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1-17】前一篇文章中,我们讲了归纳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归纳法和演绎法怎么用 演绎法与归纳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归纳法和演绎法怎么用 演绎法与归纳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怎么用 演绎法与归纳法

【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1-17】

前一篇文章中,我们讲了归纳法,

归纳法是常常用来归纳抽象事物,使之通过理论与证明的方法,归纳出条理性的认识。

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

如现代数学的(数学归纳法)。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必须包括两步:

1、验证当n取第一个自然数值n0(如1,2等)时,命题正确;

2、假设当n取某一自然数k时命题正确,以此推出当n=k 1时这个命题也正确。从而就可断定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这种方法广泛地在西方现代科学中被使用,并且成为归纳一般原理的一种通用方法。可以通过一个事实的发现,设想一个假设理论是正确的;然后,通过这个假设理论设计出一个实验。当这个实验结果 ,被验证也成立的时候,这个假设理论就被认定为一般原理。所以,西方有很多这方面的假设或者猜想,如(黎曼假设)与(哥德巴赫猜想)却无法利用这种归纳的模式来予以证明与推理。

那么,在这种定义/假设模式的归纳法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与这种归纳法方式不同,作用也可达到的目的相同的方式方法存在呢?

与归纳法相对应的是演绎法。我们说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对,是因为这种方法也具有归纳法相同的目标,使我们的认识变得条理化,简单化。它也同样具有推理与证明的判断过程,只是它通常不用于抽象的定义与理论假设的表达方式。

演绎法,在中国通常就称为演绎,它包括演绎推理,演绎证明两个环节的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却与归纳法不同,它不需要定义与假设作为先行理论条件的产生,而是用人类可认识到的属性知识推理一个属性与另外一个属性的必然结构性(相对,相反,相通,相变),并用其属性的相对性来证明一般〖属性集合〗与特殊〖属性集合〗之间的必然性。

它使用的推理法则与证明法则是具体的属性,是具体属性之间形成的关联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向/相/象的几何属性。

它适用于以具体知识为前提的已知向未知探索的必然性。

我们也可以把归纳法与演绎法作为两种数学产生的分水岭。

把归纳法产生的数学称为归纳法数学。

把演绎法产生的数学称为演绎数学。

显而易见,

西方数学是建立在定义与假设条件下的(归纳法数学)。

东方中国文化中的数学范式完全是一种演绎法形成的数学体系。

如远古时代的

〖河图洛书〗,是这种演绎法产生的数字演绎要件〖属性集合〗形式。

〖天圆地方〗,是演绎法产生的几何演绎要件〖属性集合〗形式。

〖周天历度〗,是演绎法产生的属性量值演绎要件集合形式。

太极阴阳至九宫的属性体系是演绎法产生的逻辑思维体系。

他们的根基,起源于〖垒石结绳之法〗。

这就是说,中国的古代数理文化是建立在演绎法基础上的一个属性关联关系体系。从它的发展程序与研究方法来看,与属性的结构性都是息息相通的。相对比较之下,我们会发现,西方数学中的数字归纳法所产生的数学与几何元素之间并不存在(线,面,体)表达的连续性。

所以,为了表达(线,面,体)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在表达(线,面,体)的过程中,又不得不高度抽象掉数字的位置离散性与具体性, 形成了(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厚薄,体无虚实)的纯粹几何观。这里所说的纯粹几何观,就是指几何元素的“无质性,无属性”特征。

所以,几何作为一种逻辑的基本表示方法,在现代科学中,必须与物理学分科,必需与量值数字分科,必需与生物属性分科。

但是,物理学却需要对几何逻辑对质的存在性进行空间与时间上的表达,量值数字学也需要对数字表达的位置性通过空间与时间的结构性进行运算。生物属性的研究也同样离不开几何逻辑来表达生命在宇宙时空中的存在形式。于是乎,只能再继续创建研究具体问题的专项科学分科。显而易见,现代数学的归纳法,归纳的仅仅是数字的由离散认识到连续的后继认识,形成了数字表达的后继式连续性。但是,这种后继性的连续认识,无法与几何元素中的线形成直接的连贯性认识的关联关系。所以,形成了几何学的最大难点,线的无法定义性,线是在现代科学中,无法通过几何定义表达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所以,几何学的基础只能是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而面与体的具体数字量值性表达,只能通过线的方程表示法来进行解决。

