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西藏,后悔一阵子。不来西藏,后悔一辈子。

周宏亮:守护“拉萨净土”的日子

文/本刊记者 陈敏

“梦想还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是周宏亮的微信签名。

这三年,作为北京二商集团成立61年来派出的首位援藏干部,任职拉萨市净土产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拉萨净土”)的副总经理以来,周宏亮日夜所思,唯有一梦:让拉萨的净土产品走出去,让北京的好物件上高原,保护好天蓝、地绿、水清,“用‘援藏’这条金色哈达把两地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自2014年“拉萨净土”成立,就以“净水、净土、净空、净心”的“四净”资源为基础,而2016年到岗的周宏亮助力藜米、青稞等系列净土产品迭代升级,深耕西藏,布局全国。

梦想给周宏亮的馈赠品,是2018年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2019年北京市扶贫协作奖“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勋章⋯⋯

采访快结束时,这位即将离藏的高大男人,最看重的却是“援藏干部”四个字——

高原凛冽,难忘燃情岁月。天涯辗转,不改赤子之心。

拉萨最后一片净土在哪里(守护拉萨净土的日子)(1)

周宏亮告别拉萨前在布达拉宫前留影

观念转变,脑力支援

2016年7月刚到拉萨,周宏亮曾被人问:“您过来当副总,是带着钱过来的吧?”

周宏亮觉得钱再重要,不如“生钱能力”重要。拉萨有上佳的净土产品,这才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我认为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让当地干部了解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在当地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刚到拉萨两个月,周宏亮就做了“红娘”,促成本土到北京二商集团考察、交融。第一次是北京市援藏指挥部总指挥肖志刚、副总指挥暴剑同志等带队,第二次是拉萨市国资委(工信局)率团30余人,第三次是组织了“拉萨净土”干部职工在京的管理知识培训,提供脑力支援。

2017年9月,拉萨市委书记白玛旺堆对“拉萨净土”和二商集团的对接做出批示,明确指出“市政府要全力支持”。当年12月7日又率队考察。紧锣密鼓的8天后,“拉萨净土”就与北京二商(10家所属企业)举行了专场签约仪式,确定京拉产业互融互通,互为市场建设。

北京二商集团历来有“特供保障”“开展打包一站式全品供应服务保障工作”的运营理念,起初拉萨净土的员工不太明白。

“后来大家实地考察时,被震撼了,恍然大悟。产品要有特色才能出色,比如王致和的豆腐宴,觉得很美味。”

在两地努力下,经过产品资源、人脉资源、渠道资源的重新架构,2017年年底,标有“拉萨净土”品牌标识的米面粮油、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华都酒、京华茶叶、王致和以及六必居调味品等日需食品,进入拉萨高原的学校和寻常百姓家。

北京的冷水鱼,“游”到了雪域高原

堆龙德庆区羊达乡有个小鱼塘,当地人养着北京的外来物种——热水鱼罗非鱼、冷水鱼鲟鱼,一年收入因此涨了不少。

周宏亮说着就笑了,“我有高原反应,来拉萨头一个月就瘦了11斤,天天晚上要靠吸氧才能睡着。这北京鱼本来挑剔,太热不行太冷不行,结果在拉萨就长得很好,成活率几乎百分之百,没有水土不服。”

2018年9月,他带着北京鱼来到拉萨;10月,拉萨高原冷水鱼被送入北京。周宏亮还带着搞研究的心态,撰写了一篇相关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水产》上。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敢想、敢做,既带动就业增收,也丰富菜篮子保障工程。”

这个脑子闲不住的人,还以拉萨牦牛肉、藜米、青稞等高原特色原料,联合科技研发,让净土产品迭代。日前,拉萨净土联合北京市科委、中国农业大学等技术力量,持续合作开发项目。

A B不是加法,各项资源的深度融合,会爆发化学反应。拉萨净土与六必居合作拉萨高原“青稞醋”,正计划将从藏民手里收购的有机青稞原料发往六必居,生产600吨成品;与北京月盛斋则是针对拉萨当雄牦牛肉合作;谈到酒时,周宏亮有点意外,“我们拉萨净土与北京华都酒厂联创了一款酒:北京华都拉萨玛咖酒,在两地都卖得很不错,增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拉萨净土一年的总销售额,2017年为6000多万,而2018年达到2.6个亿。“当时给拉萨市政府汇报的时候,二商集团总让财务再仔细核实一下,但确实就是如此,增长迅速。”

