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一天,一个12岁的小男孩儿想做一个频率计数器,但因为零件太贵了,家里负担不起那么贵的“兴趣”,所以小男孩儿想了个办法,打电话给一个叫William Hewlett的人——他当时是惠普的CEO。也被称为硅谷之父


电话打过去,没想到正是William Hewlett本人接的,小男孩儿说:“你好,我叫乔布斯,今年十二岁,是个中学生,我想做一个频率计数器。我就想问问你,有没有多余的器件可以给我用。”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


听完这段话,William Hewlett笑了,可是让这个小男孩儿没想到的是,这位惠普CEO不仅慷慨地给了他频率计数器的器件、频率计数器,还在那年夏天让他到惠普的计数器组装流水线工作。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生活中,比尔·休特成为乔布斯的指明灯,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了乔布斯非常多的建议。

这位从小就懂得求助的小男孩儿,就是苹果创始人Steve Jobs。

乔布斯说:“在我求助于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不帮我的。”


然而,觉得大多数人不仅做不到像乔布斯那样敢于向“大人物”求助,甚至连求助身边人都有很大的障碍,他们从来都不愿意拨通电话、放低自己的身份。多数是面子挂嘴和奋青的思想方式。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2)

但,如果你不愿意或不懂得求助,仅靠自己的力量,怎么会走得远呢?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况且就你目前的学识,难道会比别人摸滚打拼十几载多吗?


有名的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曾经说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竞争力并不是指他可以做多少事情,而是在于他能得到多少人的帮助。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3)


就比如说我自己。

最初工作时,才进入科技公司,也不懂什么编程技巧、方法,完全没有考虑过技巧、方法,就是以想着自己要多学一些东西,把这个工作落实好


因为初入,交给自己的任务比较多,每天都感觉很忙,但是一天下来后思考,感觉自己没得任何的精进。往往因为任务未分配好,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效的时间没落实到实处。很多时候都导致自己加班来填补。


我自己在网上找了很多时间任务安排材料来学习,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但结果收效甚微。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4)


之后向一位同事请教,他给的答复是:你现在的这个积累,研究什么方法都没用! 你都不能把握每天工作事项的重要程度和日常要务有那些,怎么可能把时间分配好。

一味的去注重时间分配的技巧,你都不懂得每天任务的侧重点,总结编程中的技巧。完全都没有基础衡量的标准,那你如何去分配时间?自己从未总结过编程过程中的技巧,你怎么能够降低重复的工作,从而提升你的效率。

我感觉浑身一激灵,好像都不曾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与思索。都是凭着自己空想的老套路。问到他那怎么办呢?

他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到那些资深工程师,询问他一天核心的工作有那些。对于他一天的工作事项都做了什么”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5)

后来我很不好意思的找到那些资深的工程师,而别人也是很乐于的分享他自己的经验。获得他的分享后,在规划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上,感觉每天的工作都很清晰,而不是什么都瞎忙状态。

就这样,我自己建立了一个初期的工作事项规划,做起来事来也顺心顺手,关键的是我知道自己问题出现在那些位置上,这个对我后面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果不是因为我向同事求助,是很难靠个人建立起完善的工作事项。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6)


实际上,一提到求助,每个人都知道不耻下问,但大多数人在开口求助别人之前,就率先被思维打败,从而拒绝了自己。


那为什么我们如此不喜欢求助呢?

为什么你不愿意开口?

一、把自己当成“执行者”


每时每刻,自己都怀揣着英雄梦,想凭借自己吃苦努力的干劲儿,力挽狂澜的把工作落实到最好,不愿意“借助别人的力量”;心理道着“自己不必别人差,我努力工作照样可以达到”,骨子里透露着不服输的。

但我觉得,这种心理写照其实还停留在学生时代,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面对一切的困难。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7)


罗振宇在节目中曾经说:中国很多学生进入职场时,依然有很强烈的学生思维,把上司给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当作一个考核,要交出成绩单,再苦再累都不怕,咬着牙挺着干。

但是却忘了职场跟考场不一样,职场中你得学会“借力打力”,这个借力打力就是寻找资源,获取帮助。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8)

职场不在是学校,学校是你给学校学费,理论上来说,老师要主动关心和帮助你。同学之间都具有纯洁的友谊之情。总是在你背后关心与打气。

而职场是公司付你报酬,一个任务交给你,你就是这份工作的 发动机,遇到了问题,该向谁求助就向谁求助,该向老板要资源就要资源,你需要做的是交付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纠结到底要不要跟别人要个资料。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9)


任凭你自己吃苦努力的做,但在交付任务的时候,却是差劲的结局。这样的条件下谁给你买单?让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换回来不满意的结果,你愿意接受?