线表达的方程性,是中国属性科学早就认识到的。前面的文章中专题地讲过中国古代方程与现代数学之间所使用的方程存在的相同与不同。这里因为内容较多,就不再继续讲了,希望有兴趣研究的朋友查阅前面的文章资料。今天只讲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内容。归纳法与演绎法,同是数学的一种条理化认识,简单化认识的一种具体方法。但是,

归纳法更适用于定义条件下的高度抽象事物的假设理论的推理表达与证明。

演绎法更适用于属性自然条件下的必然推理与证明的表达。

西学东渐后,

归纳法则成为现代科学的主体认识法则。

演绎法被称之为一种经验<实践>。

中西医壁垒问题的争论,变成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不同认识问题。中国人自己说不清楚中医的科学性,请来了外国的世界级科技高峰人物在北京专题的作过一次论坛决策,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只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没有数学归纳法”。也就是说,有(数学归纳法)的学问,就是科学;没有(数学归纳法)的学问,就不能成为科学。

所以,中医在全国范畴内,都被归纳进西式医学的综合医院模式中去存在了。北京举办的世界高峰论坛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但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十年间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危害与对中医科学的摧残,则把(属性文化)仅存到现在的一门实用学科中医学,推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如何拯救中医,如何拯救中国文化,中国的大科学家们,都是在归纳法培养下长大的,在外国的归纳法进行系统教育后回国发展的。在他们的认识中,并没有演绎法的存在,更不存在中国的演绎法。中国政府发展科技事业,没有研究演绎法的专门科学机构,甚至连一个民间学术协会也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人能说明中国的中医学是科学的,只不过他不是(物质科学)与(量值科学)的,而是(属性科学)的。只不过他不是归纳法可以产生的,而是演绎法产生的(属性科学)。所以,发展中国文化的根本,是走进(属性科学),走进(属性科学)的演绎法。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明天继续讲。

几何的三焦属性观

【2011-01-18】

几何学是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图形的形状分线形,面形,体形。

图形大小的分类有线的长短,面积长宽确定的面积大小,体积长宽高确定的体积大小。

图形位置的相互关联关系可分上下,左右,前后。

也可以把两个物体高度抽象为点,用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表达位置的相互关联关系。

但是,中国(属性几何观)不仅表达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的相互关联关系,同时还包括形状的形象属性,量值的数字属性,曾经与未来的时间属性。也就是说,中国的几何概念不仅包括图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相互关联关系,

还包括图形属性,量值的数字属性,时间属性的空间属性,

还包括属性的(已知与未知)关联关系的可推理与可证明性的一体化表达。

包括(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变化与定位的关联关系表达。显而易见,在现代几何科学的学科范畴,形就是形,既无质的表达,也无属性的关联。仅仅是单纯的空间图形的形状描述,仅仅是特定形体的面积,体积,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达。

而且每种被确定下来的具体形状分类,都是一种定义条件下的确定。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正方体,球……而对线的无法定义性,使复杂线,复杂面,复杂体的形描述与定义也产生了几何表达上的困难。

所以,现代几何体的运动表达,仅仅局限在形状大小,位置的相互关系的表达。

形与形之间的(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的体运动表达,

体变化的表达,都只能几何形状所表达出来的静止刹那静止状态的链接来表达,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运动连续运动性,连贯变化性的具体表达。

现代几何的“无质,无性,无动,无变”的具体内容当然是指运动的连续性,变化的连贯性而不是指刹那肯定的摄影式电影放映式运动的表达。因为刹那停止的连续运动表达的核心是静止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异在人类观察的极短时间内是无法察觉的。这种在人类视觉中形成的运动景观并不是真实的连续运动性,只能说是用刹那静止的连续性表达出来的运动效果。而刹那静止与刹那静止的非(运动抑扬)连续性,是现代几何学运动理论无法走进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致命隐患。

