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1)

大一时我们理科各系均在东校区(老校区),一年后全部搬到西校区(新校区)。东校区老旧条件较差。伙食也不好,每天早餐都是玉米面窝头、发糕(很少有)和小米粥,中午是馒头,蔬菜没有几样,白菜汤必备。晚上也是玉米面窝头、高粱米饭。还是那么几样蔬菜,白菜汤必有。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大力抓国民经济,惹怒了“四人帮”,邓公被“四人帮”迫害再次被打倒。1 975年到1977年10月,“四人帮”搞了一个针对邓公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由于邓公“三起三落”,又不肯承认“错误”,于是,批判邓公最常用的词是“死不改悔”、“硬不讲理”。学生怒斥学校的伙食是“硬不讲理的窝窝头”,“死不改悔的白菜汤”。

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2)

自备餐具自己洗碗,经常有人“偷”餐具

第二年搬进新校区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新教学楼气势宏伟,图书馆别致漂亮,一栋栋寝室楼错落有致、男女生分开。两个食堂设施先进,最重要的是菜品提高了质量,品种也多了。不过由于当时粮食政策还没放开,每人每月固定31斤,其中12斤是面粉,其余大部分是玉米面,还有一少部分是杂粮。每月15元的补贴以饭票的形式发放,男生一般都不够吃,女生大都有结余。到了月底女生就会把结余的饭票送给男生。新校区远离城市的喧嚣,但交通和生活设施都非常便利。环境非常优美,我们寝室楼后面就是一大片的果园,再往后就是学校的一个很大的农场。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一对对情侣幽会在果园。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常常去果园赏花、拍照。当硕果累累的时候,我们去采摘水果。果园并不设防,因为果园是校园建设用地,建果园的目的是避免浪费暂时美化环境。如今,果园早已无影无踪了,被一座座漂亮的建筑所取代。当年我们在校时全校师生不过4、5千,如今已经发展为近2万人的规模,需要土地的数量可想而知了。

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3)

这栋楼与大一时东校区的寝室楼相似

每学期的为期一周的农场停课劳动值得期待,因为这个周的伙食太好了。一日三餐都是细粮,而且数量不限。我早餐二两大米粥两个馒头,午餐和晚餐四菜一汤,我都吃3个馒头或4个包子(都是二两一个的),有时晚餐主食是大米饭我要吃六两。第一次农场劳动结束,我的体重就增加了六七斤,照照镜子不照不知道一照吓一跳。

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4)

战斗英雄史光柱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每天学校各系都集中发布战报。记得一次由系团委书记主持发布会,他把“明碉暗堡”读成了“明绸暗堡”,引起哄堂大笑。他知道是自己读错了,可是又不知道怎么改,在台上面红耳赤非常尴尬。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的事,就是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偶尔也会发生读错字的情况。除了教学和学习,当时学校上下最大的事情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可以说是群情激昂同仇敌忾,爱国热情掀空前高涨。《再见吧妈妈》、《望星空》、《相会在攀枝花下》、《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等一批歌颂解放军、歌颂越自卫反击战的指战员的优秀歌曲风靡全国,校园经常响起这些优美又荡气回肠的乐曲。我们经常组织观看战斗英雄的报告录像,其中双眼失明的史光柱最为震撼。报告临近结束时他演唱了歌曲《小草》,从此《小草》风靡全国经久不衰。徐良演唱的《血染的风采》也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5)

女排首次夺冠

1981年11月6日,伴着宋世雄快、准、精的精彩解说,中国女排以3:2战胜日本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大约是晚上10点钟左右,电视直播女排第一次勇夺世界冠军,我们的校园跟全国其他大学校园一样,自发地举行了通宵游行活动。同学们因陋就简,脸盆、水桶、饭盒凡是能够弄出声音的东西都拿出来敲。第二天发现角角落落到处都有敲烂了的脸盆、水桶、饭盒之类的东西。

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6)

李谷一演唱的电影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风靡全国

大学时代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文艺委员和宣传委员经常教唱歌,或是经典老歌或是流行歌曲。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也促进了电影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电影插曲也令大众耳目一新,成为乐坛的新宠。电影《黑三角》、《戴手铐的旅客》《庐山恋》、《甜蜜的事业》,《芦笙恋歌》等一批电影插曲每天都回荡在校园的上空。遇到好的歌曲,我都不会放过,一定要学会并用把词谱记录到笔记本上,大学四年共记录了两本歌曲。记得1982年元旦前夕,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公开发表,几天时间就红遍大江南北。我们正在准备元旦晚会排练,突然发现这首歌非常兴奋。那一个晚自习我跟另一个男生就只学唱这首歌,大家听了也都说好听。过了几天某著名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臭名昭著的毛毛雨》,把《毛毛雨》批的体无完肤了,扣上了“靡靡之音”的帽子。在今天这是一首很普通的歌曲,至今我还会唱。歌词是:

“夏日里我们多么愉快,朋友们一起来到郊外。天上掉下毛毛细雨,淋湿了我的头发,滋润着大地的胸怀。毛毛雨啊毛毛雨,你是多么温柔,毛毛雨啊毛毛雨,你是多么可爱。噢,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记忆中有一天突然发现,一位外语系的男同学穿上了西装,还戴着一副金属框架的眼镜,俨然一副电影中的归国华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真人穿西装,因此,“西装男”成了“万人迷”。当时非常羡慕,心里梦想有朝一日也穿上西装潇洒走一回。这是我亲眼见到的、印象最深刻的西方文化漂洋过海进入国门的事件。从此,境外文化接踵而至。西方的电影、电视剧,港台的歌曲等等,都纷纷涌进国门,甚至一夜之间传遍千家万户。

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7)

《青春圆舞曲》把年轻人召唤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兴起了跳集体舞,每周六全班同学就跳起了集体舞。开始大家都不好意思,但是,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下,渐渐地放开了。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或男生女生分内外两圈,过程中像“找朋友”一样穿插双人交际舞。伴着优美动听的《青春圆舞曲》,大家翩翩起舞。不管舞姿是否优美,心儿早已醉了。那时的周六甚是期待。

青春岁月初中生(06青春岁月中)(8)

优美的《青春圆舞曲》

班级每学期都安排一次郊游,学院每逢元旦、一二九都有汇演,平时也邀请文艺团体来校演出。记得一次邀请的是当时风靡全国的二重唱明星王洁实、谢莉斯,他们演唱的《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校园的早晨》、《脚印》等耳熟能详的台湾校园歌曲,使现场热烈气氛一浪高过一浪。期间还有乐队的穿插表演。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手风琴演奏员演奏了《西班牙斗牛士》,他的热情、奔放、滑稽的演奏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的热烈掌声。

(下期预告:《(06)青春岁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