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新龙门客栈》重新引领了武侠电影的风潮,那么《卧虎藏龙》就是将武侠电影这一概念推广至全世界,但是《卧虎藏龙》与《新龙门客栈》却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导演李安通过他所理解的武侠,诠释了江湖儿女的情感与欲望世界,将武侠电影挖掘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李安式武侠世界。

在《卧虎藏龙》之前的武侠电影,更多的是在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李安《卧虎藏龙》所塑造的武侠世界,则加入了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与人性的探讨。当然李安的这番尝试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单在7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就获得了10项提名,最终赢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摄影这四项大奖。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

《卧虎藏龙》电影海报

《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的剧情也不难理解,讲述了一个关于江湖围城般的故事,在这个禁锢着种种人情欲望的围城中,李慕白与俞秀莲想离开,围城外的玉娇龙却想着进来。

主创人员曾在采访中表示,就《卧虎藏龙》这部电影而言,作为观众的我们,如果看懂了武戏,就看懂了武侠里的文化底蕴,看懂了文戏,就看懂了武侠里的爱恨情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安的武侠世界,全面分解下影片中的武戏和文戏,看看到底什么是“卧虎”,什么又是“藏龙”。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2)

武戏:电影中的武戏可谓是充满了舞蹈的韵律,既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服务于剧情,又借由武戏这一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电影中有三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戏,下文我们细细分析。

1、第一场:玉娇龙与俞秀莲的第一次交手,墙上飞檐走壁,都在互相试探。这场戏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偷剑,二是展现玉娇龙和俞秀莲的实力。

关于玉娇龙偷剑的这段武戏,主要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刘泰宝的地面追逐,另一条是俞秀莲的屋顶追逐。

①刘泰宝对玉娇龙的地面追逐

此时视角是在刘泰宝这边,镜头基本也以地面的运动镜头为主,玉娇龙在镜头里一闪而过,通过刘泰宝对玉娇龙的追而不得,为观众们做了一个认知铺垫,玉娇龙的功夫在大多数人之上。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3)

黑夜中刘泰宝追扮为黑衣人的玉娇龙

②俞秀莲对玉娇龙屋顶的追逐

地面这条线功能结束后,从而转向屋顶的追逐,也就是玉娇龙和俞秀莲之间的比较。在追逐的过程中,镜头集中在两种类型:

一是长焦镜头跟踪动作,因为长焦能压缩空间,显得运动感更强一些;

二是全景展现两人的位置关系,她们在屋顶飞来飞去,时隐时现,这两组镜头搭配使用,能明显的感觉出她们之间实力相当。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4)

长焦(上)vs全景(下)

首先一个长镜头在两个演员之间转换,将演员接下来的运动路线,提前交代给了观众。接着跟着玉娇龙来到地面,然后摇到俞秀莲身上,镜头固定下来变成中景,随后摇到空的通道,俞秀莲再入画。有快有慢有停顿的镜头,让画面更有节奏感,好似一段古典乐或者一段舞蹈。

接下来镜头终于给到了俞秀莲的正面固定镜头,是为了凸显打斗形势的变化,远距离追逐后,终于进入近身肉搏阶段,两人招式非常明显,玉娇龙没有优势,想逃,可惜硬被拽了下来。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5)

中近景打斗(上)vs玉娇龙想逃被拽(下)

南派武功讲究的是下盘扎实,李安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细节,接下来中近景集中在腿部较量,没有做任何剪切,此时不得不佩服武术指导袁和平的厉害,俞秀莲招招都是进攻,玉娇龙此刻只想飞走,但每次都被拉了回来,这里的镜头运动越来越快,体现玉娇龙急于逃走的心情。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6)

腿部特写

通过这段打斗我们可以看出,武术指导在设计动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打斗的刺激,而且也加入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心理。

