车摊上要点钱买包蔬菜方便面。

那种黄绿色袋子,上面写着“牛肉面”的是保保最爱吃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痛痛快快的吃上碗泡面。

不过介于家里的情况,他平时只吃一半,把剩下的那部分留给下班后的爸妈吃。

1991年,周雅生了场大病,废了好大的劲才捡回来一条命。

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她在镇上安了家,寻思叫家里人一起来吃顿饺子。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过得很拮据,饺子一般只在过春节时才能吃上。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5)

周雅挨家挨户的开始喊人,等来到大姨家时,满地的方便面渣子映入了她的眼帘,一旁的保保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

“二姨,我吃完饭想吃点方便面,我妈就打我”。保保看到周雅后窝到她怀里,怯怯的望着母亲。

“你都吃饭了你还作践那袋方便面,明天饿了还要买,是不是还要花钱”?大姨拉着保保就要继续打。

“姐,不就是袋方便面嘛,我家今天包饺子,我带孩子去吃饭”,周雅赶忙把保保护在身后。

“就不麻烦你们了,他爸回来没个点,我今天还有工作没忙完”。

听母亲说完,保保刚漏出的笑脸接着就消失了,可怜巴巴的拉着二姨的衣袖,说什么都不放开。

“不麻烦,我带他去,你们的那份等我送保保的时候带来”。大姨听后只好应了下来,并再三叮嘱保保:“你二姨身体刚好,去了不能添乱”。

母亲话音刚落,保保拉着二姨就往家里跑。他们刚一进门,大舅的儿子亮亮就要带着保保出去玩,周雅嘱咐他们注意安全,早点回家吃饭。

谁知没过一会儿,亮亮就自己哭着跑了回来:“你们快去!保保在后山被土埋了,我害怕......"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6)

还没等亮亮说完,周雅和哥哥们就拼了命的往后山跑,他们爬到突然多出来的土堆上使劲往下挖着。

一件浅黄色毛衣渐渐漏了出来,接着他们看见的,就是保保青紫色的小脸。

谁都知道在这种环境下,保保基本上是活不成了,但没有一个人肯接受现实。

那天他们把保保送去了县里最好的医院,姨夫坐在抢救室门口一个劲的搓脸,大姨洗了一半的酒瓶就跑了过来,边哭边喊:

“你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非要去吃那顿饺子”!

周雅坐在地上无声的哭着,久久没有抬起头......

后来姨夫把保保埋到了修配厂东边的山上,那里是他们一家人生活的起点,现在却成了保保的“终点”。

这件事对大姨的刺激很大,自从保保走了大姨就疯了,她经常莫名其妙的说胡话,还净做些“疯癫”的事情。

有一天,大姨突然往东门口跑去,路过一座桥时直接坐在了围栏上,两个脚悬空晃荡着。

姨夫跟在她身后,也不敢贸然靠近她,就把周雅和她丈夫喊了出来,那是继保保出事后两姐妹第一次见面。

大姨刚看见自己的妹妹,就破口大骂道:

“要不是你喊保保去吃饺子,他现在还好好地活着!我这辈子都不会让你好过,父亲和哥哥们也都偏袒你,我真不知道你有啥好的,早知道小时候就掐死你了”!

北方的冬天很冷,寒风呼啸而过,周雅裹了裹衣服,听着大姨的咒骂声。

过了好久,大姨骂累了,自己从围栏上安全的跳了下来,姨夫见状搀着她离开了,不过他们没回家,而是去了精神病医院。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7)

4

大姨在那里治疗了半个月,她那疯疯癫癫的毛病就没再犯了,但是她整日像行尸走肉一般木讷,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1992年冬天,大姨再次怀孕了,姨夫这才感到了一丝久违的喜悦。

通过产检,医生担心的嘱咐大姨:“你现在是高龄产妇,再加上之前精神受过刺激,要想保住这个孩子千万要小心”。

可奇怪的是,大姨自从怀上这个孩子,干什么都比以前更有劲儿了。床单和衣服隔两天就要洗一次,冬天下了雪还去院子里挑水。

姨夫劝不动,大姨也不听,她的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

直到有一天,外面结了很厚的冰,大姨偷偷拿着担子去院里挑水,却一个不小心摔了一跤。鲜血流了一地,孩子也没了。

姨夫着急的问道:“你自从怀孕了就拼了命的干活,想没想过孩子”?

大姨冷冷的说道:“这孩子我不想要,他又不是保保,我要让周雅一辈子活在愧疚里,让所有人都忘不了保保”。

一瞬间,姨夫毛骨悚然,所有的隐忍和委屈也都在这时迸发了出来:

“周萍你太可怕了,我快不认识你了,咱们离婚吧”。

晚上,姨夫收拾好了行李离开了这个家,那个老实巴交的男人,从此再也没出现过。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8)

大姨还是跟之前一样,在酒厂洗瓶子,虽然心里怨恨周雅,但姐妹二人也没断了来往。

1994年,周雅生下了敏敏,大姨三天两头的就往敏敏那里跑,只是跟周雅说起话来还会时不时的提一嘴:

“要是保保还活着”、“要是他没去吃那顿饺子”......

