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圣诞节的早晨,和美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孩子一样,一个小女孩在家里的圣诞树下,拍下了这张快乐的照片。
她名叫琼贝妮特·拉姆西,和普通孩子不太一样的是,她还是当时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童星,选美大赛冠军。
她的父亲约翰是一家电脑公司的CEO,母亲佩西也是一名选美小姐,她还有一个大他3岁的哥哥博尔克。
家境优渥,家庭美满,再加上她从小就继承了母亲的衣钵,能歌善舞,刚夺得“美国小小姐”冠军的她,本应星途无量。
可就在拍下这张照片的第二天,她的尸体就被发现在自家地下室。
年仅6岁。
生前还遭受了殴打和性侵……
凶手还没抓到,媒体就蜂拥而至,一时间成为轰动全美的头版头条,整个美国都陷入了破案的狂热。
可惜,即使全民参与,也依然未能将凶手绳之以法。
时至今日,人们连凶手是谁都不知道。
本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震撼的悬案之一
抛开警方的不专业,刑侦手段的落后这些理由,小琼贝妮特的死也确实有着太多扑朔迷离匪夷所思的地方。
首先便是琼贝妮特的家人们。
圣诞节第二天,26日凌辰5点,琼贝妮特的母亲佩西在自家台阶上见到一封绑架信,一家人发现琼贝妮特失踪,便立马报了警。
警方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后便开始了侦查。
然而,由于当地多年来很少出现绑架谋杀这类大案子,警察明显经验不足。
他们草草检查了拉姆西家的门窗,确认了并未有外部暴力入侵的痕迹便算侦查完毕。
他们甚至都没及时封锁案发现场,以致亲戚朋友周围邻居反复出入拉姆西一家,轮流安慰着崩溃哭泣的佩西。
当晚,琼贝妮特在地下室的尸体就被父亲约翰发现了。
衣衫不整、盖着她生前最喜欢小毯子的琼贝妮特躺在地上,嘴上被封着胶带,脖颈上有被绳子勒过的痕迹,在她周围玩具车散落一地……
但由于没有发现外力入侵的痕迹,再加上那封疑点重重的绑架信,警方首先锁定了拉姆西一家。
绑架信洋洋洒洒写了3页纸,勒索金额更是具体到11.8万美元。
不多不少,正好是琼贝妮特的父亲约翰的圣诞节奖金数目。
而警方在进行笔记鉴定后,虽然排除了约翰的嫌疑,却无法排除其母亲佩西的嫌疑。
更难以解释的是,绑架信所用的纸、笔,都在拉姆西家中找到了。
也就是说,凶手在拉姆西家,绑架了小琼贝妮特后,还找到纸和笔,平心静气地写了一封长达3页的绑架信,最后在他们家的地下室残忍杀害了小琼贝妮特,扬长而去。
怎么想都解释不通吧?!
尸检时,警方还发现,小琼贝妮特被谋杀前几小时内吃过菠萝。
而在拉姆西家的厨房里,就有一个装着菠萝的碗,上发现了哥哥博尔克的指纹。
拉姆西夫妇坚称琼贝妮失踪后博尔克就一直在房间里睡觉,而且他们谁也不记得有给孩子们吃过菠萝。
不过,关键证物——小琼贝妮特贴身衣物上检测到的DNA,却和拉姆西一家均不匹配。
而且在发现尸体的地下室现场,警方也发现了两个不属于拉姆西一家任何人的陌生脚印。
就这样,她的家人因为证据不足被排除了嫌疑。
本案中也出现过其他嫌疑人。
一个是一位经常探望小琼贝妮特,和她非常亲近的老男人,就在案发前两天他还扮成圣诞老人去了拉姆西家,可惜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凶手是他。
另一个是住在拉姆西家几个街区之外的男人,有猥亵儿童的前科,还随身带着琼贝妮特的照片,他在案发后给朋友打电话说是自己干的,可事实证明,他只是想红而已。
10年后,头号嫌疑人约翰·马克·卡尔在泰国被警方抓获,他是一个离异小学教师,对琼贝妮特也有着莫名的情愫,抓捕后他向警方和媒体坦白了他的作案经过,并表示杀死琼贝妮特只是个意外。
可最后,卡尔也被无罪释放,因为确定证据显示,案发时他根本不在拉姆西一家所在的科罗拉多州,而是在千里之外的亚拉巴马州。
就这样,一波三折后,选美小皇后谋杀案依然无解。
2016年,美国CBS电视台就拍了一部纪录片《琼贝妮特-拉姆西悬案》,不仅邀请来华裔神探李昌钰和前FBI调查员等专业人士分析,还1:1还原的案发现场,试图通过蛛丝马迹,重现这桩20年前的迷案,找出真凶。
当然,最后种种结论,再次把凶手指向琼贝妮特的家人们。
琼贝妮特的哥哥博尔克,忍无可忍将本片的制作方告上法庭,认为他们是在诽谤自己就是杀人凶手,并要求他们支付7.5亿美元的巨额赔偿。
虽然剧中已经声明“调查人员的观点,只代表一些可能的状况”,也并没有指名道姓地宣布博尔克就是凶手,但法院还是受理了指控。
实际上,当年警方向媒体公布了种种细节后,舆论的矛头,就一直抵在这家人的脊梁骨上。
推荐一部电影,提供这么一个独特的视角。
