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城市的巴黎,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一直以优雅,精致和浪漫而存在。它有悠久的历史,这就足以让人着迷。不同文明的涌动也给它带来了的新的活力,另外在此居住的市民们尤其重视对于历史的保护,这使得巴黎能够守得住古老也能承接住现代。

巴黎古老建筑古城(保留专属的城市记忆)(1)

历史风貌仍能被看见,巴黎处处都保留着专属的“城市记忆”

全球化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它还包含着多种文明的交叉融合,这种文化的全球化是和空间和时间紧密联系的。这种空间观念的巨变则是和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城市的形象,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经济,以及城市的建筑。

具有深厚底蕴的欧洲在城市化发展中,仍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对于旧城区的保护上尤为上心,在那些过去的建筑和街道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给市民以及游客提供了有关的“城市记忆”。

作为法国首都的巴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因为自然地域而划分为三个区域。一个是西岱岛, 二是塞纳河右岸地区, 三是塞纳河左岸地区。直到14世纪,才开始有行政区的划分,巴黎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向外扩展,它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当年修建的军事防御的城墙,环城的通道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

巴黎古老建筑古城(保留专属的城市记忆)(2)

虽然巴黎的古城墙已经不见踪迹,但仍然保留下来一些城门,比如星形城门。这些古城墙最早是在菲利普・奥古斯特国王的组织下修建的,当时修建了长度大约5400米的城墙。此后在查理五世时期,巴黎的城墙已经和城市融为一体,也更加艺术化了。

除了城墙,当时市区的规模也是欧洲第二,市区街道长度达958米,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和塞纳河平行的方向,一个是和塞纳河垂直的方向。还有很多精心规划的小广场,使得城市里的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丰富了巴黎城市的空间层次。

这些城市的公共空间不仅代表了巴黎的形象,更展现出了法国的气质。而除了这些公共设施,对于居民楼的建设也是巴黎关注的重点,居民楼的高度会依据街道的宽度和重要性来决定。19世纪末巴黎就已经出台了各种旧城区的保护条例,直到20世纪这些街道建设已经全部完成。

战后几十年,遗产保护的思潮在欧洲各大工业大国兴起。从古典的艺术品到历史建筑和街道。从物质文化到非物质文化。法国是这些城市遗产保护的先驱者,后来的欧洲国家将这些历史文化作为遗产保护和传承都带有一种“法国模式”。

巴黎古老建筑古城(保留专属的城市记忆)(3)

遗产保护的“法国模式”仍在延续,无论政府还是民众都给予了极大支持

对历史文物的遗产保护不仅仅是通过民众的文化心理来实现的,政府的立法保护才能起到强制性和很强的实施效果。而法国在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上有着很强烈的特点,体现出了很强的集权主义和专家化色彩。

法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本来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板块,而1962年颁布的《马尔罗法》将这两个职能部门建立了交流的桥梁。在法国,有一个专门的“国家建筑师”是为了保护世界遗产而设立的,这些人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当中招考,还要在文化部门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经过国家的严格考试之后才能够任命。这些国家建筑师主要是承担保护建筑的维修工作,以及对《马尔罗法》规定的历史保护区范围的建筑进行新建,维修和拆除。

早在1840年,法国就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典。1887年,法国政府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重申了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1913年又颁布了《保护历史古迹法》规定了国家保护的权力,限制了房主的个人权利。

《马尔罗法》当中就规定了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对这些街区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对这些区内的建筑不能任意拆除,维修和改建则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规划。

巴黎古老建筑古城(保留专属的城市记忆)(4)

在此后的《巴黎市整顿方案》中则更是明确规定了将该城区分为三个部分,一种是历史中心区,这是18世纪以来形成的巴黎旧街区,主要是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保持传统的职能活动,建立若干的步行区域。

第二种是针对19世纪以来形成的旧区,对这部分的区域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的建设,第三种是针对其周边区域的,这些地区可以新建一些住宅和大型的活动设施,使得周边的社区生活更富活力。

在1983年,法国又颁布了《地方分权法》,这一法案创造了一种新的保护类型,建筑保护和风景遗产保护区,主要针对某一区域的建筑保护要以其本身的价值和特征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对于这些建筑的处理不仅仅要根据其本身的价值,更要考虑到它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保护整个城市的特色和风格为准则。

一开始的法国城市保护还是以保护文物为主,到后来才逐渐意识到居民区才是历史文化的精髓。于是对于巴黎的保护和新建都聚焦在“改良”上,他们将高楼建筑在旧城之外,老城和古城就这样相映生辉。

巴黎古老建筑古城(保留专属的城市记忆)(5)

巴黎政府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没有禁锢城市的向前发展。政府一方面在保护工作上积极重视,另一方面也与居民积极沟通,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对城市居民的保护意识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有很多巴黎居民声称,“巴黎到处是工地,不是在建新的,而是在维修旧的”

历史遗产终究是“人的文化”,作为文化写照的巴黎极具情感内涵

法国明白巴黎对于它有什么意义,美丽的塞纳河两岸旖旎的风光,凡尔赛宫的精致华美,还有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这所有的人们能够对巴黎形成的“局部印象”都影响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看法。

这些文化遗产在这座城市的空间中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重要的部分。这些东西对城市的风貌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巴黎之所以是巴黎,是因为在这些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些历史的街区造就的。

城市就像一个人,拥有着不同的气度和涵养,这些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样貌去衡量的,这种特殊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无疑是最具吸引力和最叫人流连忘返的。城市相比于人又拥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上的凝合,城市的魅力也要经由人的流动才能展现出其光辉灿烂。

城市文化究其根本还是人的文化,当不同时代和不同文明的人类通过聚居的方式在一座城市当中生存时,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情景,城市作为文化的一种写照,是物质和精神的结晶。每一座城市文化在产生的时候又会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历史,不管是历史环境,交通条件还是繁荣程度,都体现出了人类的不同意图。

巴黎古老建筑古城(保留专属的城市记忆)(6)

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都给它带来了不同的色彩,巴黎的四各个分区就各有各的特点。首先是位于塞纳河北岸的巴黎最古老的市中心,也是名胜古迹和博物馆最集中的区域。其次是塞纳河西岸,有着各个云集的名校,有着最浓厚的艺术和文化氛围。还有塞纳河以北,香榭丽舍大道上春天百货和老佛爷百货公司等。

文化遗产则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保持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还延伸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它并不是展示了崭新的城市景观,而是基于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文化的热爱,树立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它是具有感情内涵的。

巴黎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保存地,更是人类文明的保存地。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源。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城市必然是一座有价值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必然充满活力。如果只把这些文化遗产当做经济财富的象征,那人们就会肆意掠夺,然而如果视其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则会让人类以他们为荣并保护好它们。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对于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和快速迈进的时代相生共存,是我们需要始终思考的主题。

参考文献:

《巴黎与塞纳河》

《巴黎城市建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