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要赏析的是《养生主》中的第三个寓言“秦失吊丧”:,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庄子寓言故事简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寓言故事简短(庄子寓言二十秦失吊丧)

庄子寓言故事简短

本次要赏析的是《养生主》中的第三个寓言“秦失吊丧”:

老聃死,秦失(yì,通“佚”)吊之,三号(haó,干哭不哀)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逃遁天理过分看重人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通‘悬’)解。指(通‘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说的是:“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大嚎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呵。”弟子们又问:“但是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呵。开始我以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是【和你们老师一样超脱的】人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刚才我进去吊唁,有老年人哭他,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哭他,像哭自己的父母。他们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不想说而说了,不想哭而哭了。这是逃遁天理过分看重人情的结果,忘记了人是受命于天的,古人称这是逃遁天理而受到的刑罚。碰到适合的时机来到世上,夫子就应时而生;碰到适合的时机离开人世,夫子就顺时而死。安于天时而顺于自然,哀伤和欢乐都不侵入心里,古时称这是天帝将人不合实际的颠倒悬置解脱了【,这样就真正自由了】。油脂,作为烛薪会烧完,火的传承,却永远不会穷尽。”

这个故事“秦失吊丧”具有终极的追求:超越生死。而超越生死的关键在于能否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突显出价值生命的最高地位。这个故事的最后一段文字:“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寓意深长,成语“薪尽火传”或“薪火相传”即由此而来。要准确理解“脂穷于为薪”的涵义,需了解古代的“薪”有两种:灶薪和烛薪,前者是送到灶里用于烧饭做菜的,后者是用于照明的,所以需要有油脂。此处的“薪”是烛薪,用于烛薪里的油脂在作为烛薪照明时烧尽了,但火种、光明传下去了,不知其尽。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疑难点:如何理解秦失回答中“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中的“其人”?其到底指谁?有的说是“老子”,有的说是“吊丧的人”,有的说是老子的弟子,而以指老子的说法为多,其中又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以他为俗人(见陆永品《庄子选评》74页,岳麓出版社2006;方勇《庄子》50页,中华书局2010),一种说法以他为至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105页,中华书局1983),莫衷一是。我认为,以指问他问题的弟子较合情理。因为秦失认为,他开始以为他们是老子的弟子,但现在因为他们不理解秦失的行为而责问他,所以秦失认为,他们并没有理解老子,所以不是老子的真正弟子,准确地说,不是真正能理解老子思想和精神的弟子。在秦失看来,老子虽然死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他的价值,能永久流存下来,薪尽火传。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一点,就用不着悲哀,用不着号啕大哭,就可以超越生死。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故事中的的最后一段文字应包含在秦失的答话中,而不应单独存在,因为它强调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的薪尽火传,将自己个人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长河,这才是真正的长寿,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养生主》中这三个故事的内涵之间还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庖丁解牛”强调要注意肉体生命的保全,不要轻易让其伤残;“公文轩见右师”说明,如果肉体生命受到了伤残,也不要绝望,而要看到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要看到精神生命的重要性;“秦失吊丧”则说明,不管是肉体生命得到了保全,还是没有得到保全的人,不管是普通的劳动者,当过大官的官员,还是哲人,最后都要面对死亡,都要面临生命价值评价的考验,而直面死亡的最好方法不是号啕大哭,而是让自己的价值生命尽量延长,做到“薪尽火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同时,这三个故事之间还内含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通过超越达到自由。“庖丁解牛”强调的是面对职业超越技艺,做到出神入化,达于道境。“公文轩见右师”强调的是面对挫折超越名刑,做到坦然淡定,达于精神的自由。“秦失吊丧”强调的是面对死亡超越生死,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并进而薪尽火传,就超越了有涯、达于永生。这三者又都以对自由的追求为归依。试想,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三者,那不就是最好的养生、达到了养生的最高境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