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发言实录

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好还是不好,一个很重要标准,读完小说你记住人物了没有。当代小说好像越来越不重视典型人物的塑造,在年轻作家里这个问题好像蛮严重的。人物面目是模糊的,根本看不清楚是什么样的人。有些年轻作家有他们的想法,不需要人物,只需要故事、细节就可以了,可能是革新,有创新的内容。但是我坚持一点,人物在小说里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塑造典型人物是一个传统,这是非常好的传统。丢掉这个传统,文字的生命力就弱了。

每一个作家不管认不认同,在内心里都希望自己写出特别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为什么看小说,不看学术论文,不去看散文,我们之所以看小说是为了什么。我们过去看的作品里,一部小说留下了什么。比如孔乙己,大家都看过,都学过这篇文章,现在想到孔乙己的时候想到什么,是想到当年老师教给我们孔乙己这个形象描述什么,老师说什么你全忘了,即使你当年考了100分,你也不记得自己答的什么。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想到什么,你能记住孔乙己这个形象,因为一个个细节,人物形象突然立起来。即使没有见过孔乙己,但是他的形象非常清楚,而形象恰恰是我们在阅读小说中需要得到的东西。

如果你有高深的思想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只要把细节做足了,细节本身能够产生意义。在《北上》里就有一个细节,一个意大利人喜欢一个中国女孩,这个女孩很拘谨,1900年左右,肯定不会说我爱你这种。她知道这个意大利喜欢她,意大利人为了她也遭受了很多苦难。有一天意大利人为了她们家开枪把别人打死,本来意大利人要这个女孩一起走,父亲母亲不答应,不能带她一块走,最后父母被放火烧死了。他们在一条船上了,这个时候孤苦伶仃,只能两个相依为命,她又不好意思说,她一边往船头走,一边对着家的方向下跪磕头,跟着这个男的说跪下叫爹妈。当时很多朋友看到说这个细节很好,中国女孩的内敛矜持,但是这个时候无依无靠,那个感觉一下就出来了,她不会说我今天就靠你了,托付给你了。小说之所以为小说,是其所是的那么一个东西,因为有一个形象,我们在回忆一部作品的时候,满脑子一副画面。

很多年前,我立志要做一个小说家,大一我写完一本小说很得意,给系主任看,我觉得写的不错,他看完以后说这就不是小说,他说小说要用形象说话,就给了这几个字。这几个字一直到现在,今年是我写作的第22年,每写一个小说我都会提醒自己。

【印象】

第一位70后茅奖得主

徐则臣:路多远才能回家

7月2日,《中国青年作家报》头版头条对青年作家徐则臣进行了报道。

文学奖热门人选(首位70后茅奖得主)(1)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报)

文学奖热门人选(首位70后茅奖得主)(2)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8月16日,70后作家徐则臣的《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谈及这一荣誉时,徐则臣更愿意谈接下来如何写作。徐则臣觉得,获奖不是凑热闹,也没法去凑热闹。

但笔者认为,《北上》这部作品的确是因为它的好,茅盾文学奖的认可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事情。徐则臣的写作是凭着自己的脚力和文学天赋走出来的。很多人的写作是一种磨砺,磨到一定的程度上文字会干净整洁。徐则臣不是这样的,他是个天才的作家。

文学奖热门人选(首位70后茅奖得主)(3)

徐则臣为《中国青年作家报》题词

很多人会说,天才来于勤奋。我只能说,徐则臣是个例外。比如他写小说,别人写一部都难,会混淆人物,情节杂乱不堪。徐则臣不会,他可以同时摆着几台电脑,在这台上敲打几个字,再接着去另外一台上敲打。他就像是棵正在生长的树,每天都会给读者变化。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每一部里都会有新的方案,新的问题,新的答案。在他的眼里气候是不可以预测的,好的作家也是不可以预测的。

在70年代的中国作家里,徐则臣在审视文学时,眼光和很多同龄作家不同。他不以为发表作品,或者获奖就是文学的至高荣誉。他认为,发表作品只是一个作家的正常劳动,就像干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属于那种分内该做的事情。而获奖,只是“顺手牵羊”的事。能够获奖当然是好,如果不能获奖也得以平常心对待。一个作家绝对不能趁着拿奖来写作,这样也不可能拿奖,更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文学奖热门人选(首位70后茅奖得主)(4)

作者供图

徐则臣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必须得时刻保持清醒,不时得想起那些曾经对自己好过的人。只有看见一条回家的路,才能看清楚麦地里的庄稼,树林里的鸟儿,河流旁边的人家。才能想起,那条路离外婆家越来越近。夕阳西下,打着赤脚,站在小河边,看着河流的方式,那也是文学的目标。想起那些亲人时,便能够把那些思念和恐惧都放声哭出来。

在徐则臣写作的过程中,有着各种的艰难险阻。悲伤的时候会把自己当成卡夫卡,也会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哪怕是其败连连。如果你面临挤压,如果你常常生活束手无策,如果你所有的事都是超乎寻常地难以完成,如果你伸出两只手却感到力气空空荡荡,你就可以真正地理解卡夫卡了。他就是这样独立面对世界,体会着断断续续的无力和虚弱。

徐则臣希望接下来所写的作品视野更加开阔,该是站在世界的舞台来看中国,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该处于什么样子的位置,这也是青年一代作家的责任。

路还得继续走,多远才能回家?这也是一个很文学的问题。我想,在徐则臣的心里一定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