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回目: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水浒第二回高俅发迹(细读水浒传之第二回)(1)

百回本第一回被金圣叹改为楔子,洪太尉楔出了高太尉。我们来看百回本第二回开篇的诗句:

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

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高俅与洪信自然是一丘之貉。从写法上看是类比中互相衬托,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意义的角度来看,是通过塑造一类人,来揭示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开篇不写好汉,偏偏从两个“上层”的统治者说起,自然有他的深意。来看金圣叹的分析:

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水浒第二回高俅发迹(细读水浒传之第二回)(2)

那高俅是何物种?他与洪信是一路货色,但作者写他的笔法更多变一些,内容也更丰富一些。第二回更像是给高俅写了个传记或是写了一部发迹史。就 从他的名字说起吧。

“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叫他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小说人物皆为虚构,有时作者在人物名字上也会去做文章,暗示他们的性格、个性甚至命运等。我们来看作者介绍,因为自小不成家业,好踢脚气毬,京师人就叫他“高毬”,按古时礼法,这应该是对他的蔑称吧。成年男子行弱冠之礼后,就要取字,让别人来称呼,以示尊重。京师人不称排行,亦没有姓字,独称他的癖好,可见其“浮浪”。其实,如果你去查查字典,或是了解一些地方方言,这“毬”应该也是骂人之言。

水浒第二回高俅发迹(细读水浒传之第二回)(3)


怎么又叫“高俅”了呢?仔细想一想作者之话语,“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毛傍”去掉,添“立人”。中国汉字造字,形旁与意有关。毛旁字,如毯、毳、毫等字,皆与鸟兽的毛关联,其义自见。高毬本非人,而是禽兽之类。发迹后添”立人”。谁给改的?高俅自己么?添了“立人”就是人么?就能“立人”么?看金圣叹的精彩点评:

毛傍者何物也?而居然自以为立人,人亦从而立人之。盖当时诸公衮衮者,皆是也。奇绝之文。

水浒第二回高俅发迹(细读水浒传之第二回)(4)

对于这样的浮浪子弟,后能成为乱了朝纲、害了国家和百姓的罪人,作者自是痛恨至极。但又不能破口大骂。如何是好?取个名字,让每个喊他的人,就是在骂他。“高毬”,不是人,“高俅”是人而非人。痛快至极。这应该就是小说深刻之处吧。鲁迅小说《药》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华老栓一家的悲剧,一条是夏瑜家的悲剧。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两家姓氏合而为“华夏”。而革命者“夏瑜”的人物原型是“秋瑾”,小说中人物名字巧妙地用“瑜”和“瑾”的同义来指名深意和现实意义。你还想到《红楼梦》里这些人物名字吗?甄士隐、霍启、冯渊、贾雨村……这些人物的名字都用了谐音,寄托着作者对主题、情节等方面的思考和安排。有兴趣,不妨去研究一下。

水浒第二回高俅发迹(细读水浒传之第二回)(5)

《红楼梦》中甄家、贾家。“假作真时真亦假”

本来《水浒传》这部小说,一大特色就是一百零八好汉,个个都有绰号。绰号也是名号,你不妨作为一个兴趣点去认真探究一下。小说解读很有意思,哪怕是一个人物的名字,都值得去好好探究一下。

@金陵三丽子语文人和你一起探究语文,探究教育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