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内古迹:开封旧事---漫步古城墙(1)

1917-1919年的开封北门

开封现在的城墙全长14.4公里,它始建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虽屡经战火与水患,但仍连绵市区一周,保存基本完好,千百年来,它匡正古城格局、决定街道网络、固定城址坐标、左右城区规模,对开封古城格局产生着重大影响。

城墙的历史。开封城墙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贞元十四年(798年)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长达20里155步,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之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北宋一朝,战事频仍,东京城作为京师重地,既无山峦天堑可守,又经常受到黄河泛滥的威胁,故其防御性的建筑特征尤为明显。

东京城共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墙。外城,又称新城、国城、罗城,是京师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外城)周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坚若埏埴([shān zhí]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直若引绳。惟我汴京气象宏伟,平广四达,冈阜缭转,隐磷地中,若龙盘虎伏,睨而四据。内城,又称里城、阙城、旧城,为东京城的第二道防线。从军事角度上考虑,内城的作用主要是与外城有一段缓冲地带,用以保障皇城的安全。其形制略为正方形,四墙共长12.5公里左右;皇城又称宫城、大内,是北宋帝王生活议政的场所,略呈一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四墙共长约2.5公里余。三道城墙,一重套一重,层层加固。

北宋东京城城垣系夯土建筑而成,夯土结构坚实,夯窝密集匀称。夯土分红褐黏土和灰黄土两种土质。夯筑方法是先垫上一层2-4厘米,含有灰、白、红颗粒状的红褐黏土,再垫上一层厚8-10厘米,含沙量较大的灰黄土,然后再进行夯打。《金史·东盏合喜传》载:周世宗筑京城取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土为之,坚密如铁,受炮击惟凹而已。这种灰黄土应是取自当地土,而红褐黏土则是从百里之外的虎牢关运来的。如此不惜民力,不远百里,耗费巨资,运土筑城,在中外筑城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另据史书记载,在东京城的三道城墙中,皇城是惟一采用砖砌的城墙。所谓砖砌,就是利用一层碎砖瓦、一层夯土交替建筑而成。

城门此时已达10个,角门子2个。其中南面3门:中为朱雀、东为保康、西为新门(崇明门);东面2门:南为丽景(旧宋门)、北为望春(旧曹门);北面有3门:中为景龙(旧酸枣门)、东为安远(旧封丘门)、西为天波(金水门);西面2门:南为宜秋(旧郑门)、北为阊阖(梁门)等。

东京城垣横剖面呈梯形状。以外城为例:横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而埤堄([pí nì] 城上呈凹凸形而有射孔的矮墙)七尺(《宋会要辑稿》)。北宋筑城之制:每高四十尺,则加厚二十尺;其上斜收减收高之半。若高增加一尺,其下厚亦加一尺;其上斜收亦减收高之半;或高减者亦如之(《营造法式》)。即基宽、顶阔与城高的比例为5:2和5:4。

东京三道城墙,每道城垣外均有一护城壕环绕。以外城为例,《东京梦华录》记载:外城城壕曰护城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

东京城内外二重城墙的城门皆有瓮城,且城门皆砖砌而成,而且与《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城门形制一致。仍以外城为例,《东京梦华录》有“城门皆瓮城三层”,且各道门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左右错开,屈曲通过。这种结构既可以阻止外敌的长驱直入,又能延缓洪水对城池的冲击,但“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也”。城墙的顶部“每百步设马面(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战棚,密置女头(城墙上垛子一类的防护建筑)”。且又“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经过“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另外,沿城墙“每二百步置一防御库”,“贮守御之器”。

经过如此周密精心的部署,东京城在当时真可谓固若金汤。虽然在以后的岁月中,东京城墙没有能够抵挡住金人的铁蹄和黄河的浸灌,但城墙在战争和洪水面前,还是发挥了巨大的阻缓作用。

金代末年,为抵抗蒙古军队,金人曾修葺城墙,特别是将里城加以扩建,主要是在南北两面向外扩展。金代对里城向南推进了约300米左右;将里城向北推进了约700米左右,而修筑后的东西墙则利用宋内城东西墙加高修筑而成。这次整修,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

