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闹市的人,心里都有一座山,时常向往走进宁静的深处,寻着一座半掩着的寺庙,让故事出乎意料地发生。若能与一群猫相遇,便是极好的。我们无意扰人禅修,却可以逗逗这一群可爱的猫,与它们做朋友。

庙里的猫,似乎格外有灵性。它们也许听着梵呗圆音长大,也许是“半路出家”,整日逡巡于山野和殿宇之间,嬉戏打闹,来去悠哉,有时静静地发呆,像哲学家一样沉思,偶尔环顾各色人等,低头咕哝一声,让人觉得它什么都懂。

一座没有庙的山,是不完整的。一座没有猫的庙,亦然。

庙是山的故事,猫是庙的故事。我们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再为每个故事写出新的故事。

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有些名气的庙,无不占着好山好水。有些年岁的庙,还会标榜自己创建于哪朝哪代,出了多少高僧大德。

然而,许多人去庙里,或许不为拜佛,不在意香火,也未必能与高僧有一面之缘,只为遇见那一群悠闲、安静而傲娇的猫,便已是一份幸福和圆满了。

在山水如画的景致里,陪伴着一群猫,看它们活泼可爱,洒脱自在,见识过众生,独往于天地,在天真与野趣之间,也令人若有所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或许,庙不在老,有猫就行。

和终日懒散卖萌的家猫不同,寺庙里的猫更显得庄重傲娇,彬彬有礼,低调有内涵,淡定有气场。

猫咪肆意的天性终是难改。曾经见过一只猫,爬到佛像的怀里,安心地呼呼睡大觉。或许,佛也是爱猫的吧,默默感召着这可爱的生灵,显现着佛的庄严与温柔。

本就带着些神秘气质的猫,在寺院中修行久了,受到师父们的和善相待,适应了香火的味道,仿佛也渐渐沾染了些佛性。

厦门南普陀寺有一只“明星”猫,时常趴在大殿门口,眯眼听着佛音。有时会走到佛像前,俯身低头,如信众般虔诚叩拜。边上礼佛的人换来换去,它却乖乖地久久不动,令人惊叹,惹人爱怜。

万物皆有灵性。猫与佛,总有一些俗常无法解释的东西,却可以无碍地进入我们内心,带来安定和柔软。

寺庙,是一个能量场。寺庙向来有一种静谧的力量,彷徨的人走进去,内心就沉稳清静了。

人喜欢去寺庙,猫也如此。猫也是寺里的修行者。不同的寺庙里,猫的生活状态可能不大一样。哪怕在同一个寺庙里,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多样的趣味。

在北京大觉寺,有几群猫与这座千年古刹日夜相伴。常在前院活动的猫,悠悠地散着步,懒懒地晒着太阳,憨态可亲,宠辱不惊。靠近后山,还有许多猫活跃于树林、墙头、屋檐,保持着山野习性,像烂漫的孩童,像桀骜的隐士。

曾经听到个问题,令我哑然:那么多拜佛的人,拜的是自己的信仰,还是自己的欲望?

与那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的香客相比,庙里万般自在的猫,分明更像是得道的生命。它们摆脱了碌碌浮世,只留一颗淡泊的心,在自在的天地里动静皆宜,看似神秘莫测,所求却不过一口素斋、一抹阳光、一方自在而已。

天真者,超脱者,出世者,隐逸者……世人心心念念,想要成为的样子,不就是山里庙里的一只猫吗?

寺庙里的猫,离人间最近,也离人间最远。

虽是区区一只猫,却似乎从佛那里借了一双眼,看着芸芸众生,什么都懂,什么都不说。

它们静静地、懒懒地看着,偌大的尘世,不过在双眼的一闭一合之间。人间的事,或轻或重,或大或小,皆系于一念。

系众生情,示诸佛意,猫的禅,或许正在于此罢。

春天来了,开始盘算着踏青的日子。蛰伏了太久,也积压了许多,更想去找那座安静的寺,去见那群久违的猫。

我们是更喜欢庙里的猫,还是更喜欢在庙里看猫的自己?世界是投射在我们眼里的影子,每个人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当我们对生命释放出善意,这个世界也必将对我们慈悲。

寺庙里的猫(寺院里的猫咪)(1)

寺庙里的猫(寺院里的猫咪)(2)

寺庙里的猫(寺院里的猫咪)(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