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罹患肺结核,成功控制住结核病情后十年了,又一次出现严重危及生命的大咯血。家住潮汕的张阿姨,就因大咯血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经过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黄勇慧教授明确诊断,并采用Interlock弹簧圈成功栓塞住支气管动脉-肺动脉之间的瘘口后,方才解决了她的咯血问题。统计显示,出血量一小时内超过100ml或24小时内超过500ml称为大咯血,其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
据悉,年过五旬的张姨在十年前曾被诊断为肺结核,彼时的她,因为结核杆菌对肺脏的侵蚀,也曾出现过咯血症状。后来经过系统的治疗后,张姨的结核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已经多年未再出现咯血症状。但一个多月前,张姨在体力劳动后突发咯血。她立即前往当地医院进行排查,结果发现她的左下肺背段斑片影,内可见空洞,支气管扩张。在接受了当地医院的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张阿姨并未见好转,反而出现突发大咯血,出血量短时内超过500ml。她在家人陪同下,立即来到了广州的结核病防治定点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受治疗,并被诊断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在胸科医院对症处置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张姨被告知无法再次手术,劝其出院或转至上一级医院继续治疗,经过介绍,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
事实上,张阿姨的结核病虽然已被控制,但此前的肺结核对她的肺部伤害挺大的。支气管扩张、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了血管瘘的产生,具体到张阿姨的身上,她的这个血管瘘,就出现在了支气管动脉(动脉血)和肺动脉(静脉血)这两条平行的血管之间。“而动脉压力要比静脉压力大得多,于是就出现了支气管血液大量流入肺动脉中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封堵住瘘口,非常凶险。”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向贤宏副教授表示,患者此次咯血并不是结核病复发引起的咯血,而是十多年前的肺结核已经导致肺部组织受损、血管病变,长期会引起肺部疾病的后遗症,如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等。
在将张姨收治入院后,中山一院放射介入科黄勇慧教授团队立即为她进行了积极的抗感染、止血支持治疗,叮嘱她卧床休息,同时加急完成患者全身一般情况、胸部CTA等术前检查,并制定急性大咯血紧急抢救预案。
5月23日,在医院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黄勇慧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支气管动脉造影 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由于患者支气管动脉明显增粗(6mm),瘘口大,血流快,如果采用传统的栓塞技术和栓塞材料,栓塞材料有可能经过瘘口进入肺循环和体循环,造成脑梗、心梗等异位栓塞。黄勇慧副主任当机立断决定采用Interlock弹簧圈栓塞,即一种新的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该弹簧圈的优点在于可以确认栓塞可靠稳定后才释放,确保了栓塞后弹簧圈不会有移位的风险。手术顺利完成后,患者胸闷明显好转,咯血停止,且术后复查DSA,透视下见栓塞材料无移位,瘘口已闭塞,效果满意。“大咯血用介入治疗,止血效果显著,创伤小、更安全,特别对生命体征不太好的病人来说,咯血期间如果做麻醉手术需气管插管,风险更高。”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