此外,在两场戏中,摄影机的运动、武术动作的设计,都有着非常大胆的创新,再配合上鼓点,让观众似乎体验到了京剧武打的传统味道

2、第二场:玉娇龙与俞秀莲的大宅对战,将各种中国传统兵器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番十八般兵器的较量就是为了让世界上的所有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动之美。

在武侠片中非常讲究亮相,不光是演员的亮相,还有使用兵器的亮相,影片中两个人物的亮相,都是从武器运动到眼神。所谓心眼相同,演员的潜台词就都在这眼神相通。在电影中,手握青冥剑的玉娇龙拥有绝对的武器优势,迫得俞秀莲不得不连连换兵器。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7)

武器与人物眼神

①双刀(俞秀莲)vs青冥剑(玉娇龙)

“剑走轻灵,刀走黑”刀法一般包含:斩、抹、勾、剁、砍、劈,在俞秀莲这组猛烈的单刀攻击中,摄影师尽量用中景和全景捕捉所有的动作,玉娇龙有些招架不住。随后,俞秀莲为了尽快结束战斗,单刀变成双刀,所谓“单刀看守,双刀看走”,所以镜头为了完全捕捉动作,采用了上帝视角,强调俞秀莲的双刀步伐。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8)

青冥剑对阵双刀(上帝视角)

然而,青冥剑名也不是浪得虚名,玉娇龙用青冥剑瞬间砍断了双刀,玉娇龙也意识到了它的威力,俞秀莲不再占上风,形势发生了转折。

②红缨枪(俞秀莲)vs青冥剑(玉娇龙)

“枪似游龙”,既然是游龙,那当然还是从顶视图最为明显,虽然武器不如玉娇龙,但是俞秀莲的实力还是有的,镜头一直跟随玉娇龙,她忙于躲避,似乎快要败下阵来,关键时刻,还是青冥剑解围,再次砍断了红缨枪。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9)

青冥剑对阵红缨枪(上帝视角)

③虎头双钩(俞秀莲)vs青冥剑(玉娇龙)

钩在十八般兵器中排名第七,所谓“身随钩走,钩随身活,快速连环,钩挂云转”,有翻江倒海之势。

摄影机的景别除了大全景和中景之外,加入了不少的特写镜头,展现兵器的使用细节。镜头给到俞秀莲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为她在对战中慢慢失去了优势。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0)

青冥剑对阵虎头双钩

④月牙铲(俞秀莲)vs青冥剑(玉娇龙)

这一段并没有真正打起来,更像是俞秀莲气急败坏之后的无奈之举。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1)

青冥剑对阵月牙铲

⑤凹面锏(俞秀莲)vs青冥剑(玉娇龙)

这个兵器属于重兵器,以刚猛见长,连连得胜的玉娇龙似乎有些骄傲,急于进攻,两个大幅度的摇镜头,展现了两个兵器之间的差别。

接下来全景与特写之间切换,同时展现动作和力量,玉娇龙飞出去之后,随后两个镜头都是由兵器运动到人脸,进攻再次开始,为了更清楚的展现两人之间的攻防关系,李安加入了慢速镜头,体现动作细节,同时也突出了青冥剑的威力。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2)

青冥剑对阵凹面锏

⑥宝剑(俞秀莲)vs青冥剑(玉娇龙)

宝剑对宝剑,自然少不了兵器的亮相,两人的气势在此刻达到最大值。

在镜头方面,导演增加了更多的特写镜头,剪辑的节奏也明显加快,暗示着一场的较量,即将得出胜负。而剑与剑之间的较量,比拼的就是实力,最终,青冥剑虽然锋利无比,但是俞秀莲技高一筹,刀架在了玉娇龙的脖子上。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3)

比拼结束

整段大宅的对决并没有夹杂过多的叙事,李安是为了展示中国兵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在配乐上,采用了传统的京剧中鼓和板的配合,不仅为整个氛围增色不少,同时也让观众有了一种欣赏传统表演的感觉,可谓是用心良苦。

