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中国父母很害怕的一个词。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但是头上悬着一把剑:惯子如杀子。

我是比较宽容的妈妈,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过份,我都尽量满足他。可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经常埋怨我太溺爱孩子了。

孩子一哭闹,发脾气,我就压力超大。老人说:“你看,这都是你从小惯的。”

我也一度以为我太宠孩子了。于是尽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爱的剂量,生怕喂给孩子太多爱,会有副作用。

每次看到伤心的孩子,我总闪过一丝怀疑:因为害怕溺爱孩子,这样当妈是不是有点反人性了。

前段时间,看到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圆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颗心来。武志红坚定地说,溺爱是中国父母最大的谎言,完全没有溺爱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为父母的爱而堕落。

现场的嘉宾无不惊掉下巴。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1)

武志红认为,中国父母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我一切都为了孩子,如果我有错,那就是太爱孩子了,这是一种懒惰而不负责的行为。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2)

我们对溺爱的误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来,认为溺爱毁孩子,是因为我们对溺爱有深深的误解。

① 溺爱≠爱得太多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溺爱”就是爱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爱就是少爱一些。这其实挺扯的。你会担心伴侣太爱你,而让他们少爱你一点吗?

所谓“溺爱”伤人是因为溺爱根本不是爱。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3)

② 爱溺和爱的区别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只要是我爱的人,我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真正的爱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信任孩子,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关在笼中的鸟,就算你给他最昂贵的玩具,买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会快乐。

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不管孩子成绩好坏,听不听话都爱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个小时暖暖的阳光,我们无需回报给太阳一点什么。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4)

著名儿童教育家尹建莉说:“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再来看看溺爱。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溺爱即不公正的物质感情给予满足与保护。此时照顾者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过分爱护。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物质满足,妨碍独立、过分爱护

溺爱是剥夺孩子自由后,没有原则的爱,无限制、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质上的满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沟通和连接。溺爱孩子就像把孩子当宠物养,来满足自己的感情寄托。

溺爱的英文翻译是:overprotection(过度保护),你看,在外国人眼里,溺爱和爱没有半毛钱关系。

心理学家袁荣亲说,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溺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让孩子拥有特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舍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办……

台湾女星狄莺的儿子孙安佐在美国读书期间,因涉嫌持有枪支并扬言要扫射学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胁。警察在孙安佐的房间内发现了近千枚子弹和一些军用物品。

狄莺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来,问题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莺太溺爱儿子了。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5)

狄莺曾经做客《康熙来了》,来看看她是怎么爱孩子的:

儿子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孙安佐一下,狄莺“当场就疯了”,一边说“你干嘛打我儿子”,一边把那个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欢伺候我儿子”,等将来儿子长大了,她可以去讨好儿子女友的家人。

狄莺会完全根据儿子的作息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儿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岁,孙安佐还要摸着妈妈的胸部睡觉。

狄莺严格规定儿子应该吃什么,吃多少,每天会陪儿子坐7个小时来吃饭,儿子连菜都不用自己夹,为了促进食欲,还在吃饭的时候让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饭比赛的节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来了,狄莺到底是爱儿子还是溺爱孩子。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6)

父母为什么容易溺爱孩子?

造成溺爱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还未长大的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满足的,没实现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小时候太苦了,现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还有就是现在的家长太焦虑了。为了让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变身直升机,为孩子计划、安排好一切。

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荣伟玲分析过溺爱的心理真相: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7)

真正的爱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溺爱更多是满足父母的期待、欲望,圆满了自己。所以溺爱爱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了解了这个真相,父母也许能明白,为什么自己省吃俭用,能给的都给了孩子,孩子却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儿狼。

《小欢喜》里,宋倩辞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点起来做早餐,买昂贵的海参给孩子补身体,够爱孩子了吧。可换来的是什么?英子哭着说:我恨你。跳桥自杀,目的居然是要摆脱妈妈。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妈妈,我可以给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听我的。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8)

理解了真爱和溺爱的区别,就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是被爱得太多,而是太缺爱了。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9)

真正的爱,再多也不会宠坏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治愈童年。这里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幼儿时期是否得到足够的爱。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一生的底气,很多罪犯、心理出现问题的人都有一个缺爱的童年。

① 幼童通过被娇惯、被宠爱来感知父母的爱

刚出生的孩子需要妈妈无时无刻的爱。除了生理需求,孩子哭闹、发脾气往往是需要妈妈的拥抱和陪伴。孩子通过被妈妈宠着,来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如果妈妈总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无法专注。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10)

