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石让高音质钢琴曲(有感于久石让钢琴热)(1)

几年前和同事在一家琴行办事时,一位外国留学生的钢琴声吸引了我,当时他在弹奏着一首似古典似现代的钢琴曲,非常深沉而又有震撼力。一向喜欢收集和研究乐谱的我,也从没听过这么有魅力的钢琴曲。犹豫再三,还是很冒昧地敲开了他练琴的房门。一阵寒暄过后,我提出想复印他弹的那首乐曲,他欣然答应,等我拿到乐谱后看到上面的外文曲名是《HANA-BI》,曲作者是“Joe Hisaishi”。拼了一下字母,当时还以为是哪位欧洲的现代作曲家呢!当时也没有多想,等回到家后仔细再查阅,才发现原来是日本大名鼎鼎的作曲大师久石让和他的钢琴作品《花火》。

对于久石让的钢琴作品我们并不陌生,诸如钢琴独奏曲《Summer》(夏天)、动画片《天空之城》、《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的插曲等,都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广播、或一些公共场所都能听到的曲子。在我国众多的钢琴爱好者之中,有许多人都是久石让的音乐迷。

久石让高音质钢琴曲(有感于久石让钢琴热)(2)

宫崎骏(左)和久石让(右)

久石让(Joe Hisaishi),原名藤泽守。1950年出生于日本,曾就读于日本国立音乐学院,修习作曲。他是日本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之一。“久石让”这个名字的来源是他的偶像——美国黑人音乐家及制作人昆西·琼斯(Quincy Jones)。他的英文名Joe,也可以说是为了表达对音乐大师昆西·琼斯的敬意。

久石让是一个位非常活跃的音乐创作人,在长达几十年的音乐生涯中,他担任过作曲、制作、编曲和演奏等多项工作。曾为二十多部电影担任配乐工作,期间四度赢得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久石让至今为止已出版了20张畅销的个人专辑,而且创作的钢琴作品均由自己演奏。 1998年,久石让获邀担任日本冬季长野残奥会的音乐制作总监。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久石让,可见他在音乐界的重量和大师级地位。

在日本,久石让早已是闻名遐迩的资深音乐人。而在我国,随着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及其配乐的广泛传播,久石让的名字可以说日渐被大家所知晓,尤其是对于喜欢现代钢琴音乐的朋友而言,他的作品极具魅力,从中小学生到中年人,都会被他的音乐所震撼和感动。那么,究竟是什么魔力使得他的音乐能够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呢?我认为,首先就是他的音乐风格,既清新富有朝气、又有着澎湃的诗意,配合优美动听的旋律,营造出他独有的风格化、情境化的音乐气质,因而深受众多乐迷们的喜爱。由此,让我不禁联想到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

久石让高音质钢琴曲(有感于久石让钢琴热)(3)

在1934年中国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了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这首乐曲以清晰明快的旋律和简洁的曲式结构,描绘出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丽风景。是一首包含着浓郁的中国风味、融入中国民族风情的钢琴作品。它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是一首具有真正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乐曲。后来由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将它介绍到欧美各地演奏,美国和日本也先后出版了这首钢琴曲谱。它开创了中国人创作的钢琴乐曲进入世界乐坛的先河。

建国以来,我国的原创钢琴音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收集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曲选》(1949—1979)、《少年儿童钢琴曲选》(1949—1979)、《中国钢琴作品选》(1—5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钢琴曲选》(1980年以后)、《新时期钢琴曲集锦》(上下册)以及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1—4册)等曲谱中,这些乐曲都是我们宝贵的钢琴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钢琴专业演奏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但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却显得相对比较迟缓,钢琴音乐作品市场上一些来自国外的现代钢琴作品异常火爆,极受大众欢迎。这些新纪元钢琴音乐占领了我国的音乐传媒市场,作曲家们也为爱好音乐的人们所熟知,诸如:瑞士的班得瑞、美国的凯文·科恩、日本的久石让、西村由纪江,韩国的李闰珉、白日梦,克罗地亚的马克西姆等。对此不少专家认为:“现在国内的不少钢琴作品,过于依赖对西方现代和声技术的模仿与应用。并且作品技术难度偏大,从而影响了它的传播性,因缺乏生命力而最终束之高阁”。中国音乐学院的高为杰教授对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大部分集中在音乐院校里面,作品演奏也在音乐院校进行,而在社会上的演奏与推广则显得相对不足。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让世界能更充分地了解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他认为:“钢琴音乐的创作,应该走出音乐院校的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民间。这就需要争取到作曲家、演奏家以及听众们的支持。作曲家的创作,可以更多地融入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演奏家的表演,可以适当增加对我国原创曲目的选择;而听众的兴趣,更存在着引导与培养的必要”。

久石让高音质钢琴曲(有感于久石让钢琴热)(4)

艺术是服务于大众的,只有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音乐,才能滋养良好的艺术生长环境。有了良好的艺术环境,才能使得艺术家创作出好的作品。个人认为,钢琴音乐的创作应着眼于市场,其作曲技法和难易程度也应充分考虑它的传播性,乐曲过于艰涩的音乐语汇和过高的技术要求是很难被大众所接受的。我认识一位专业作曲家,写过几首自认为感觉不错的钢琴曲。可几年下来了,只在艺术院校音乐厅演奏过一次。问其原因,他说学生弹奏起来觉得太难,不是太钢琴化,听众也反映听不太懂。可见,音乐是来源于生活的,好的音乐未必要用高深的写作技法去呈现。像久石让这样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浅显易懂的音乐语汇和简洁明了的和声织体是其重要原因。再则,音乐创作也并不是某些作曲家的专利,具备好的音乐元素、感人的旋律、易于弹奏的原创钢琴曲都会被大众所喜爱和接受的。钢琴演奏家和从事于钢琴方面的工作者、甚至是正在学习钢琴的学生,都可以尝试着做一些乐曲的创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钢琴原创作者的事例。