3、第三场:玉娇龙和李慕白的竹林追逐戏,意境尤为深远。镜头设计上充满着隐喻性,也暗含了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

刚开始镜头紧紧跟随着玉娇龙往前飞,通过特写和全景的配合,我们感受出她的焦急。如果说刚才大宅对战是刚的话,那竹林对战就是柔,在这里竹子轻柔,竹叶摇摆不定,也象征着玉娇龙的内心。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4)

玉娇龙

李慕白与玉娇龙的第一次的交手,镜头以全景为主,一是展现整个空间环境,二是体现两人之间此刻的内心距离。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5)

全景

李慕白与玉娇龙的第二次的交手,镜头直接变成了大特写,对准了演员的眼睛,玉娇龙此刻还是不甘示弱的样子,但是眼神发生了变化。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6)

眼神戏

李慕白与玉娇龙的第三次的交手,两人同时往下降,导演在这里也处理得十分巧妙,一是用了慢速的处理,强化的不是武打的动作,而是演员的情感。二是镜头一直固定在演员脸的特写,这个特写的视角就是李慕白的视角,玉娇龙直接看向摄像机,能让观众走进他的内心。

竹叶摇摆,头发凌乱,再看眼神充满了暧昧之情,剪辑也是通过叠化的方式,强化两人之间内心的关联。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7)

演员特写

最后两人来到一根竹子上,这个画面充满了东方韵味,导演用全景展现,整个画面分为了三层,远处带有朦胧感的竹林,近处一片竹海,而李慕白和玉娇龙站在一根竹子上,就像是竹海里的一叶扁舟一般。

回顾《卧虎藏龙中》这三场经典戏武戏的片段,我们会发现导演的煞费苦心,不仅塑造了精彩的打斗,同时还赋予了画面东方独有的韵味,真正做到了中国文化的输出。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8)

二、文戏:影片中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阴阳的两面,整部影片中有五对非常明显的人物关系:这里面每一对人物关系都是阴阳互补,看似独立的叙事,但是却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其实不像传统的好莱坞影片那样,结构紧凑,冲突明显,反而更像中国的古典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人物的叙述上采用了拼贴的方式,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就体现了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内核,就是《易经》中所说的,“万物都在两极间不断交替循环”,具体表现在五对主要人物身上。

1、玉娇龙vs碧眼狐狸

玉娇龙和碧眼狐狸她们是师徒关系,在碧眼狐狸自己看来,她希望玉娇龙处处尊重自己,成为自己的工具。但是当她发现玉娇龙对其有所隐瞒之时,就萌生了除之而后快的想法,因为她对玉娇龙失去了掌控力。

然而,碧眼狐狸和玉娇龙不仅有师徒之情,还有母女之爱,所以在碧眼狐狸临死前说:“娇龙,我唯一的亲,唯一的仇”。

在碧眼狐狸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女性既爱又恨的两面性。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19)

碧眼狐狸

2、玉娇龙和罗小虎

玉娇龙和罗小虎二人的关系线是穿插在影片的中部,其目的是展现玉娇龙内心柔的一面,两人的相识就像是小孩子一样,一见面就打来打去。罗小虎有着一种天生的孩子气,正是这种纯真打动了玉娇龙,两人最终缠绵在了一起。

罗小虎是自由的象征,对于此时的玉娇龙来说,正是她的心之所求。但是当她回到中原之后,李慕白和俞秀莲给了她更高的追求目标,所以她注定无法与罗小虎厮守终生。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20)

罗小虎

3、玉娇龙和俞秀莲

不得不说李安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十分在行,在片中玉娇龙属于外柔内刚,俞秀莲属于外刚内柔,但两人一见如故,情如姐妹。但在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们的对话多以单人镜头为主,表现两人观念之间的差异。

