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 牧马河,长江支流汉江上游右岸支流,又名西乡河、木马河,相传源头因曾有木马城而得名。源于城固、南郑、西乡3县交界处米仓山北麓的白熊山老鹰崖,大致东向流经城固县、西乡县,在西乡城南三花石乡回龙湾汇入汉江。 全河干流长122.7公里(一说140公里 ),牧马河纳大小支流50余条,集水面积2807平方公里。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1)

牧马河流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在西乡县城周边有河谷盆地,为流域内主要工农业区,在支流上分布有金洋堰、马鞍堰等灌区。牧马河水力资源丰富,干流上建有马踪滩水电站等众多水电设施。

中文名牧马河别名西乡河、木马河地理位置陕西省流域面积0.2807万平方千米长度122.7公里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牧马河:综《舆地记胜》、《明一统志》等书记载,唐宋名马源水,自元以后改称木马河。该河流域水草丰茂,古代多于此放牧军马,沿河有马房营、马营坝等地名,故今衍称牧马河。

牧马河,源出陕西省城固县五里坝乡米仓山北麓的白熊山老鹰崖(一说唐家垭一碗泉[1]),入西乡县。另一支流出西乡县廷水乡,流经城固县长龙、孙坪乡而入西乡县。城固县境内两支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2)

牧马河西乡县城区段美化工程

在西乡县境内,牧马河经城固县五里坝乡自东向西从骆家坝镇桃园子入县境,斜贯西乡县全境,[3]转东北流经骆家坝、钟家沟、文贯等乡,于贯子山右纳峡河,转北流经苦竹坝左纳沙河,转东流过马鬃滩(马踪滩),经西乡城南转东北流,右纳泾洋河后,[3]东行至三花石乡回龙湾入汉江。西乡县境内,境内流长110公里,河面宽度为203—250米。

河道特征

全河干流长122.7公里(一说140公里[1]),峡口(贯子山)以上50公里为上游;峡口至泾洋河口39公里为中游,平均比降2.2‰;泾洋河口以下约34公里为下游,平均比降1‰。上游山高谷深,山势陡峻,河道弯曲,水行于峡谷之中,骆家坝以下河谷渐宽,多属花岗岩浅山丘陵,河谷宽窄相间,宽谷坝子有骆家坝、贯子山、马营坝、苦竹坝、东坝等,县城附近形成西乡小盆地,面积28平方公里,仅次于汉中盆地。下游为砂砾河床,河岸冲淤,变化多端,河滩较多,白龙塘以下又出峡谷,石泉水库建成后峡谷大部被淹没。

水文特征

牧马河纳大小支流50余条,集水面积280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0.8亿立方米,最大流量白龙塘达4560立方米每秒,西乡站2230立方米每秒(1974年9月),最小流量仅0.8立方米每秒(1982年元月)。

河水含沙量每立方米0.6公斤,年均输沙量135万吨。干流平均比降13.1‰,可利用落差256米,可开发水力资源量1.5万千瓦,加上支流,可开发量为3.7万千瓦。

河床平均宽150米,常流量30秒立方米,洪流量2250秒立方米,枯流量2.3秒立方米,最高洪水位为435.79米(1974年9月13日)。

主要支流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3)

泾洋河与牧马河交汇处

牧马河沿途纳救尸河、峡河、沙河、丰渠河、杨河、泾洋河 、孙家河、神溪河等水。[1]

泾洋河:古名洋水,源出镇巴县金竹山,北至黄石板入西乡界,再纳茅坪河、麻石河、司上河、小峡河,至板桥乡罗家嘴汇入牧马河。全长91公里,境内流长37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常流量37.5秒立方米,洪流量1500秒立方米,枯流量12.5秒立方米,流域面积837平方公里。