不拘泥于案情的抽丝剥茧,更多是让人们重新审视整个事件,捡起被遗忘的理智。
童心无归处
Casting JonBenet
导演基蒂·格林别出心裁地以要拍摄一部关于琼贝妮特·拉姆齐的影片为由,在小女孩的家乡博尔德市,海选演员。
前后有200人来参加面试,他们当中既有专业演员,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除了要扮演案件中的受害人、受害人父母哥哥、警察局长等角色,他们还会谈论自己对真相的猜测,以及对案件中每个人物的理解。
看起来他们是为了增加自己面试成功的几率,实际上却也展现了公众对此事的看法。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前来试镜的形形色色的人。
也正是对准了,那些(自认为)曾经“参与”到本案当中的普通人。
他们有人笃定母亲佩西就是凶手,因为她也曾失去过自己的孩子,和佩西当年在媒体前平静的反应完全不同。
也有人认定绑架信就是佩西的手笔,因为她也曾做过笔迹鉴定,而鉴定专家通过笔迹连她脚上有伤都分析出来了。
也有人认为她的父母是无辜的,因为他的女友曾在一天夜里自然死亡,可身边人却觉得是他杀了自己的女友,他体会过那种被怀疑的感觉。
看到这里,你应该懂了,大家也不过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寻和拉姆西一家人的契合点,然后便自以为是,便觉得自己可以感同身受,便过分相信自己的推论和猜测。
在一个关于“破碎家庭”的故事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部分的自己。
但这并不代表拉姆西一家其他的决定,甚至连母亲的神态、父亲的措辞,都应该表现得和“你”一样。
也不代表真相。
更不代表,不和“你”一样,他/她就是凶手。
企图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里,去揣测别人的人生,这本就是无稽之谈。
而拉姆西一家人20年来,却一直遭受着这样的非议。
为了证明清白,佩西前后抄写提交了5遍勒索信,这对一个刚失去女儿的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而后媒体又开始渲染年仅9岁的博尔克杀了自己的亲妹妹。
为了从这一切疯狂的舆论中保护博尔克,拉姆西夫妇甚至挨家挨户敲门,请求邻居们把关于他们家的新闻杂志报道全部藏起来。
实际上警方后来也不断披露了更多细节,比如在发现琼贝妮特的地下室,其实有一扇被打破的气窗,案发现场也未找到导致琼贝妮特窒息的绳子。
而且拉姆西一家所住的社区也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安全。
在案发前几周,他们家所在的区域竟然已经上报了超过100起失窃案。而以他们家为中心的方圆两英里内,竟然居住着高达38个被登记在案的性侵犯罪犯。
但被媒体带偏的公众,已经有了心目中杀人凶手的“最佳人选”。
那便是琼贝妮特的爸爸、妈妈和哥哥。
2008年7月29日,当地警方宣布:根据最新的DNA检测结果,拉姆西一家三口正式被排除杀人嫌疑。
当地检察官给拉姆西一家寄出了官方道歉信。
可惜,琼贝妮特的母亲佩西,既没等来这封道歉信,也没等来真凶归案。
因为早在2006年,她就因为卵巢癌去世了,一直到死,她都顶着“杀人犯”的帽子,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得癌症就是杀害自己女儿的报应。
尽管人们对这起案件依然狂热,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琼贝妮特穿着裙子的照片依然不断登上报纸杂志。
但他们从来没有反思过,绝大多数人都根本当不起这个“侦探”,反而成了“帮凶”。
就如影片最后结尾那样,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拉姆西一家的故事。
尽管他们穿着一样的着装,用着一样的道具,看起来也都大同小异。
但细看之下,崩溃的、平静的、讳莫如深的、深情款款的……
不同人演绎的父亲
因为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不同,每个故事都变得截然不同。
如果小琼贝妮特还活着或许她早就成了耀眼的大明星,在奥斯卡上也会留下她星光灿烂的身影。
又或者,她最终也没有走上演绎道路,在某个地方过着平凡的人生。
可如今,她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儿时穿着演出服翩翩起舞的样子。
任凭别人,演绎她的人生。
因为她的故事,早在6岁时,就草草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