职场规则不是考场规则,你不需要一个人单打独斗来证明自己,把所有事情搞定就是证明你的能力。


二、把求助当欠人情,埋下还人情的种子


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自己狩猎自己吃,自己缝兽皮自己穿,自给自足的程度比较高,但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细化,很难有什么事情是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很多事情需要协同作战才能完成。我们需要求助别人,也常常被别人求助,正因如此,才使得彼此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小学的课本中,我们就知道造一架飞机,是需要由很多个国家提供相关的材料与零件。然后再进行飞机的组装与加工。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0)


从而也证明在工作里面并不存在什么,求助就欠下人情的意识。而是我们彼此都互相的需要,你需要我的协助,我需要你的帮助。

很多人都觉得,这天下没有白费的午餐,借的东西迟早都要还,谁都不会白白帮你,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有义务帮助你,那所谓的人脉,所谓的关系,都是要你付出代价。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1)

但是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商品利益的交换,而是因为工作原因让联系变得紧密了,从而让交情建立起来了。这之间的关系是有界限的,不是所谓的交换。

你求助不是欠人情,而是建立起信任的方式。让沟通加方便,如果你还是感觉到欠别人情,那么就请你自己在别人需要协助的时候,加倍的帮助他。用你的行动来证明你们的关系。

三、自视高贵,彰显自己

“一碰到问题就求帮助,会让别人觉得我工作能力不行吧?”

“担心同事们都在忙,向他们求助会让别人不方便自己的工作?”

“工作了这么久,这样的问题都不会?是不是自己太笨了些?”

不愿意求助的人,往往自身能力都不错,所以他们会把求助视为一种失败,认为一旦自己开口请求帮助,就等于亲口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彰显自己不如别人。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2)


但内心真正强大、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是不畏惧向人求助的,因为他们并不会认为求助是证明自己能力不行,恰恰相反,而是自己想要变的更有能力,去发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用弥补的心态对待求助的事情。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第二段中出现,原文如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谁能力的提升,不从一场一场的工作战役中走过来的,而求助正是为了更好的去面对各种战役,从而让自己最终获得胜利。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3)


巴顿曾经对他的部属说:“战争就是杀人,你们必须杀死敌人,否则他们就会杀死你们!如果你们在平时流出一品脱(0.473升)汗水,那么战时你们就会少流一加仑(3.758升)鲜血“

如果你都不能放下那所谓的高贵,通过求助的手段来提升自己。那才是真正的能力不行!!!


四、敏感的自己,经不起拒绝


工作中,有时候甚至都还没有开口,我们光“脑补“ 别人拒绝自己的画面,就觉得很丢脸、伤自尊,所以干脆选择不开口。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4)


斯坦福大学的Lauren Howe,曾经让891名参与者反思自己被亲密的人拒绝的经历。结果发现,一部分人觉得,是对方发现了自己身上某种非常不受欢迎的 “缺点”而拒绝了自己。

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拒绝时,倾向于归因为自己的个人特质

“难道是我控制欲太强,才把他给吓跑了?”

“可能是我害怕被伤害,所以在他推开我之前,我已经推开了他。”

“像我这种人,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幸福吧。”

但另一些人在面对拒绝时,倾向于从外部归因,认为被拒绝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还会激发起自己的斗志。觉得自己不别人看重,那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那么就需要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从而改善这个现状,顺势将别人的拒绝抛之于脑后。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5)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能力好的都是“厚脸皮”,很少因为别人的拒绝而低头丧气,郁郁寡欢,因为别人从来都不把这样的事情挂在心上。


目的性很明确的人,觉得,我之所以求助是因为我要改变自己,面对别人的拒绝只不过是改变自己道路上所遇到的一些坎坷,挺过去就好了。一切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往往你都知道了这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事情,你还会觉得有什么包袱吗?

而内向的人就十分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因为担心自己会在公众场合丢脸、伤自尊,所以干脆憋在心里,认为只要不开口求助就不会遭到拒绝。更愿意独自承受。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6)


如果是这样的人,就需要反问自己,这样的你,工作的结果会好吗?这能够可以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吗?

如何开口请求?

1、询问比你优秀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成功与否是看你所处的圈子,圈子对了,人就成功一半。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盲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往往在工作中比你优秀的人,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见解、学识、经验等,往往都超出你现在目前所掌握的能力。

当询问这类别的人,别人分享或者指出的内容往往都是他的经验。你获取到后,都是利用这些经验在去做事,从而摒弃你以前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借力打力”的效果。

在编程界中有一种明确的说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发”。而你所谓的询问也是这样的道理。

司马迁 [西汉]《报任安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就道了个明白。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7)

询问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经验,提升你的工作效率;更是你自己对于改变的态度,当你自己提升时,其实这也就那么回事。

但你不求助,永远不知道谁可以帮你。

2、明确你的请求,让沟通低成本的进行


很多情况下,当你提出请求时,对方没有什么反应,有可能并不是不愿意帮你,而是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帮你。

一般比较优秀的人都是很忙的,别人更懂得把握自己的时间。他们通常在埋头做事,平时更不会闲聊,所以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要做没有价值的闲聊,让你的求助显得很高成本。

比如我的朋友,经常会来请教编程的问题,但是他对于问题的描述都模棱两可的求助,话到说了一大堆。但完全不知道他想要描述的是什么。自己根本就没有定位技术类型、开发的要求步骤等细节描述问题的场景。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8)


说完后,直接问我解决思路。我回答说:你也没跟我说说明白到底你要做个什么,做到哪里出问题,我怎么帮呢?

