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安禄山率领叛军攻入东都洛阳,“见宫阙尊雄”,就想当皇帝了。安禄山鼓动洛阳的耆老、僧人、道士等名士上表劝进,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第二年六月,叛军又长驱直入攻入长安,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地,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自叛乱开始,短短半年多时间,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南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两京,为何强大的唐朝如此不堪一击?其实,如果认真研读一下历史,叛军并不可怕,就算安禄山攻占了洛阳,唐军战略上并不处于被动状态,反倒是安禄山处于战略被动,唐军完全是有机会迅速平定叛乱,将安禄山的叛军围歼于洛阳。

安禄山进攻潼关大揭秘(安禄山攻占了洛阳)(1)

朝廷的防御计划

在安禄山叛乱的当月,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被唐玄宗召见,信心十足的表示:“计日取安禄山之首献于阙下”。封常清的豪言壮语,犹如一针强心剂,让忐忑不安的唐玄宗稍微感到一丝欣慰,他急忙布置防御和反攻计划,首先有三个大动作。

一,解除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朔方节度使之职,由九原太守郭子仪接任,这成为郭子仪崭露头角的开端;

二,以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加强西线防线;

三,新设置河南节度使,这是内地设置的第一个节度使,凡叛军进军途径之地,各郡都置防御使。

东、西两线设置防御线,唐玄宗的意图很明显,将安禄山的叛军拒于东都洛阳之北,并防止叛军西进。

当时,叛军声势很大,渡过了黄河,进入中原,向东都洛阳进发。唐玄宗先是命封常清率军前去抵抗叛军,接着再命高仙芝率领临时拼凑的“天武军”,从长安出发,出潼关,至陕郡。陕郡地处潼关与洛阳之间,是东、西两京往来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站,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陆路运输、黄河漕运都以此为中转站。但是,此地周围无险要关隘,不具备军事防守的意义。因此,高仙芝的部队只是作为封常清的后援部队,不是守潼关,也不是守陕郡,而是东征。

但是,封常清、高仙芝的部队,都是在长安临时招募的新兵,毫无战斗经验,由这样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军队,就算是战神再世,在短短十多天时间内,也无法把一群没有经过战阵的市井商贩,训练成一支铁军。因此,当封常清的部队与叛军在武牢关相遇,两军一交锋,唐军就在叛军铁骑的横冲直撞下迅速崩溃,武牢关失守。

洛阳失陷,退守潼关。

洛阳城南有伊阙,北有邙山、黄河,西有潼关,东面在荥阳与洛阳之间,最险要的地方就是武牢关。当唐军失去了武牢关,意味着洛阳再也无险可守,叛军兵临城下,洛阳沦陷。

于是,封常清率领残部从东都洛阳败走,到了陕郡,与驻扎此地的高仙芝所部会合。封常清建议退守潼关,他的理由是叛军太凶猛,陕郡无险可守,对长安来说,潼关是唯一的屏障。高仙芝听从了他的建议,两人率领部队退守潼关。

从军事的角度看,退守潼关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二人的行为是在拿着身家性命来冒险的。因为未经朝廷允许,撤回潼关,与唐玄宗的整个战略部署不符,而且还丢掉了潼关以东的大片地区,这个罪责追究起来,可大可小。因此,当二人在商议军情之时,监军边令诚便向朝廷打起了小报告,污蔑说:“封常清夸大贼军声势,动摇了军心;高仙芝丢弃陕郡数百里之地,盗减军士粮赐,又擅自退兵,退守潼关。”唐玄宗听信一面之词,勃然大怒,派监军边令诚带着敕令,赴前线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本来,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基于和叛军交战的感受,分析敌我双方态势,做出了退守潼关的决定,也是明智之举。但由于唐玄宗的错误判断,斩杀了两位名将,也让自己吞下后来的苦果。

安禄山进攻潼关大揭秘(安禄山攻占了洛阳)(2)

安禄山后院起火

尽管丢失了洛阳,但战略上唐军并不完全处于被动,甚至还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因为,安禄山进入中原后,面临着一个困境:即被唐军围歼于洛阳,万一战局不利,北逃的退路也有极大可能被唐军截断,老巢范阳被唐军占领。

一,安禄山占领洛阳之后,也放慢了进军的步伐,原因是安禄山突然发现后方局势不稳。河北诸郡反水,使安禄山感到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这是安禄山在向潼关方向进军的途中,听到了这一不利消息。因为,当叛军离开河北进入中原后,以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为首的河北诸郡县唐朝官吏,纷纷起义,共同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杀掉安禄山任命的官员,抵制叛军。