峡河:又名左溪河,南北流向,上源即西乡县麻柳乡中河坝之黄连河,至台子坪纳潮水河,入左溪乡渔渡河、黑草河,出左溪峡西折,经峡口至文贯乡一道河(地名)汇入牧马河,全长35.2公里,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河床最宽90米,最窄12米,洪流量127秒立方米,枯流量2.5秒立方米。

沙河;上源即西乡县廷水乡龙门河,由垮土崖入城固县孙家坪乡,折而东,至界牌入本县沙河镇,由西向东纳私渡河、徐家河、洋溪河、西河等水至苦竹坝入牧马河。全长47.4公里,河床平均宽50米,境内流域面积262.39平方公里,因其流经于花岗岩和变质岩的风化壳上,成为县内最大的流沙河。

丰渠河:原名空莒河、空渠河,清嘉庆间(1796—1820)始称今名。源出西乡县柳树乡丰山,东流纳响潭河、北溪沟河、龙溪河,过白杨沟北折,至麂子寨入牧马河,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96.3平方公里。

杨河:源出西乡县高家池乡水井垮,北经杨河坝,至葛石乡中渡入牧马河。全长13.2公里,流域面积51.4平方公里。

孙家河:上游名罗家河,源出西乡县三郎乡分水岭,北经孙家河(地名)至二郎乡何家坝注入牧马河。全长14.7公里,流域面积53.3平方公里。

神溪河:源出桑园乡长沟,东经神溪铺至白龙塘乡朱家垭入牧马河。全长25.7公里,流域面积92.6平方公里。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牧马河上游在米仓山一带,属中温带地区,东起洋溪,西至大河坝,面积166.44万亩,占县总面积的34.25%。海拔1200—2400米之间,麻柳乡的巴山林高2413米,为县境内最高峰。地貌多属大巴山古冰川地貌,多由灰岩组成,其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和碳酸镁,岩性坚硬,在地壳内力的剧烈抬升影响向下,皱褶断裂比较发育,因而山势陡峻,河谷深切,形成许多狭窄的“V”形山谷,如泾洋河谷、巴水河谷、麻石河谷及号称“一线天”的阴死河谷。由于地质构造年代早,加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浸蚀,形成特殊的石灰岩地貌,多出现陡峭谷峰、干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其地表石骨嶙峋,峰林突兀,流水稀少,地下千疮百孔,廊洞纵横,水声潺潺。龙池乡的倒水洞,大河乡的曲江洞和高洞子均为较大的溶洞。该地区人稀、土地多,山大、坡陡、耕地质量差,气温低,热量条件差,年降水量大,因而低温和湿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4)

牧马河中下游河谷地貌

中下游多丘陵,是相对高差小于200米的起伏地面。西乡 盆地西北部均为起伏的丘陵地带,一般海拔500—900米,相对高差50—200米,向西南与峡口、文贯、钟家沟、骆家坝等乡流经的牧马河为界,牧马河以南过渡到大巴山中山地带。因其岩层由花岗岩、砂页岩和片麻岩等组成,加之地质构造年代早,长期风化,流水浸蚀,形成我国亚热带特有的馒头状浑圆的岗梁山丘,连绵起伏,山势低缓,沟梁相间,谷宽坡缓,湾、沟、坝则是丘陵地区常见的陷落的低凹地貌,沟梁与河流直交,并向河流方向缓倾斜,也有少数海拔千米左右的浅山。

耕地质量较好,土层较厚。主要土壤是黄褐土,其次为水稻土、潮土及少量黄棕壤。热量条件较好,年均气温13℃,有利于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生长。年降水量较盆地偏少,夏季干旱是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

西乡县境中部牧马河沿岸有西乡盆地,亦称西乡坝子。东起古城,西到柳树,南起杨河南山脚一线,北止杨营北山脚一线,面积33.3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86%,海拔450—550米,为新生代第四纪断陷盆地上发育起来的冲积盆地。盆地内多崎岖不平的岗梁及河谷地貌景观。盆地内沿牧马河发育着四级阶地。