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修筑汴梁城。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将泰不花为防红巾军攻城,将汴梁城13座“城门只留五座,以通往来,余八门俱塞”。次年刘福通攻占汴梁城后作为首都,也未将已塞的城门打开。这就是北宋里城10余座城门至元末只剩5座的原因,这为明清时期修筑开封城墙时所继承。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重筑开封城,在金城基础上“始内外甃([zhòu]砌砖)以砖石”。此时全部包砌青砖的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池深1丈,阔5丈。城门五:东曰丽景,南曰南薰,西曰大梁,北曰安远,东北曰仁和⑼。据《如梦录》记载:仁和门,内匾“迓祥”二字,以通曹州,俗称曹门;丽景门,内匾“宜春”二字,以通归德,俗呼为宋门;南薰门,内匾“中原胜概”四字,俗呼为南门;大梁门,内匾“永丰”二字,俗呼为西门;安远门,内匾“拱宸”二字,俗呼北门。“谓之五门六路,八省通衢”。以后,永乐、嘉靖时期也曾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城第三次被农民军围困,黄河大堤被掘,造成大水灌城,使得“开封旧城廓俱被泥沙围拥地下,垣形卑甚也”。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开封府城,在明城废墟上重建一座新城,“各门营建,一如旧制,”均沿袭明代模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从城北张家湾决堤,开封城墙再次遭受黄水的浩劫。次年二月,重修开封城,历时一年半。重修后的开封城墙,周长22里70步,墙的高厚都有所增加,城门升高丈余。这就是今日之开封城墙。

为适应近代交通的发展,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持豫政时,在南门东边另开一门,直对北门,名曰新南门,俗呼小南门;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拓宽大街,拆去各城门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又陆续开辟了迎宾门、新开门和小西门等。

一百多年以来,开封城墙仍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规模。据一九九三年实测,周长14.40公里,平均高度近10米,其中被黄沙淹没于地下2-3米,上宽5米,底宽13-20米不等,凡有81座马面;在曹门和西门两侧还保留有马道及排水槽等,其中西门城楼于一九九八年十月修复后对外开放。在大南门还保留着周长近400米的瓮城,这是开封城墙保留的唯一、也是全省最大的瓮城。

感受城墙。东京城街巷的排列,最初,当出于后周世宗扩建外城时所作的规划。曾以街道为主要界限划定街巷的位置,北宋在这个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划。

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是东京城的主要街道,即东京城的街道分布和城门是互相配合的。北宋曾指定了四条大街作为御街,这四条御路的主要干线,把全城街巷串连起来,纵横交错,整齐有序。它们是:第一条从皇宫正门向南,经州桥,通过内城朱雀门;第二条从州桥往西,经过里城的郑门;第三条,经州桥往东,经过里城的宋门;第四条,从相国寺前,往东往北,经过里城之封丘门。这四条大街都是经里城四面城门,通向外城,这样南、西、东、北四面设有的御街,形成东京新创的格局。除了上述四条街道以外,东西向横街中主要的,还有宫城宣德门前的大街。大街向东接连潘楼街,出里城旧曹门;向西经过踊路街出里城旧梁门,这样就成为经过宫城宣德门前、纵东到西、贯通全城中心的大道。而贯通全城南北向的中心大道,则是宫城南经里城朱雀门的御街,具有中轴线的性质,故其宽度也为最,达200步,余者为50步、30步和25步不等。从此,东西向的大街两侧有若干南北向的小巷;南北向的大街两侧有若干东西向的小巷,大街和小巷连接的交通网逐渐形成。这些交通网络,纵横通向各个城门,对以后诸代对开封城的规划影响很大,乃至到近现代仍如是。

