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区都有业主群,除了物业通知小区的相关事宜,也会有邻居遇到难事求助,只要在群里问一声,总会有邻居热心发言,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过,王女士前不久,就因为帮助“邻居”出谋划策,险些被踢出邻居群,因为她想帮助的对象,竟是一个潜入业主群的骗子。“伪邻居”出没,他们可没存什么好心思。

小区业主群里能有多闹腾 大家务必小心业主群里的(1)

石市警方发布的警情提示。

假聊天 真骗人

刘女士瞬间懵了,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后她又加了群管理员的好友,才知道原委。这样的聊天在好几个群里出现过,就是为了引人加群,然后骗人财物。为了防止邻居受骗,群管理员才宁肯错踢,也不留情。

无独有偶,王先生也是莫名其妙地被拉到了一个微信群里,被套路购买某种产品,不过王先生因为警惕性比较强,出于正义感他还说了一句: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老套路骗钱。提出质疑的王先生,随即就被踢出了这个微信群,也没有了给大家提醒的机会。

小区业主群里能有多闹腾 大家务必小心业主群里的(2)

有人冒充业主进入业主群。

难辨真 慎捐款

“邻居们,打扰大家了,跪求大家救救孩子吧。”在李先生小区的业主群,一位“业主”在群内发送一条“轻松筹”链接,称丈夫身患尿毒症,整个家庭陷入危机,实在没办法了,求邻居相救。之前李先生还在群里看到过“水滴筹”的链接,同样是为癌症患者筹款,而链接里也显示有李先生的微信好友捐过款。李先生说,其实他也很想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因为之前有朋友提醒过,这些筹款链接真假难辨,有的确实是遇到了困难,有的则是利用大家的同情心来骗钱,所以他就不再轻易捐款。“其实不认识的人也不会多捐,我个人损失三五十块钱也无所谓,但是善心给不了真正需要的人,却助长了不劳而获的骗子,就是我不能接受的了。”

在李先生的业主群里,也曾出现过“伪业主”出没的情况。虽然一般的业主群都会要求成员以楼号加房号的方式来命名群昵称,但由于业主群管理比较松散,而且很多人都把群设置成了免打扰的状态,不是每个人都会随时关注群里的消息,这就给了那些“伪业主”可乘之机。他就发现了隔壁单元的邻居质疑有人冒用了他的房号,当他站出来为真邻居作证,并向群管理员举报之后,那个“伪业主”就迅速退群了。

据了解,有些职业的推广人员,他们加入多个微信群,帮他人发送推广链接,从而抽取一定的提成。有打着“助力商业”推广的软件和网站,只要交钱,他们就能帮用户进行推广,但是也有可能连这个求助信息都是伪造的,就是利用大家的爱心来诈骗。此前,警方也曾就“轻松筹”等筹款平台存在的诈骗情况,发布过相关提醒。平台通过微信传播,打破了地域限制,极易扩散和膨胀,捐款人个体涉案金额少,即使发现被骗也大多不会向公安机关报案。所以遇到此类链接,一定要验明正身,最好能确认邻居的身份再伸出援助之手。

擦亮眼 慎入群

石家庄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刑警大队在8月1日的警情提醒中,发布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小璇是某高中学生,通过同学介绍,在微信上添加了一个叫小王的人,小王将话术发给了小璇后,便把其拉入一个QQ群,并让其下载如流App,小璇的任务就是按照指定名单(潜在受害者)拨打电话,并将潜在受害者拉入QQ群。

小璇的话术:我是××网络科技的人事,在58同城后台看到您的一份求职简历,我们公司现在正在招线上居家办公人员,岗位是文职,主要负责统计数据文档,如果方便的话请添加QQ群了解详细工作内容,而添加群后就是诱导进群人员进行刷单。

“伪业主”混进了业主群,作为管理者,群管理员需不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呢?

河北北方国立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士杰表示,一般业主群都是公益性质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方便交流而建立的,所以在群里发生被骗等财物损失,一般群主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徐士杰也建议,每个群的群主和群管理员作为群管,一定要严格审核群成员的身份,当有新人要求加入时,一定要认真辨别。尤其是业主群,一定要确保群成员的身份信息真实有效,比如要求群成员把群昵称改成统一的门牌号加姓名的格式,这样有利于业主们互相辨别,互相监督。当然群管理员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一旦觉察有成员加群动机不纯,或者发言有诱导倾向,要尽早对其提出警告,对其他群成员做出提醒。如果确认某群成员不是本小区的业主,怀有其他目的入群的,应该及时清理出群。

文/图 燕赵晚报记者 方小北

编辑 王小虎 责编 老克

小区业主群里能有多闹腾 大家务必小心业主群里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