遗址名胜

李家村文化遗址,位于西乡县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为牧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1958年,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有古代器物,经考古单位考核、证实,为史前文物。考古学家认为该遗址距今7000年以上,处于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考古学权威夏鼐曾著文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较可靠的线索”。考古学家魏京武认为“李家村文化是联系黄河、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早期文化的纽带”。在李家村文化遗址未发现之前,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只有属于中、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早期文化还是一个缺环。因此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将西乡李家村正式命名为“李家村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标志。

古西乡八景之一的木马虹桥,在西乡县城南,牧马河城南东流,注入汉江。古时坏城一段有上渡、中渡和东渡三个渡口,往昔冬春架木板桥,横跨河面,桥以四柱木架为墩(俗呼木马),每当睛空一碧,桥影入流,状似彩虹倒映。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5)

西乡县午子山(观)

午子山,在西乡县城东南12公里的西镇公路边,自堰口镇渡泾洋河拾级攀 登,可见三峰削立,二水环流。主峰午子山独秀,拔地而起,大、小二峡峡水穿越谷壑,注入泾洋河。这里层峦苍翠,景色宜人,素有“陕南小华山”之称,为西乡县胜景之首。山上古建午子观,由顶观、腰观、底观及500灵官庙组合而成。据现存碑碣记载,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重建翊圣保德真君殿(即顶观正殿)及药王殿、福寿殿等,并植松柏万株。在殿宇中还有娘娘媛阁,据旧志载,午子山是汉戚姬进香焚轮(祈福)之处(《明一统志》称此山为母子山,指戚姬与其子如意)。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重建底观之圣水观、玉皇殿、东岳殿及酆都殿,并由底观到顶观,在沿途蜿蜒的小道上铺砌石阶,以利登山。武宗正德七年(1512)增建顶观寝宫、雷神殿、元帝殿、后寨门和紫金城(又称铁城,城周面积1000余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1733—1745)又对各殿作了翻修。光绪元年(1875)重修娘娘媛阁,增刻石碑碣13块。民国年间,于山道拐角处增修小土地庙72座。建国后,亦屡有修葺,现存顶观大殿三层及中观、底观殿宇、房舍共61间,殿内残留壁画多幅,建筑面积共达1854.49平方米,并幸存了明代铸造的坐式铜佛像两尊,一高167公分,宽90公分;另一高154公分,宽90公分。还有明嘉靖铁铸立式佛像(无头)一尊以及清乾隆五十年所铸大铁钟一口,均属珍贵历史文物。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6)

鹿龄寺

鹿龄寺,在县城西郊牧马河左岸边,为伊斯兰教修真礼 拜之所,始建于清康熙末年。先是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祁静一(卡迪林耶派支系大拱北门宦创始人)于康熙二十一年来西乡,在滴水崖、玄阳洞等地修真传教,并建茅庵作为静室。五十八年祁归真后,众徒建香亭,葬其遗体于亭内。同治元年(1862)庵亭毁于兵事,七年,祁徒祁遇先与妥云清重修香亭,命名为悠久亭,并建客厅、当家住宅等50余间及三棂牌楼一座,后经多次增修,规模宏敞,建筑瑰丽。殿宇围墙,青砖磨砌,饰以浮雕,为陕南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物。拥有如明代蓝瑛山水真迹、康熙御书真迹等书画文物,都是文物中的珍品。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7)

牧马河堤上的镇水铁牛

南河堤与铁牛,南河堤在西乡县城南门外,是一项防洪工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因县城濒临牧马河,屡遭其害,知县胡廷瑞相度地形,以橡树桩夯底,石块填基,计长290丈,高2丈。堤下围以柳,柳外又密栽蒹葭(巴茅草),以杀水势。光绪时增长52丈,加高五六寸。民国10年(192 1)又进行一次修补,加固了堤身。由清朝末年起,堤外绿柳成荫,风光明媚,游人甚多。铁牛位于河堤西端,铸造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牛体空心卧式,昂首西顾,造型准确,神态逼真,身高110公分,长167公分,座宽75公分,系合金铸造,块状拼接,重约两吨。体呈青黑色,日照发光,虽经多年风雨浸蚀而无斑无锈,色泽如新,堪称能工巧匠之杰作,也展现出当时冶炼技术之高超。此处原有小亭,覆“牛”于下,早已坍毁。