周雅什么都不说,每次就耐心的听大姨念叨:“周雅,其实我知道这事不能怪你,要怪就怪保保命不好,可我就是过不去”。

在敏敏的记忆里,从小大姨就对她甚好,因为跟着大姨一日三餐都能吃到最爱的方便面和荷包蛋。

她以为大姨跟自己一样,有着共同的“味蕾”,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她的心酸,或许那只是大姨需要自己消化的“粗饭”罢了。

2000年农历年刚过,姥爷就在睡梦中去世了,那是敏敏第一次见大姨犯疯癫病。

一个月过后,大姨就离开了家乡,临走前她给了姥姥50块钱,说道:“我要跟那个人去北京了,别找我”。

后来舅舅通过多方打听,才知道那个人叫董明山,是酒厂里的技工,很早之前就离婚了。董明山爱喝酒,整日拿着酒瓶子醉醺醺的晃荡。

家里人一听更担心了,幸好没过多久,大姨给家门口的小卖铺打去了电话,听说她一切都好,大家这才放心下来。

2004年,中国经济逐渐发达,敏敏家装了电话,母亲好几次想联系大姨,可每次刚拨完号就赶紧挂断。

敏敏知道,她没有勇气面对大姨,却又始终对大姨牵肠挂肚。

大姨曾给敏敏说过,北京快要举办运动会了,听说那里特别大、特别美,听起来大姨过得的确不错。

直到2016年,敏敏和班里的同学被系部选中去北京参加交流会,才知道原来大姨口中的生活并非如此。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9)

5

去北京的时候,母亲给了敏敏一封信,说是让她偷偷塞到大姨的床下。

在去北京的路上,敏敏给大姨打通了电话,大姨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开心,吞吞吐吐的说道:

“我给你说怎么走,你自己来吧,大姨没法去接你”。

敏敏按照指示换乘了两趟地铁,又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来到大姨家。

那是一个十平米的瓦房,好像随时都会倒塌,7月的北京热的让人喘不过气,大姨的家里只有一台风扇,还有一个装满方便面的大翁。

“敏敏,大姨家什么都没有,你先凑活一天”。

后来在大姨的告知下,敏敏才知道前几年大姨换上了风湿病,是现在的姨夫卖血给她治的病。

奈何姨夫是个“酒鬼”动不动就打她,大姨心软,觉得离他而去便是负了他。

那晚大姨抱着敏敏哭了很久,好像多年的委屈终于找到了宣泄口。

“大姨,你回家吧,回去至少是你熟悉的环境“。

到了第二天,敏敏偷偷把信放到了大姨的床垫下,并对大姨说了这么句“不着调”的话。

因为她也不知道,何处才是大姨熟悉的地方,又是何处才是令她心安的一方寸土。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10)

出乎意料的是,2018年大姨和新姨夫果真回到了老家。他们在镇上一处快要拆迁的地方,租了间小土屋。

舅舅带着大姨办了低保,每月能领500块钱,新姨夫也在一家超市当了保安。

由于大姨的病需要长期治疗,家里的经济情况实在难以支撑,舅舅又托人四处打听,才得知失独的家庭可以领4万块钱的补助金。

不过需要失独家庭夫妻二人的共同签名才能办理。

后来舅舅和母亲在山西找到了余百盛,他已经再婚了,两人时隔多年再见,竟是为了那一份补助金。

事后,余百盛邀请大姨和董明山一起吃饭,大姨果断拒绝了,或许在她心里,依然没放下往年的怨恨和伤痛吧。

2019年农历年,大姨的补助金下来了,她定了镇里的三星级酒店,说要请大家狠狠吃一顿。

在饭桌上,大姨喝的伶仃大醉,舅舅们废了好大劲才把她抬回家。

不知大姨是做梦了还是怎的,突然说了句:

“周雅,我想回家了,保保离开27年了,我决定放过你也放了我自己”。

小时候第1次来大姨妈的经历(长大后才懂大姨的心酸)(11)

所有人都沉默了,只有大姨抓着敏敏的手继续喃喃道:

“敏敏,给大姨下碗方便面,门口的对联也给我贴上,回家都没年味儿了”。

桌子上的确放着张对联,上面写着:“门迎百福人财旺,户纳千祥阖家欢。”

除此之外大姨还准备了福字和斗方,简直一应俱全,看来她早就准备回家过年了。

后来据母亲说,表哥走的27年里,大姨吃了27年的方便面,她释怀之后才不再吃的。

敏敏听完整个故事后,才知道方便面对大姨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可那封母亲给大姨的信,她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