“五门不对”是指“东门偏北,宋门偏南,南门偏西,西门正直,北门偏东”。究其原因,“五门不对”之来源与开封取名“卧牛城”以防洪水有关。发挥防洪屏障,保护城市框架。开封是一座深受黄水侵害的城市。据《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末光绪十三年(1887年)近700年的时间里,黄河在开封及临近地区泛滥达110多次,多时每年一次,少时也是10年必泛。开封被水围困达15次,而洪水进入城内的只有4次,可见开封城墙对开封防洪的屏障作用。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河决祥符张家湾。城外洪水无际,城内官民全力守护。洪水围城达8个月之久,后经大学士王鼎及林则徐等率众堵口,黄河决堤才于次年合拢,开封城则幸免遭劫。再如一九七七年大雨,城周围河床泛滥,洪水进城,后来开封人把城门封堵,避免了洪涝灾害,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保证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框架,免遭灭顶之灾被废弃而移址它处,这同中国其它古都相比独具特色。如西安,曾是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自西汉至北朝的长安、隋唐的长安等,四者的城址总称虽然是西安,但距离相去甚远(丰镐又是两个相去10公里的城址),以现行政区划而言,分属陕西户县、长安县、西安市和咸阳市,彼此相去近60华里,在建都史上是一个城址移动的古都。洛阳也是如此,西周的雒邑、东周的成周、汉魏洛阳和隋唐洛阳城等,相距近30华里,也是城址多次移动的古都。但开封城不同,虽历经战火和水患,城墙屡毁屡建,但城址基础没动,城内道路没动,城市格局没变,甚至城市中轴线也没变,城市框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使千余年的城市得以延续,这不能不说是开封城墙的作用。

城墙的启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和文明大国,仅古都就有200余座。但是,由于历史的、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城墙都遭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现在已所剩无几,较为完整的城墙仅百分之几而已,二零零零年九月编撰的《中国城墙》一书也仅收录了祖国大陆的17座(不含长城)。那么开封城墙作为现存17座古城墙中保存最好的其中之一,其价值就不言而喻。它之所以被幸存下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修缮并传给子孙后代,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曰代表了开封在中国古都史上的政治地位。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八朝建都之地,曾是战国魏、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两度迁都于汴)、韩宋(刘福通)农民政权的都城,还是明初的北京城。按谭其骧先生的理论,虽然开封建都的时间没有北京、西安长,但作为统一王朝首都的历史又长于南京,其地位也就高于杭州、安阳等古都。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标志,城墙又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开封城墙则是开封曾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标志,当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为发达集中地的体现,一部开封文明发展史的载体。

二曰开封城墙之城门的主干道而形成的城市格局,适应了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众多居民生活上的需要。开封城市规划主体结构是按传统模式设计的,主干道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运用强化中轴线突出以宫城、里城为主的传统格局,同时也更多地显示了经济因素对城市规划结构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到北宋末年,东京开封城的街巷,已经把商业区和居民区打成一片,在许多重要的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出现了繁华的新街市,其中尤以通向各城门的大街,即南、东、西、北四条街道最为繁华,这充分体现了首都兼具经济都会职能的特色,这个现象以后更加突出。因为它代表了以后都城发展的方向,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至今开封城基本上还是北宋东京里城的格局,中山路还是在北宋御道旧基上改造。从开封城现今“两横”“两纵”的交通格局(两横:西门大街——曹门大街和自由路;两纵:中山路和解放路)和夜市的繁华来看,仍受着北宋四条御道的位置影响。

三曰开封城墙的文化价值。历代的兵祸和水灾,使开封城一次次被毁坏,一次次地被淹没,但是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从没有弃舍她而去另选新址。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水将开封全城淹没,城内30余万人口,仅存3万。城内外黄水一片,泥沙弥漫,河南巡抚、开封府和祥符县等官署“悉移外州县”,但开封人没有放弃,于康熙元年重建。再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开封城再遭浩劫。据《清史稿•王鼎传》载,时有河南巡抚及河督等人以“河决,可以随时就近迁避”为借口,企图迁省会于洛阳,然后再慢慢筑堤治水。然而,开封人在军机大臣王鼎和林则徐领导下,治理黄河后又重筑了开封城墙。

传承古城墙的文化资源,打好北宋的文化品牌,城墙寄托着开封文化发展的梦想。二零一一年,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其中,城墙保护与修复工程和城外环城绿地建设是重点。目前,沿滨河路一线的南城墙修复工程和城外环城绿地建设基本成型;然宋门、曹门一线的东城墙,安远门一线的北城墙,大梁门一线的西城墙修复与环城绿地建设工程还要一个过程。城墙,作为开封的文化符号,经过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必将体现出它应有的文化价值。

作者孙玉亮,网名汴人梅轩,作品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