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报考大学乃至研究生的时候,都会在考试报名时或是填报志愿时涉及到一个概念:“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区别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不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不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区别)

不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在我们报考大学乃至研究生的时候,都会在考试报名时或是填报志愿时涉及到一个概念:“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界定

从字面上来看,“全日制”我们通常会认为等同于“全脱产学习”,而“非全日制”则一般认为是利用夜校或周末进行学习。对这两者如此界定是否科学呢?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当中仅有两条涉及到这个概念,分别是第十五条和第十七条:

但是这两个条款均没有说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具体定义。为此小编这里查找了一些西方大学对于两者的划分方式。

西方先进国家的大学当中,是以年学分值的多少来进行划分的,年学分值不足12分的属于“非全日制”,年学分值大于等于12分的属于“全日制”。

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否有优劣之分?

在很多人眼里,“非全日制”就是那些考不上大学,或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的“补习班”,毕业后考出的学位证书的含金量也要远低于“全日制”的学位证书。

然而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这种错误的思维其实源于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认为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省略、逾越。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大学更多的被划归到“职业前教育场所”的范畴中而非“教育与研究的场所”。

事实上,“非全日制”的教育,更适合被划归到“继续教育”的范畴当中。当我们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一定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新的知识有新的需求。很多知名的商圈大佬、企业家在成功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重返高校继续学习,这难道不正是“非全日制”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非全日制”教育在国内被轻视的诸多原因之一其实是教学质量问题,由于其缺乏内部竞争机制,使得其质量下降,让很多人敬而远之。而且由于缺乏完全学分制的支持,“非全日制”教育的弹性教育机制也难以发挥作用。


即便如此,在我们评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过程当中,也要客观公平的加以评价。毕竟“尺有所产,寸有所短”,两者各有自身的优劣,只不过适用的人群不同罢了。

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