传说故事

马踪滩的传说

马踪滩,在西乡县城西五十华里处,它的得名,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牧马河边住着一家姓石的穷人,家里只有老两口和一个名叫石童的幼儿。村子里有一家财主,绰号叫“赖蛤蟆”,石老汉就在他家干了一辈子长年,累得腰弯背驼,折磨受尽,临终时拉着石童的手说:“娃呀!你记住,饿死也别在财主家干活,咱家里有付石磨,我死后,你和你妈给人家磨面度日吧!”说完就咽了气。石童是个有心劲的孩子,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们每天帮人家磨一二斗麦子的面,日子虽苦却不受人的气。转眼间,石童已长成一个结实的小伙子了,不料他妈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石童孤孤单单好不凄凉。一天晚上,他趁着月光到河湾去担水,看见一个姑娘在河边徘徊,石童奇怪地问:“你是谁家的小姐,这么晚了还不回家?”那姑娘抬起泪盈盈的脸蛋说:“我不是小姐,我是个丫环。”经不住石童追问,那姑娘说出自己名叫莲花,小时候因为家里欠了赖蛤蟆二十两银子,便被送到财主家顶债,如今她长大成人了,又生得俊俏,赖蛤蟆就打下坏主意,莲花不愿受糟踏,才连夜跑了出来。石童很同情莲花,二人自愿结成夫妻,可是这地方头顶赖家的天,脚踩赖家的地,怎敢久留,于是二人商议,立即逃奔他乡,打算将来凑足二十两银子,再还给赖家赎身。小两口翻山越岭,逃到海马塘地方(在今钟家沟),石童请一位好心的石匠又打了一盘磨,夫妻仍然靠给别人磨面度日,但二人劳累一天,只够糊口,石童心想:象这样何时才能凑够二十两银子给莲花赎身呢?莲花也心疼石童推磨太重,就说:“啥时候我们要有一头牲口推磨就好了。”

说来也巧,一天晚上,他们看见有一匹白龙马在海马塘边吃草,石童心想:这真是天赐宝马啊!但这匹马一没笼头,二没缰绳,小两口撵了十几里,怎么也逮不住,白龙马也跑乏了,在一口堰塘里喝水。莲花想了个主意,对石童说;“你的水性好,可以潜到堰塘里,手上拿一把青草露出水面,引诱白马来吃,那时你突然从水里伸出手,揪住马鬃,它就跑不脱了,石童连声说好,按照莲花的办法,果然把白龙马逮住了(这逮马的堰塘在今钟家沟,现名漂草滩,正是因此而得名)。从此,小两口有了马,推磨既不费力,工效又高,不到半年,就积攒了几十两银子。二人心想:有了银子赎身,何必再怕赖蛤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还是回家乡好。可是他们想得太天真了,赖蛤蟆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除了收下赎身银子之外,还另要一百两银子作为莲花在他家的饭食钱。赖蛤蟆心想:这么多钱,穷鬼肯定拿不出来,那时莲花仍是他家的人,不料石童满口答应,半年为期,分文不少。他们倚仗白龙马推磨,小夫妻省吃苦做,居然凑足了一百两银子。赖蛤蟆一计不成,再生二计。他知道白龙马是匹宝马,便垂涎三尺。一打听,这匹马每天晚上要到河滩饮水,他就聚集家人,动手抢马,但赖家虽然人多,却不知揪马鬃是制伏白龙马的窍门,这伙笨蛋有的抓耳朵,有的抱蹄子,赖蛤蟆也上前拽住马尾巴。白龙马怒气大发,嘶叫一声,纵身跳入滩中,赖蛤蟆和十几个家人都随着当了水鬼。白龙马沉入滩中,再也没有出来。