二,平原郡和常山郡是范阳至洛阳的必经之地,两郡在朝廷手中,就等于是切断了安禄山的叛军与老巢的联系,也切断了叛军北归之路。当时,安禄山有派兵把守井陉关,但被常山太守颜杲卿收复了。井陉关是太行山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关隘,自古以来是军事要地。经过井陉关口西出,便是河东道,河东道本来在安禄山之手,但安禄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两京洛阳、长安,使得郭子仪、李光弼统率的朔方军进入河东地区。进入河东地区的朔方军,可以通过井陉关东进,直逼叛军老巢范阳。

三,安禄山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也把目光转向东南的江淮地区。江淮乃朝廷财赋重地,如果能夺取,就可以切断唐王朝的财路,失去财路的朝廷就失去了战争的物质基础,也就无法与安禄山打持久战。但是,安禄山派兵攻打江淮地区,进展并不是很顺利。虽然有些唐朝官员献城投降,但更多的郡县太守都打着吴王李祗的旗号,与叛军周旋,使得安禄山向东南扩展的企图遭受挫折。

四,河北诸郡兵力加起来达二十余万,虽然不是精锐,但他们的行动极大地干扰安禄山的进军计划,也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叛军的兵力。安禄山本来要率军攻打潼关,闻河北局势有变,就半途折返,派兵攻打常山郡。对安禄山来说,常山郡无论如何都是要夺回来的,不仅因它是范阳和洛阳的要道,还因为井陉关在此地。况且,真正让安禄山害怕的倒不是河北诸郡,而是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以郭子仪为首的朔方军,在与叛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也直接威胁着叛军的后方,牵制了叛军的进军行动。郭子仪的军队先是大败安禄山大将薛忠义,活埋了其七千骑兵;接着又进围云中郡,攻下马邑,打开了东陉关通路,从此,朔方军就可以沿着桑干河谷地向东北进军,直捣叛军老巢范阳。

因此,别看安禄山攻取了洛阳,但此时他也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先是进军江淮、河东地区的计划破产,而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精锐又有东出太行山的动向,威胁着范阳,这一系列战事令安禄山对北线焦虑不安,不能专心西进攻打潼关。因此,河北不稳就成了安禄山最大的心事。

安禄山进攻潼关大揭秘(安禄山攻占了洛阳)(3)

围歼安禄山的宏伟计划

而此时的唐玄宗,看到局势稍微好转,就稍微恢复了信心,决心与安禄山在洛阳决战。收复东都洛阳,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战局上,都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唐玄宗命令围攻云中郡的郭子仪撤军,回到朔方郡,计划分派他更多的兵力;另一方面,在郭子仪的推荐下,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统率一部分朔方军精锐,平定河北,进取洛阳。

唐玄宗的这一决定,也让安禄山获得了喘息之机,对他来说,郭子仪不再攻打云中郡,主力回归朔方,河北的军事压力就没有像之前那么大了。但是,安禄山也知道,唐军正在向洛阳集结兵力,洛阳将成为战争的中心,自己将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鉴于此,安禄山做出了一个决定,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南、西三个方向展开,乘胜击退洛阳四周的唐军,扩大自己的地盘。

唐玄宗为了遏制安禄山的进攻,把叛军挤压在洛阳周围,进而调兵聚歼之,也做出了一系列战略与战术上的部署。

一,新设置南阳节度使,统领岭南、黔中、襄阳等地的军队,以防备叛军南下。

二,为了震慑叛军,让正在家养病的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出山,镇守潼关,驻守的兵力号称二十万。

三,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兼平原郡防御使,李光弼为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二人在河北互相配合,渐渐成为安禄山的腹背之患。

此时的安禄山战略上非常被动,为了让大后方稳定下来,之前就命令史思明等人迅速出兵,夺回了常山郡,杀死了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但是,李光弼率领一万多步骑精锐、太原弓箭手三千出井陉关,又把常山郡从叛军手中夺回来了,并且坚守常山郡。同时,李光弼派人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亲自率领朔方军精锐出井陉关,在常山郡与李光弼会师,总兵力加起来有十余万,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唐军,安禄山陷入困境。

首先,在河北,郭子仪采取深沟高垒以逸待劳之计,敌人进攻,就防守;敌人撤退,就追击,让叛军得不到休息。在嘉山与叛军展开决战,取得重大胜利,斩首四万,打得叛军狼狈逃窜。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的叛军往来河北之地的,都不敢白天行军,只能选择夜行,又大多被唐军所俘,特别是那些老家在渔阳、范阳的叛军士兵,士气低落。

安禄山进攻潼关大揭秘(安禄山攻占了洛阳)(4)

