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念书的时代,大多数家长都让孩子去打工赚钱,只有为数很少的家长希望孩子求学上进,认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这批家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但得不到认同,可能还会因为穷和与大多数人观念不同而被其他人看不起。

几十年过去,如今是我们的下一代求学的时候了,我们这一代都成了父母,当年上学和不上学的差距渐渐显现出来,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为了生存和温饱而读书了。那么大家不同以往对让孩子上学的热情源自于何处呢?

每次跟老家的家人同学朋友相聚或者交流,我都会刻意的问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业!

能把教育当成事业,是特别让人欣慰的一件事,这也是新一代父母比他们的上一代进步的地方。

但用回报率评价教育并不恰当。

什么样的投资人可以持续追加投资20多年?

6年小学 3年初中 3年高中 4年本科 3年硕士 4年博士=23年

什么样的奋斗者可以持续奋斗二十多年不疲惫,不懈怠?

在我自己的求学历程中,如果父母当初是抱着追求回报的想法支持我读书的话,那么他们一定早已无数次失望,甚至绝望了。

求学之路步履维艰,竞争激烈,困难重重,无数次跌倒,无数次再爬起来,如果不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家人师长的支持,早已经葬身在无数次的激烈竞争中了。

回想自己的求学历程,波折不断:初中复读,考研第四次才成功,考博也考了两次。从第一天入学到博士毕业,历经30年(1986-2015),中间经历求职结婚生娃,经历家人离世,尤其读研读博阶段是在职进行的,压力之大不敢回想。

我非常感激父母当年的纯粹,他们想法很简单,只想让我多学一点知识,多认几个字,至于是否能考上大学,是否有后面的发展,他们根本没想过。作为纯朴淡泊的农民,他们也没让我感觉到对我考上大学的巨大期待,可能也避免了因巨大压力而却步的可能。

越是激烈的竞争,越需要单纯的心境,一往无前展翅腾飞的勇气来自于心无挂碍,患得患失尤其会令人在大考前崩溃。

非常感谢父母和至亲长辈在此期间给予了我安心求学的环境,也从未给我额外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他们的不拖累可以让我展翅腾飞而毫无挂虑。

二十多年漫长的努力,学生自己从孩童时代走到青年时期,父母也从青丝熬到白发,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成家,立业,以及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到事业上小有所成……

读书之路并不容易,攻破观念的壁垒改变命运更难,城市与农村的拉扯,回报与前行的抉择,继续高飞与回归平凡的平衡等等无不是枷锁。

对于通过求学跨越阶层的部分“学一代”来说,比如我作为本村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最大的困难在于难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开创的是父母前辈没有走过的一条路,这条路绝大多数时候难有伙伴而需要孤身奋进。

当然,随着现在家长们观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成群结队的走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道上,可能感受会变的不同。

那时候让孩子读书,更像是把父辈的命运和人生献祭于下一代,如果把孩子的展翅高飞当成目标的话,那么我想说父母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如果把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回报父母当成目标的话,可能其他方式更容易些。

人的培养和成长,是漫长艰辛的,也是多维度综合性的。

所以,相比说,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业,说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业更恰当,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

如今,我们这一代家长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孩子读书失去了生存压力和温饱问题之后,如何通过教育让孩子找到持之以恒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这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与所有志于培养孩子成才的家长共勉!

0-6岁教育投资为什么回报率最高(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业)(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