从此,这村子里的恶霸断了种,大家都过着舒心的日子。众人为了纪念这匹为民除害的宝马,便将这滩命名为马鬃(后衍为踪)滩。

称铁牛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8)

镇河铁牛旧景

清朝道光年间,西乡来了个胡知县,他见牧马河常常山洪暴发 ,有一年水还进了城。胡知县是个体察民情的好官,便倡议在城南筑一道护城的防洪堤,老百姓自然非常赞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到一年,便把几百丈长的南河堤完了工,群众称这道堤为胡公堤。

河堤筑成以后,胡知县又在河堤西头盖了座凉亭,还打算再铸一个铁牛。管事中有一个姓张的工头,是个很贪财的人,便趁机说:“要铸得和真牛一般大,用铁可不少呵!”胡公说:“你算一算到底要用多少斤铁。到库房来领。”张工头眼睛咕噜一转说:“现在还说不准,反正走着瞧吧,用多少是多少。”

工程开始了,张工头领了一次铁说不够,再领一次还说不够,第三次又来领铁时,总管师爷禀报胡公说:“我看这张工头是虚报冒领,欺大人是外行呀!”胡公微微一笑说:“让他领吧!本县是‘哑吧吃汤元——心中有数’”。

张工头一连领了五次铁,才把铁牛铸成,落成典礼那天,全城的人都来给“镇水金牛”披红放炮。典礼一毕,胡知县传见张工头,张工头以为是要当众奖赏他,便大摇大摆地走上前来,胡公劈头便问:“这铁牛满共用了多少斤铁,本县要验收。”张工头虽然吃了一惊,但转念一想,铁牛这么大,谅你也称不出来。便谎报说:“领的铁全都用完了。”

胡公说:“本知县要称铁牛。”张工头心里暗暗好笑:“你是吹牛,世上哪有这么大的秤!”只听胡公喊道:“来人啦!给我称铁牛!”这时,几十个早有准备的差役抬着一根茶碗粗的铁杠子,架在一棵大树的丫枝上,两头留得一般长,他们先把铁牛捆在铁杠的一端,另一端系上几十只大竹筐,里面装满鹅卵石,当铁牛一头沉的时候,另一边就往空筐子里添石头。当石头与铁牛的重量相等时,那铁牛便离开了地面,铁杠子逐渐平衡了。胡知县喝声:“住!”然后命令差役分别称那几十筐石头,总共五千四百零六斤,再一查帐,张工头在库房里领的铁是一万二千零七十斤,实际贪污六千六百多斤。张工头做梦也没想到胡知县有这一手,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头求饶说:“大人明断,小人委实私吞了几千斤铁,未敢动用立即退赃。”胡公当下责打了张工头五十大板。群众眉开眼笑地说:“好一个公正廉明的清官!

湿地公园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9)

牧马河湿地公园

牧马河国家湿地公园横贯西乡县东西,湿地公园面积 1446公顷,集河流湿地、塘库湿地和沼泽湿地于一体,为典型的汉江谷底河流湿地,位置特殊,生态区位优越。该湿地2008年6月被省政府列入《陕西湿地名录》,为中型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教育和休闲等自然景观和社会历史价值。据科考调查,公园内共有动植物59科201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一种;有陆生脊椎动物58纲26目60科255种,其中有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多种。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朱鹮、大鸨、金雕在此嬉戏觅食,占全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25%。大天鹅、鸳鸯、灰鹤、大鲵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此小憩或安家落户常驻。

水利概况

航道航运

汉中石马坡的来历(汉中市西乡牧马河)(10)