(属性几何)的形状理论并不是单纯的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的学问,它主要是通过形状的属性把形状的大小与位置的相互关系属性化了。前面文章中我们已经讲过了,线的向背性,面的表里性,体的内外性。也就是说,线有正向/背向。面有表面/里面。体有内体/外体。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几何所表达的形状属性运动抑扬化,线可向背抑扬,面可表里更相,体可内外动薄。

这种(运动抑扬)的属性关联关系表达,使线的向背抑扬,面的表里更相,体的内外动薄,可以通过数字的向/相/象的属性结构性对(线,面,体)进行具体量值化的数理表达。所以,(属性几何)不仅对线、面、体几何形状表达可以属性化,而且可以它扩大到属性的数字化与几何的量值化作出一个统一的表达。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也讲到这些内容,其中,还有(运动抑扬)表达的属性多元表达化:虚实,表里,寒热等具体物质特征化与物质特性化。

这就是说,中国(属性几何学)是一个以形状属性表达为主体,包含各种线属性,面属性,体属性的一个〖属性集合〗体系。

也就是说,

虚实之交易可以出线,

表里之交易可以出面,

寒热之交易是空间的属性更易,

不仅可以表达空间的属性特征,而且具有表达时间功能的双重含意。这种几何层面的结构性与〖属性集合〗之间的交易变化关系,构成了一个以形为表达核心的〖属性集合〗结构体系。我们把这个以几何形状为框架形成的〖属性集合〗体系则称为(属性几何)集合体系。

(属性几何)集合体系的〖属性集合〗是可以针对研究具体事物的差异,在总纲的体系基础上,继续一分为二,继续合二为一,不断研究新问题,表达新问题。从现有的知识领域走向以探索目标为方向的未知领域。这种“通过已知推理未知,通过已知证明未知”的属性(认识方法),我们就称其为(属性几何演绎法)。(属性几何演绎法)与(数学归纳法)是相对的一种数学推理与数学证明的法则,它具有向/相/象整体连续推理,整体连贯证明的从已知获得求知知识的不间断性。中国远古文化(天地人一理化)(属性科学)的产生的最基本(认识方法)。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把(量值,形体属性,物质质性)三合而一,使时间与空间的一体表达性在属性的整体框架中,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根本主线。故

天出〖黄道历法〗,

地出经纬二十四节气,

人出十二经络,周身三百六十五个穴位。

天地人一理,天地人一体。合量值,物质质性,形状属性为一个〖属性集合〗体系。使中国(属性科学)百密而无一疏,形成了上古(钟鼎文化)时代,百业竞发,共同达到了一个至今都很难全面认识的高度。如果没有属性形象几何演绎法,没有〖属性集合〗的形象化框架结构形式作为基础数学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属性文化)体系发展的母科学,是根本不可能造就如此繁荣的远古文化的。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明天我们讲演绎法与相对论。

演绎法与相对论

【2011-01-19】

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产生方法,

相同的方法不一定产生相同的理论。

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就是分科的科学问题。

这也是理法之间的属性问题。所以,我们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理与法)的属性关联关系,并从〖属性集合〗理论与演绎法的关联关系来讲一下人类应该如何表达我们认识到的相对论,应该如何走进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问题。

依据我们已经讲到的(属性科学)知识,在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同样存在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归纳法产生的数学三维(绝对静止无限框架),是无法产生对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作出具体的理论法则性描述的。

如何走进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

就变成了演绎法对归纳法的绝对权威性挑战。

就变成了〖属性集合理论〗与(量值数字集合理论),物质刹那静止表达的运动影像集合理论之间的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重新认识问题了。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重新认识,并不是二元主义的肯定一个与否定一个的争论问题,而是界定一下每种理论是不是存在一个应用范畴与一个不适宜应用的范畴问题。

