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近年来,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的“宇生说”也大为流行。“宇生说”认为,地球原始生命或其构造所需的有机材料,来自外空。有人认为 彗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体,或与生命的起源有着重要的联系。彗星中既含有冰块,也含有气体和挥发成分。根据光谱分析,主要是C2、CN、C3与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团。这说明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Grinspoon对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附近地层的有机尘埃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颗或几颗彗星掠过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这种有机尘埃;并认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会以这种方式将有机物质像下雨一样洒落在地球上,而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英国著名科学家、加的夫大学教授钱德拉・威克拉马辛赫认为,第一批“生命种子”在38亿年前搭乘彗星从太空来到地球,而后不断繁殖进化并最终导致人类的诞生。

近年来,地球生命源于火星“感染”说日渐盛行。有人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火星均处于炽热之熔岩状态,但地球体积远大于火星,因此,在其冷凝过程中火星可比地球提前五千万到一亿年,率先达到生命起源所需要的温度;而火星早期的大气等各种理化条件与地球早期的条件相近似,不仅有生命构成所需要的有机质,很有可能同样有生命起源所需要的水环境。如果是这样,火星物质将在化学进化演化的道路上领先地球一步,率先合成生命构成所需要的蛋白体,并有细菌微生物诞生。同时,在45至38亿年前,为太阳系陨石最密集而多发时期,受其撞击,火星上会有碎块产生成为飞往地球的陨石,会将火星上的有机质甚至是微生物带到地球。而这一时期,恰与地球生命起源的年代相吻合。1984年,科学家在南极“艾伦岭”所发现的“84001”号陨石,经鉴定,其不仅来自火星,而且在其中发现了“多环芳香烃”这种或许由生命体生成的有机成分,为火星起源说提供了支持。

无论生命起源说如何多样,原始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已成普遍的共识。这是因为在地球的早期,地球环境极其险恶,不仅原始大气层不能为陆地生命提供保证,而且由于臭氧层尚未形成而缺少应有的屏蔽,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宇宙辐射等足以杀灭任何陆地生命;正如英国钱德拉•威克拉马辛赫所认为的,即便有来自外太空的外星生命种子进入地球,而落在原始陆地上的也无法存活。即使真有这样的种子,也只有进入原始海洋才有生存的可能。海洋由于海水良好的屏蔽效应和滋养效果,也由于海水中有利于原始生命生成、繁育和进化的丰富的有机和无机质提供养分,原始生命首先在海洋中诞生、立足和进化有其必然性。

对生命世界而言,最具重要性的事件是原始海洋中历经种种变化而出现第一粒生命的种子,即既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又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功能的,由生物大分子聚化集成的有机活性多分子单体。生物学家普遍认为,最原始的生命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为包膜结构,二为新陈代谢,三为自我复制。包膜的意义在于,可以使生命体具有自我保护的边界,即既与环境相区隔,以屏蔽来自环境中的有害侵袭,又具有选择透性,使其生存所需的物质可以进入自体。新陈代谢的实质,为其自主与外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维持其内环境平衡、稳定和持续存在的能力;而自我复制,则是将新陈代谢而剩余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与其同构同质同性的新个体,而保持其生存形式在空间中的无限扩张,在时间中的无限延续。具有这样鲜明个性的生物大分子之复合蛋白体,即是我们所认定的生命形式。

了解人类行为的50个心理学实验(王大训心理学人类的心理)(1)

了解人类行为的50个心理学实验(王大训心理学人类的心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