② 被爱是孩子自立的原动力

心理学家发现,亲子关系稳定的孩子反而并不依恋父母。

我孩子小时候有被放在老家,我一年回去看他几次又匆匆离开。这使得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小区里遛娃,别的孩子都开心投入地玩,因为他知道妈妈就在身后,不会离开。而我孩子则畏畏缩缩不过去,有时一起加入小朋友了,也静不下心来,经常跑回我身边,要我一起过去玩,他害怕妈妈是不是一会又离开了。缺爱的孩子心理处在混乱惶恐的环境中,时刻都在确认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无法专注成长。

确信自己被父母爱着的孩子,会从心底生出一股自信。长大后,敢尝试,敢闯荡。因为他知道,无论何时,父母的爱给他无尽的力量。

③ 被爱滋养过的孩子,长大后才有爱的能力

不吝啬爱的家长,就像给孩子开了一个爱的帐户,不断地给孩子存入足够多的爱。孩子会生出爱的能力,把爱传递给别人。从小被爱浇灌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温暖,富有爱心、同理心,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微笑。

台湾亲子作家汪培珽养育了两个优秀的孩子,就算孩子最恼人的青春叛逆期,她能轻松度过。她认为这不是归功于定多少规矩,或是有多严格,更不是管教的方法有多好;而是亲子间“爱的存量”足够。爱也是要学习的,一个从小没被爱,没被呵护的人怎么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呢?

我经常拿海清的儿子蛋妞举例子。蛋妞可以说是父母们理想的孩子了:妥妥的学霸一枚,而且书法、游泳、画画、足球玩得溜。最令人羡慕的是他超强的自律能力,对学习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海清都看不下去了,总催他去玩。蛋妞还是一个小暖男,感恩妈妈把他养大,出门帮妈妈提包包,帮妈妈洗袜子,叮嘱妈妈拍戏要注意身体。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11)

连海清自己都羡慕自己生了这么个儿子。

海清的教育方式很野,平时爱陪着孩子胡闹,画画的时候,母子两人互相在对方脸上身上乱画;给孩子足够的自由,那些兴趣班完全是蛋妞自己喜欢的,要报的;海清甚至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

爱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孩子自然会给你惊喜。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12)

如何防止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呢?

① 不同阶段,给予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爱

0-2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2-6岁,鼓励和支持自主的爱

6-12岁,帮孩子体验到自己能力感的爱

12-15岁,有尊重和空间的爱

15-18岁,有方向有引领的爱

称职的父母,会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孩子恰当的爱。

作家艾小羊说,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倒挂:

孩子还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无节制的爱,而父母却过早的树权威,立规矩;

到中年,发现孩子和自己疏远甚至陌生,又开始仁爱、补偿孩子;

老年了,发现亲情才是归宿,对孩子爱有如滔滔江水,甚至漫延到孙辈一代。

健康的父母之爱,一开始是泛滥,慢慢走向节制。

② 管教之前先给够爱

中国传统观念里,过于强调管教的作用,而爱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比如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孟母断机杼、岳母刺字等等。

其实爱才是教育的前提。亲子关系处理好了,教育才能发生。如果只有管教没有爱,类似于警察与罪犯的关系,孩子容易变得冷漠,疏离。这种教育下,孩子往往是迫于父母权威,当时屈服了,孩子并没有在心里上认同父母。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13)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说,孩子不止需要食物、水等喂养,“心理抚养”也不可或缺。“心理抚养”其实就是爱:花时间陪伴孩子,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耐心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等等。

一个内心有爱的孩子,是不容易变坏的,家长只要做好榜样,根本不怎么管教惩罚,孩子都不会太差。

③ 先学会爱自己

前面已经讲到了,父母溺爱孩子,很多时候是爱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内心总有一种匮乏感,从而过度满足和纵容孩子。

那怎样才能填补这种匮乏感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自私一点,多爱自己一点。一个学会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上一代的父母都太无私了,生孩子以后,完全没有了自己。现代父母应该学会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充实了,才不会擅自干涉和插手孩子的人生。

溺爱孩子好还是正常好(我们对溺爱的误解有多深)(14)

溺爱不是爱,只是父母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给孩子。孩子明明很热,你却送给他一件棉袄,那不是爱。

其实我们真正爱孩子的话,完全达不到超量的程度。孩子永远有形形色色的要求:“抱抱”、“陪我玩”,“你看我找到一只蚂蚁”……那都是孩子正常的需求,可是多少次我们因为太忙,都搪塞过去了:“明天再玩吧”;“等一下好吗?”;“现在没空……”我们爱的还远远不够。

武志红老师说的没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溺爱”这一回事。只要是真爱,永远不嫌多。对孩子的爱我们无限量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