2018年,北京二商集团援藏精准扶贫案例入选《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8》。

到今天,二商集团所属的北方糖酒、月盛斋、食科院等10多家单位都与拉萨净土开展合作,联合共创品牌,并且运营了12家专卖店(柜),在北京占据了前门、西单、和平门、总政大院等繁华地段,同时对接北京超市发连锁超市,链接网购商城,如好生活网,工商银行的融E购,开辟线上通道,让北京人在繁忙都市,也能喝上雪菊、青稞醋,享受高原沁人心脾的洁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在拉萨的北京援藏指挥部办公室,周宏亮谈到三年前,提到了一杯茶。

那杯茶,是北京二商集团领导倒给他的,是杯每根茶叶都直竖的好茶。在氤氲茶香里,他听到对方问:“能不能考虑援藏?”次日,妻子怀孕的消息也不期而至。大女儿刚8岁,父母年事已高,而且藏区条件艰苦⋯⋯几番纠结,周宏亮最终决定:上高原。

当年7月22日,踏上征程。

“这三年,最担心的事儿,几乎都发生了。母亲脑梗住院,都是怀孕的妻子跑前跑后照顾,我没办法请假;小女儿一岁多了,看到我回家愣住了,不认识,给吓哭了⋯⋯”

从前操场的健身达人,在拉萨爬个四楼都气喘,看到一个藏族小伙噌噌地从身边越过,他只能擦擦汗,继续慢慢挪步。他高原反应比较严重,运动少,导致了肾结石。那些病痛的日子,也只能自己熬。

“我援藏出发的时候,二商集团党委的董事长孙杰书记送我到机场,后来又常常和同事去探望我的家属。给大女儿送新书包,里面都贴心地装满了学习用具。我过生日,她给我发信息,说援藏是集团的大事,所有资源都可调用⋯⋯整个集团都是援藏人坚强的后盾,都想为拉萨发展做出贡献。短短人生几十年,这种经历挺宝贵的,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拉萨的岁月,磨砺着他的骨头,也纯粹着他的灵魂。他不能辜负这里的日日夜夜。如今,拉萨净土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北京农业嘉年华,并在2019先后走进北京市受援地区消费扶贫特色产业双创中心、“2019世园会”北京市扶贫成果展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周宏亮激励更多青年投入拉萨建设。

“一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勇于增加历练,不要怕吃苦。北京人才济济,拉萨平台多,机会多,但缺人才。在北京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拉萨可能是从0到1的突破,很见成效,会很有成就感。二是使用人才,就是最大的培养。不管感情留人,还是事业留人,要把合适人放在合适位置,这很关键。有时,你不管他行不行,先让他练练看看。”

谈到一位叫夏加的藏族小伙,周宏亮满脸生辉。

“夏加是90后藏族小伙,以前是公司的后勤库管,搬搬货。他给人的感觉非常真诚,歌也唱得好。我就想试一试,把他派到了北京,担任草桥店店长。小伙子现在跟网红似的,天天晒朋友圈,我一看都是跟明星在一起,前不久郭晓东就去了他的店。夏加说以前在拉萨加班挺辛苦,在北京更辛苦,但是充满激情,觉得受到了尊重和重视。藏族青年很有才华,我们要帮助他们就业,给他们平台。”

前不久,周宏亮在陕西的西藏民族大学参加一个交流会,来了四五十个年轻人,“眼睛特别天真无邪”,聊了一上午。年轻人也深有感触,说以前没去过西藏,原来高原也是干事创业的平台。

至今,北京市已选派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304人,安排财政资金19.36亿元(含支援昌都资金4.3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42个;有力助推了拉萨市对口4县区4771户、18710人脱贫增收;2018年9月底,城关区、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当雄县实现脱贫摘帽,拉萨市成为全国首批整体脱贫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地级市。

援藏干部们曾说:“来了西藏,后悔一阵子。不来西藏,后悔一辈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周宏亮在告别之际,带走了和布达拉宫的一张合影,留下一句话:“三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祝福,扎西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