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 近日,有关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言论在网上引发热议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大学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学量化啥意思 大学增负增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量化啥意思 大学增负增什么

大学量化啥意思 大学增负增什么

储殷

近日,有关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言论在网上引发热议。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大学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这些话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说明在社会上引起了共鸣。我国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确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但笔者以为,问题并不是出在“学业挑战度”不够,更不是出在课程“没有深度、没有难度”,恰恰相反,真正接触过国外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很容易发现,我国大学课程其实比世界一流大学更具挑战性。这在知识层面和教材层面上都有所体现。

我国的高中教育真正培养的是熟练度,但大学的知识需要的却是思维能力,这是知识接受上的难。而教材上,我国高校目前所用的很多教材沿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体例:定义、公式、逻辑,在老师和专家看来很好,在学生看来却一头雾水。相比而言,欧洲美国的教材似乎把大学生视为“白痴”,不论从选词造句还是知识介绍上,都很亲民。这一点,只需要翻开各种教材读一读,立见分晓。

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大学“水”呢?理由不外乎三个:首先,我们比较的标的错了。我们拿中国大学的平均水平,甚至是中国比较普通的大学,总是去和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比,好像就显得我们的大学生比较“水”、比较空、比较无所事事了,如果我们拿清华北大去和哈佛耶鲁的教育比,我们会发现,清华北大的教育一点都不“水”。

其次,我们评价的方法错了。我们看到大学生整天忙着社团、忙着创业、忙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我们觉得他们不好好上课,对不起国家父母了,却不知道全世界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而且大学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不然凭什么指望大学生一毕业就忽然能适应社会生活呢?

最后,的确有些大学存在轻视教学、放纵学生的情况,也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人生,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造成了社会认知的整体偏差。

大家不要忘记,大学生只是“大学”中的一个部分,里面还有教授,还有校长,还有校外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才是“大学”这个生态系统的全貌。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国家、校方、老师,才是手握主动权的一方,学生只不过是他们的政策、规定、行为的受众,他们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如果说中国大学出了什么问题,最无辜的肯定是大学生。比如,“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学校不抓本科教育,难道是学生的错?是学生不让学校重视本科教育吗?指挥决定乐队,学校只不过是乐队,而学生正是听众。通过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来解决大学教育的问题,并非最佳路径。

为大学生增负加压还需要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大学生们心目中大学教育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真正诉求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更难的考试、更多的课程(即使现在已经够多了),还是更有益的社会实践、更丰富的非书本学习?要知道,在清华大学,所有学生90%的时间都在读书。但在耶鲁大学,最优秀的学生甚至有一半的时间花在社会活动上。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作为政策制定者、作为学校、作为老师,真正需要提供给大学生的,是教会心智还不成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自立、自主;引导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而学校一方,则需要尽快强化从校长到教授的责任体系,真正对学生负责,并接受除了考试分数之外的评价学生的方法。如果大学真的要“增负”,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增加的,就是这些孩子们已经很不容易了。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恒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