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败,项羽率800亲卫突围或者逃离、霸王别姬、田父使坏、亭长的宽慰,这四个场景,是司马迁将一个骄傲的贵族之后项羽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率部突围,贵族项羽“东山再起”之心并未消亡

800亲卫正是项羽意图东山再起之心仍强烈的代表,他对于“汉军已占江东”是不信的,但通过田父欺骗他怀疑了。再经过亭长的言说,他彻底放弃了抵抗。他那颗骄傲的心让他无法撇开自己的责任!我带着他们去打天下,今天我却一个人苟活而回,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楚汉之争项羽的故事(田父使坏乌江亭长)(1)

垓下之战,项羽率10万人马对阵刘邦、韩信60万大军,基本上问题。但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突围而去,让一些朋友表示怀疑。但问题是,我搞不清楚带800名亲卫,又有什么疑虑呢?

项羽率部突围,只能带着最精锐的亲卫部队,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类似于首领突围,只能是敌人目光越小越利于突围,你带着残兵败将突围,是项羽保护当兵的,还是当兵的保护项羽呢。项羽虽然天下闻名,但见过他的人未必多,数万大军突围,哪里都是人,人少了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项羽就很容易突围。

但问题是,项羽突围前需要去掉一个大累赘。

霸王别姬,代表着贵族项羽为求生而舍爱求起的决心

楚汉之争项羽的故事(田父使坏乌江亭长)(2)

项羽温柔地问,虞姬呀,现在咋办呢?虞姬说:我死你活:虞姬真的很爱项羽。当然,也有人认为虞姬没有死,而是跟着项羽突围了。

在韩信指挥下,楚军“四面楚歌”,项羽和楚军将士们已经被“乡音”闹得并无斗志。

项羽常年战争,楚军中新兵较多。新兵代表什么?军事战斗意志不足,思乡心切下不仅官兵就是项羽都中计了,项羽舞剑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听,也是舞剑对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说吧,虞姬自刎而亡。其实,项羽也并非传说的那样:野蛮无礼。如果那样,就直接杀了虞姬。虞姬呢?也非常聪明,我想她是真的很爱项羽,否则也不会如此决绝。

楚汉之争项羽的故事(田父使坏乌江亭长)(3)

司马迁没有记载虞姬唱歌后而死的情节,因此,虞姬自杀、虞姬跟随项羽突围到阴陵而死的说法都存在。但我之所以更倾向于自杀,主要就是:项羽此时突围乃是为了“重振”。作为可以与项羽对歌的女性,而且非常指明了项羽不该“意气尽”,那么,何以阻止?就只能“贱妾还有什么留恋的”来激发项羽斗志了。

一女子都能如此决然,那么,项羽这样的人在此“刺激”下自然会重新“振作”了。

之后,《三家注史记》介绍得很明白,汉军果然中计了。

项羽的突围政策是对的,只不过,他的高傲的心一直在“逃与留”中徘徊,田父使坏使项羽怀疑自己的人生存在必要

正是因为仅带领800亲卫突围,缩小了汉军注意力,突围成功后,汉军才发现上当。


楚汉之争项羽的故事(田父使坏乌江亭长)(4)

曾在项羽手下当兵的韩信

天明时,追赶项羽。项羽最倒霉的地方就是被一名“田父”欺骗,拐进了沼泽中,被汉军追赶上。这是一次非常巧妙的“欺骗”,在司马迁的笔下,代表着一种“民心所向”。同时,因为“四面楚歌”影响,让项羽真的以为汉军已经把老家占领了。

可以想见,当项羽和百名亲卫走在泥淖中时,是什么想法儿!

突出汉军包围后的项羽,亲卫800只剩下100多人,逃到阴陵后被一位田父(传说叫陈铎,但并不真实)欺骗,田父的一个“左”字,就让项羽再次深陷危险中。再次逃出包围后,人数已经降到28人。再到乌江时,项羽勇武精神更是被司马迁描绘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哪个后世人看到这段记录的时候,不会对项羽说出一句“真勇猛呀”!

楚汉之争项羽的故事(田父使坏乌江亭长)(5)

亭长的鼓励其实是项羽自尽的关键

项羽之勇天下无敌。这时,贵族项羽骄傲的心仍然怀着。然而,亭长告知江东未丢的时候,更言“江东虽小仍然可以是大王重夺天下的基础”。其实这句话最可能勾起了项羽的自责!

​占有天下时你都失败了,凭借小小的江东难道真为了一己之私而生灵涂炭吗?最终,见到始皇帝都敢说出类似“取而代之”的话的这位英雄的玻璃心无法承受失败,自寻死路抗于追兵。

综上所述,项羽只带800壮士突围,是非常正确的,也很正常,他是在突围,当然选择对自己最忠心、最能打的亲卫军。然而,最终,“尚有复起”之心的项羽被田父、亭长的话所缠绕,终于“不肯过江东”。从历史上看,项羽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对百姓的好。因为,他的智力谋略确实无法和刘邦、韩信相抗衡。过了江东也是失败。

项羽虽然打仗非常厉害,但夺天下不仅仅只有武力。同时,夺了天下后更不是靠武力、气概治理天下。项羽只是英雄,但并非管理天下的帝王。

埋汰刘备的心理背后:捧刘备还是捧曹操?古今分三个阶段

干儿子与亲儿子的区别:英美德日百年关系谈

晚清轮船招商局行船技术工中2%国人,买买买与自主研发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