所以当你需要向对方求助时,先明确你的需求,或者告诉对方具体那个位置可以改变的思路,这样收到反馈的可能性会更大。最好是自己写出一些方案,然后让别人给你定夺。并优化你的方案。

毕竟普通人都喜欢做选择题

3、请给我一个帮助你的理由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艾伦·蓝格做了一个实验,蓝格去图书馆请排队等着用复印机的人帮个小忙:“对不起,我有五页纸要复印一下。能不能让我先用一下复印机?因为我有急事”听到这句话后,94%的人让她插到了前面。

然而当她说:“对不起,我有五页纸要复印一下。能不能让我先用一下复印机?”只有60%的人应允了她。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19)


差异在哪里呢?那句“因为我有急事”,或者更精确一点,是那个词“因为”。人性本善,当你给到别人的理由更加合理,很多人都是会对你让步。谁没有一点儿难处的时候呢?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事有理有据。在我们没有很专注的情况下,听到“因为”,我们会本能地认为这个请求是合理的。能够从心里上接受自己当下处事的行为。


因此,如果你在工作中请求别人帮助的时,需要加上理由,能够大大提高自己得到帮助的概率。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20)


“能帮我解决个Bug吗?有点急,因为项目马上要上线了”的效果往往比“能帮我解决个Bug吗?有点急”更好。

4、懂得礼尚往来


《影响力》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了一些实验者,让他们去参加一个艺术展,然后让其中一个实验者和心理学家的助手乔一起结伴而行。

在参观过程中,乔装作去休息,结果回来的时候,拿了两罐可乐,一罐给了实验者,一罐自己喝,参观结束之后,乔对实验者表明,想请对方帮自己一个忙,他正在卖一种,如果能卖出一定数量,就会得到一大笔奖励,所以希望对方能够买几张。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21)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愿意帮忙买的几率往往比较大。

而另一种情况中,乔没有给对方带可乐,在参观结束后让对方帮忙买几张时,对方愿意帮忙买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了。

这就是互惠的力量。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早在几千年以前老子就提到过“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22)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交流的,你不能总是让对方提供对你的帮助,对别人的问题就不予理睬。而当对方遇到困难、问题向你求助时,也需要你竭尽所能提供帮助,你不只是一个接受者,你也需要成为一个施与者。

往往在这帮助过程中,让自己变得“值得帮”的人,而是一味的只有索取,从而来套路 施与者。让别人感到寒心。

5、不要停止询问,更要实践出彩


《第三选择》中提过一个例子,作者史蒂芬·柯维的儿子某门课程考得特别差,因为期末考试的考题难得离谱,于是他跑过来问史蒂芬·柯维该怎么办,他的档案上不能出现这样的成绩。


史蒂芬·柯维直接让儿子找教授谈谈,找出得A的办法,于是他去找了教授:“虽然我和其他人一样考得很差,但一定也有让我考得更好的办法吧?”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23)


教授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但因为他一直坚持,最终教授松口了,对他说:“如果你能在55秒跑完400米,我就给你个A-”,当然结果也显而易见,他以A-的成绩通过了这门课。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好像没有方法、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不要放弃,继续追问。往往好的结果都是自己坚持不断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如果你自己对你想要的结果都没得坚持,那它为什么不能放弃你?


而且,不要总是埋怨对方“为什么你没给我A”,或者“你能不能给我个A”,而应该是“我要怎么做,你才能给我个A”。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24)


当你这个询问对方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让对方建立了可以让你得A的想法,他会偏向于思考关于“如何让你得A”的方法,这样一来,无论提出的要求多么苛刻,至少他的态度已经转变为“可以给你个机会”。

而不是通过询问把主动权交给别人,应该是自己掌握在手里面。然后用行动去完成最终的结果。

有智慧地沟通并达成自己的目的,一般很少有人注意到细节,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心理学家 Robert Sternberg 称这种沟通能力为"Practical Intelligence(实践智力)",是指“知道向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生了解职场的技巧(摈弃学生时代吃苦学习)(25)


最后总结一下,该如何向他人求助:询问那些优秀的人,通过别人的经验让自己快速提升,从中 get 到自己需要的技能,而不是自己苦苦再去探索,让你的时间变得高效点。求助别人需要明确你的想法,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说法,让彼此都能快速定位到问题上。不要总是当索取者,在做事过程中,你也具备施与者的身份,让自己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最后,不要停止询问,应该通过询问拿到方向,在用实际行动靠近你的目标,而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像结果屈服。往往坚持的背后,总有你自己想看到的

如有帮助,欢迎关注@可复制的职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