其次,安禄山本来以为东南地区很容易打下来,因为那里一直是唐军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唐军坚守城池,特别是在一个雍丘的小县城,遭到了唐军极大的抵抗。当时,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安禄山,并逼迫真源县令张巡任谯郡长史,派他迎接叛军。但是,张巡并没有迎接叛军,而是领兵夺取了雍丘县城,打算坚守雍丘。当叛军四万多人行至城下,雍丘守军都非常害怕,但是张巡给士兵打气说:“贼兵精锐,所以轻视我军。如果出其意料地向他们发动进攻,他们一定惊散。要让敌人受到一点儿挫折,我们才能守住这座城。”张巡让一千人登上城墙坚守,自己带领一千人,打开城门,突然杀向叛军,叛军受到意外攻击,只好退兵。张巡用兵灵活,有时利用敌人松懈之机,突然发动进攻;有时乘夜色从城墙把士兵用绳子放下,杀入叛军的军营,让敌军无法休息。在六十多天中,与叛军打了大小三百余战,最终击退叛军,保住了东南。

第三,安禄山派儿子安庆绪进攻潼关,但都被哥舒翰击退,就对之前鼓动他造反的人骂道:“多年来,你们一直教我反叛,说是万无一失。现在大军进逼潼关,几个月过去了,不能前进一步。北归的路已经断绝,唐军四面包围,我所有的只是汴州、郑州等地而已,万全何在?

也就是说,当叛军四面进攻受阻,彻底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安禄山害怕了,已经存有考虑放弃洛阳而北归范阳老巢的心思了,否则,就不会说“北归的路已经断绝”之类的话。

走了一步错棋,潼关失守。

但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唐玄宗走错了一步棋,给安禄山攻下潼关当了一回助攻手。潼关,西接华山,南靠秦岭,北临黄河,东面山峰连绵不绝,都是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道通过,地势险要,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哥舒翰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对敌我双方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识,只要守住潼关,就可以保住长安,以待时机再围歼叛军,因此,他就没有贸然东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也就是说,此时,朝廷只要做好三步,就可以提前结束叛乱,也就没有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了。

第一步:唐军坚守潼关不出,阻止叛军西进,因为以潼关的险要和哥舒翰的兵力,足以守住潼关。

第二步:而后郭子仪统率的朔方军就能出井陉关,进入河北,切断叛军归路和粮草补给,或直捣叛军老巢范阳。

第三,各地勤王兵马回合,把叛军挤压在洛阳一带,给安禄山来一个瓮中捉鳖。

但是,在歼灭安禄山的战略中,唐玄宗表现得太过于急躁,急于收复东都洛阳,一次又一次逼迫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无奈,抚胸大哭,率军出关,结果中了叛军的埋伏,2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哥舒翰带领残部退守潼关,回来的官军士兵仅八千余人,根本就抵挡不住叛军的进攻,潼关失守。潼关的失陷,牵一发而动全身,河东、华阴、上洛等各郡防御使纷纷弃城而走,安禄山绝处逢生,并迅速攻占了长安。

安禄山进攻潼关大揭秘(安禄山攻占了洛阳)(5)

唐军为何急于出潼关?

在与安禄山的对决中,本来朝廷是占据着战略主动权,只要固守潼关不出战,剿灭叛军指日可待。从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虽然安禄山军力占据优势,但从当时的对峙局面来看,安禄山其实是处于极大的战略被动,随时会被唐军包饺子围歼。

但由于唐玄宗的错误指挥,导致围歼叛军于洛阳的战略构想破产,这说明,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有时不是被敌人击败,而是自己打败自己。唐朝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钩心斗角,使优势转化为劣势,有利变为不利。

起初,朔方军节度使安思顺知道安禄山反叛的阴谋,曾利用入朝的机会上奏唐玄宗,让自己成功洗刷嫌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哥舒翰向来与安思顺有矛盾,就捏造了一份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将伪证献给了朝廷,并陈述其七项大罪,要求唐玄宗杀掉安思顺。当时,唐玄宗正是依仗哥舒翰的时候,就接受了他的要求,杀掉了安思顺。

安思顺的下场,让宰相杨国忠感到后怕,他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毕竟安禄山造反是打着诛杀我杨国忠的旗号,万一哥舒翰也逼迫皇上杀我杨国忠,我该当如何?此时,唐玄宗得到一个情报,说叛军没有防备,在陕郡只有不到四千人的兵力,且羸弱不堪。其实,这个所谓的情报,是安禄山的诱敌之计,而唐玄宗并没有识破。

而杨国忠又担心哥舒翰谋害自己,又极力在唐玄宗面前进言,说敌人没有防备,哥舒翰逗留不进,将会失去战机。而唐玄宗也迫切地向夺回洛阳,内心并不主张哥舒翰逗留潼关,就接受了杨国忠的谗言,逼着哥舒翰出战,结果是功败垂成。

总结

尽管安禄山军力强大,但在战略上并不占优势,在河北被唐军截断归路,又无法向南推进,西进潼关又受阻,不出意外就是困守洛阳。但是,由于唐朝内部矛盾,使得安禄山顺利攻占潼关,起死回生,最终使得这场“安史之乱”持续近八年之久,大唐帝国由盛转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