第一位是美籍华裔钢琴家江天先生,他出生于上海,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被选送赴美留学,其后长居纽约。在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的首场独奏音乐会使他声名鹊起,迄今为止江天获得了包括国际威廉·卡培尔钢琴比赛大奖在内的17个国际奖项,并出版了七张CD专辑。江天除了精湛的演奏外,还独具音乐创作才能,先后推出了《上海之梦》、《海浪之舞》、《我的激情》、《民谣》等专辑。《上海之梦》作为江天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首钢琴作品,深受广大乐迷们的喜爱。当时媒体是这样报道的:作为签约哥伦比亚演艺经纪公司的华裔钢琴家,江天获得了环球唱片的邀约。但他在挑选演奏曲目时断然向对方提出“让我自己创作,弹一张凝聚心中旋律的专辑”。这种看似不太合理的请求,最终却促成了江天的成名作《上海之梦》的诞生。十年来这张凝聚上海元素的古典音乐专辑销量超过40万张,美国世界音乐杂志评论《上海之梦》的音乐是“天堂中的一线曙光”。随后它还成为了纪录片《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配乐。

真的很佩服这样演奏兼创作型的钢琴家,其创作的作品不以繁复炫耳的技巧诱惑听觉,而以直接却微妙的音乐力量掳获人心,稍有几年钢琴学习基础的朋友们都能弹奏此类乐曲,这可能也是《上海之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位是年轻的石进先生,他创作的《夜的钢琴曲(五)》因作为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Ⅱ》的配乐而获得了众多乐迷的喜爱。他在博客里这样写道:“不知多少个无眠的夜里,那些简单的旋律不断在我脑海里萦绕,让我无法入眠。2011年,让我痛并快乐的一年。这一年,出版了《夜的钢琴曲——石进原创钢琴曲14首》一书,在二次加印后却依然处于缺货状态。这一年,《夜的钢琴曲》获得了2011华语金曲奖最佳独奏专辑的提名却并未获奖”。

凡是听过石进作品的朋友,多半都会以为他是从事于音乐工作的。其实,这位八〇后的年轻人是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现为一家国有网络企业工程师,平时的工作与音乐也没有任何关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最多只能算是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但他却能用音乐去记录生活、感受生活。从2006年开始至今,石进写了近40首《夜的钢琴曲》,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情感悟都融进了这些动人的音符中,每一首曲子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就是这样,石进书写了一个业余钢琴音乐创作者让人惊喜的事迹。

久石让高音质钢琴曲(有感于久石让钢琴热)(5)

宫崎骏在音乐会后给久石让献花

在这里我想到了一本伴我教学多年的乐谱《现代影视旋律钢琴曲》(一)(附磁带),由曾田力主编,1988年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本曲集由我国具有较高声誉的专业作曲家刘庄、晓藕等编曲,已故钢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原钢琴系主任杨峻示范演奏,曲目包括《哇哈哈》、《让我们荡起双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白船》、《黑猫警长》、《花仙子》等一些耳熟能详的钢琴改编曲。这些乐曲的编配和声简洁、旋律优美且易于弹奏,同时每首乐曲也包含了一定的钢琴技巧,既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又利于作为孩子们的钢琴技术练习曲。记得多年前在北京遇到杨峻老师时,还特意提起了这件事,当时我还和杨老师说,希望今后大师们能多为孩子写些优秀的乐曲,他们实在太需要像《现代影视旋律钢琴曲》这样趣味性与技巧性高度平衡的曲谱了。

其实,这些国内一流的专家能潜心来做这件事,就像大文豪托尔斯泰热心撰写初级语文课本一样,可见其中的良苦用心。一直到现在,这些乐谱还是大受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可惜的是至今第二册也未出版,多少有些遗憾。因为相对于我国的少儿钢琴教育来说,太需要这些专业的作曲家来为他们编写优秀的钢琴教材了。

在我们的音乐艺术院校,现在普遍存在着对教师科研和论文方面较为严格的要求,学校和院系大力提倡教师在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以此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有时,在院系的科研排行榜上会看到某位老师发表了近二十篇论文,但你可能连一篇都没有看过,这也不奇怪。因为如果你没有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话,那么几乎是看不到、也没有地方能买到这些杂志。这些科研成果除了出现在院校科研网或学术期刊论文中,很少能起到教学研讨和交流的作用,也谈不上有益于社会,更不用奢谈普世价值了。有时我想,如果贝多芬、莫扎特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或者当时的社会也要求他们进行类似的科研工作,从而耗去一半以上的作曲时间的话,就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写出《命运》交响曲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这类传世经典了。

法国作曲家圣桑曾说过:“音乐始于词尽之处”。人类始终在历史的进程中执着地追寻自身的价值,用音乐这种独特的、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艺术的语汇来传递情感与精神。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抗拒和回避的现象。正如现代社会,艺术的平民化滋生了大批爱好音乐、向往音乐的人们用自己的声音来放歌,他们正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创造和推动着我国现代钢琴音乐的新纪元。(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钢琴之旅》赵健 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