归纳法而言,它产生于定义的具体条件与归纳法所确定的理想假设,所以,它得到的推理与证明,只是适用在具体的定义条件下,具体的假设理想范畴内的推理成功或者证明成立。

但是,这种推理的成功或者证明的成立,重新应用到现实的各种具体问题的思索与研究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公理。而人类应用这个公理的时候,往往就忘记了它的产生条件与假设确定的理想范畴。

众所周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苹果落在地上的具体条件下引发的研究,它初始的假设理想范畴只应该在苹果树与地面之间。牛顿所推理证明的万有引力证据,所表达的范畴只能说是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由重力概念,形成引力概念的转换,是物体因具有质量而在物体间产生的相互吸引力推理与证明而产生的。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重力、地球与其他行星绕太阳运行以及月球和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所受到的力,从性质上看都属于这种吸引作用。

所以,重力与引力的认识变迁,只是一个公理应用过程中的一个从性质上看,属于还是不属于的问题了。它的定义条件显然已经超越了苹果落在地面上的原始产生条件,而变成了为什么卫星与月亮不能落到地球上而可以在天上运动的条件问题了。而变成苹果只有落在地面上唯一一种运动必然性,而卫星则具有不仅可以不落回地球,而且还会落在其它星球上的多种可能性的有选择问题了。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更复杂了:

当一个人爬上树站在苹果的位置上看地球的时候,地球是静止的。

当人登上卫星进行卫星运行轨道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静止的而地球在旋转。

在地面上,苹果落地的运动路线是唯一的;

卫星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则可以因为发射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轨道。

重力条件下的定义与假设的理想被归纳法推理与证明成为公理,也就是说,一种假设一旦被归纳成为公理之后,它的应用范畴就可以用属于或者不属于来继续认定了。只要人类认为它属于这个公理的可推论范畴,仍然是公理表达的范畴。公理变成了不变的认识事物法则,就可以变成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法则了。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科学上的应用性,在计算两个星球之间的引力与质量关联关系问题上,是具有数字表达的精确性的,但是,准确与否我们先不予肯定或否定。只讲一下三体以上的星球之间的引力关联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引力混沌性,与运动过程中的引力变化模糊性几乎到了无法通过刹那静止的瞬间影像方法来连续描述运动的力方向性变化的计算了。

重力唯一运动的方程式,作为引力不唯一的多向计算,无法说明所有的星球是不是将来会堆积或者堆栈在一起。刹那静止的影像式表达运动的方法也无法说明星球的位置离散性最后能把宇宙变成什么样子。

那么,问题发生在哪里呢?

我们通过中国的天盘地盘科学理论体系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发展的立论根基是不相同的。#现代科学的(第一次科学革命),是把牛顿在地面上范畴内定义与假设后用归纳法推理与证明的重力学公理应用到了更大,更广泛的自然领域所形成的科学研究扩展,我们称为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这种革命所涉及到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中国的远古天盘文化,定义的对象是天地。 但是,中国人对知识形成的方法并没有采用定义与假设理想来划分天地,认识天地,而是利用了一种〖属性集合〗的演绎法,划分天地,演绎天地的运动与变化,演绎(天地人一体化),(天地人一理化)的〖属性集合〗理论体系。

通过我们已经讲到的〖属性集合〗法内容,我们可以把(理与法)首先看成是一个最简单的〖属性集合〗,然后依据研究对象的扩大化,逐渐扩展〖属性集合〗的范畴。由两个属性的简单集合,发展到三个属性,四个属性,直至多个属性的〖属性集合〗体系。人类的任何认识与知识,都是具有层面性与范畴性的。这个层面与范畴的确定,是由〖属性集合〗所确定的,并不是由一个公理或者对一个简单事物形成的归纳法所产生的公理去认识全世界。也就是说,东西方科学的壁垒性,并不是局限在(量值科学)与(物质科学)与(属性科学)上的分歧。

它的根本问题是公理性科学的应用范畴具有无限性,

〖属性集合〗的应用范畴则必需遵循〖属性集合〗范畴所确定的研究目标的特指性。

在方法上,则存在归纳法与演绎法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法与理的不相同。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再讲东西方科学的法与理的相同与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