当俞秀莲怀疑玉娇龙就是偷剑的黑衣人之时,这里有一场书房对话的戏,李安处理的也十分出色。两人一同走进书房,俞秀莲的眼神并不在玉娇龙身上,而是在搜寻房间内的线索。玉娇龙开始写字之后,李安给到了三个特写画面,字、手和眼神,用镜头交代给了观众俞秀莲此刻内心的潜台词,而玉娇龙眼神有着明显的躲避。随后二人对话集中在单人近景画面,表示两人之间内心的分隔。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21)

环顾四周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22)

字、手、眼神的特写

在整段人物关系中,俞秀莲都是语重心长的引导,而玉娇龙却是感到不快,逆反心理严重。直到李慕白之死,俞秀莲承受了巨大的悲痛,玉娇龙则无法面对,但俞秀莲最终压抑住了内心复仇的冲动,反过来劝玉娇龙要真诚的面对自己。

两人有着鲜明的对比,玉娇龙内心如波涛汹涌一般情绪变化明显,而俞秀莲则如平静的水面一样,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与情感。

4、玉娇龙和李慕白

在两人还未见面之前,玉娇龙就一直表现出对李慕白的仰慕之情,两人第一次真正的单独交手,是在玉娇龙还剑的时候,她发现李慕白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同时受到李慕白的传道,确实有所触动。

玉娇龙所有的心动都是受内心驱使,八岁和碧眼狐狸学习武功,心中藏着自己的江湖梦,来到大漠,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现在仰慕的对象愿意教其武功,她怎么能不心动。

但是两人真正袒露心扉的时刻是在竹林交锋的时候,在这里虽然两人剑法相对,但是在镜头处理上却有着意乱情迷的意境,只是两人都不敢直面自己的真心。压抑着内心的欲望,所以在竹林中的这句台词,另有深意。

李慕白:当日古寺留一步给你,是要见你的本心。

玉娇龙:你们这些老江湖,怎么见得到本心。

李慕白可以为她破戒,收她为武当山的女弟子,李慕白对于玉娇龙的苦苦纠缠,本身就是一场人性的挑战和挣扎。

5、李慕白和俞秀莲

李慕白和俞秀莲情感一直都是时隐时现,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样,两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就是没人愿意将其捅破。他们两人之间的距离,导演通过镜头在一点点的靠近。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两人距离比较远。

第二次在青冥剑还回去之时的晚上,两人距离变得更近。只是作为女人,俞秀莲也非常敏感,知道李慕白此时对玉娇龙有私情在。

第三次是在竹林的小亭,李李慕白终于袒露心扉,向俞秀莲展现出自己的爱意,镜头也多数是以大特写为主,两人关系更近一步。

第四次是在李慕白临死之时,俞秀莲将他紧紧搂入怀中,两人都出现在画面内,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是全篇最近的一次,然而为时已晚。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23)

二人距离越来越近

所以从这五段人物关系来看,人物由死而生,死亡又孕育着重生,这也成为了李安在电影中最后没有明确的结局。

李安凭借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奥斯卡电影卧虎藏龙)(24)

结语: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话:

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又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又何尝不是?

“卧虎”是一种力量。在整部电影中其实并有世俗意义上的善恶冲突,真正的善恶只是针对于立场而言,对某些人来说是善,对其他人可能就是恶。

李安通过“卧虎”想表达的是一种佛性,一种内心的力量,如何实现自我,关键是找到内心的平衡。

然而,影片中的主角都未达到,玉娇龙一直在偷剑与还剑中徘徊,她明确知道内心诉求,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找到平衡;李慕白本该闭关修炼,但却因为情欲之故,无法再次入定,提前出关,直到最后也依然没法找到内心的平衡。

“藏龙”是因为人永远看不到龙,也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真心。其实人很难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欲望,这需要一段经历去完成开悟的过程。在电影中不同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而且行走于江湖,“内心藏龙”或许也是每个人保护自己必要的手段。

毕竟,江湖上最难处理的莫过于人心。

参考文献:

1、《电影分析功课——拆解连电影》

2、《李安传》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