牧马河白龙渡口

牧马河:能通航109公里。从骆家坝到苦竹坝为上段,民国32 年(1943)冬疏导整修,可行2吨小木船,1970年建马营电站后废弃;下段马踪滩至县城较少通航,经常通行的为城郊东渡至三花石段,航程42公里,可行5吨木船。由于公路、铁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航运逐渐衰落,偶见零星木船航行。

河道治理

牧马河洪水经常危及城区安全,清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胡廷瑞捐薪募款征工,筑防洪堤于城南,堤长290丈,底宽2.6丈,顶宽1.2丈,暗基高0.6丈,露明高1.4丈,工程质量较高。翌年竣工时于堤西端铸铁牛一座,名为“金牛镇水”,并有警戒水位和危险水位标记作用。为纪念胡知县倡修南河堤工程,群众称此堤为“胡公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牧马河于牛头山下决口北流,威胁县城,知县阎佐尧倡筑西沙堤,河身复归旧道。

灌溉工程

马鞍堰灌区

马鞍堰位于城南丘陵地带,水源来自峡口河,堰头枢纽工程在左溪乡狮子村峡口河中游大观音崖。渠首以上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69亿立方米,最枯流量1秒立方米,流域内山势崎岖陡峻,林木草丛茂盛,地下水充沛。渠道由南向北通过6公里悬岩陡壁下的石渠,经峡口穿马鞍山隧洞进入灌区,沿巴山北麓,向东穿山跨沟,尾落堰口乡老堰沟,全长49.19公里。设计引水流量5秒立方米,加大弓水流量5.5秒立方米。灌溉牧马河南岸、泾洋河以西的大片农田,控制面积124平方公里。跨贯山、杨河、堰口3个区的9个乡、47个村、352个村民组,受益人口66453人。有支渠8条,直开斗渠29条,总长120.83公里。工程设施灌溉面积81600亩,有效灌溉面积71300亩。干渠现有建筑物308座,其中隧洞14座,长2605.1米;明涵134处,长4721米;渡槽27座,长547米;穿河床涵洞5座,长55米;倒虹1座,人行桥72座,公路桥5座,排洪桥38座,节制闸、退水闸12座。支、斗渠建筑物56座,其中隧洞13座,长1586米,渡槽13座。

工程于1958年7月动工兴建,1971年通水18公里,1973年7月基本竣工,全线通水。至1981年,对重点渠段又进行防渗砌护裁弯取直等加固配套工程。1973年建成后,曾出现过65次滑坡、塌方、垮坎等较大事故。

金洋堰灌区

金洋堰渠首在大峡口下游200米处,距县城约10公里。灌区辖金洋堰、圣水堰、红崖堰三个独立小灌区。金洋堰历史悠久,据旧县志载:“明景泰二年(1451),知县邱俊复修,经六年竣工。堤长十余丈,广半之;堤高丈余,厚同之;堤面阔二丈许。”成化四年(1468),又经知县李春培修,有干渠1、支渠25,灌溉堰口、许家巷、肖家湾及水东上、中、下坝农田4600余亩。圣水堰兴修于清同治二年(1863),红崖堰兴修于1968年,合为多堰首乡管民营灌区,全灌区以金洋堰为主。

金洋堰引水于泾洋河,渠首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91平方公里,流域内林木茂盛,植被良好。解放后历经多次整修,效益逐年扩大。1969年动工修建,1970年3月竣工。

三条干渠总长23.2公里,有人行桥59座,排洪桥12座,倒虹1座,直开斗渠48条。灌区内有电抽站7座,安装水泵10台,装机容量344.5瓩;水轮泵站8座(不包括堰口水轮泵站),装机14台;小水电站1座,装机1台,容量120瓩。主干渠金洋堰全长10.49公里,设计引水流量3秒立方米。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3522亩,有效溉灌面积10491亩,实际灌溉面积10381亩。主要受益区有堰口、板桥等乡镇的11个村、59个村民小组。

水电工程

1969年,在牧马河干流上建成第一座较大的骨干电站——马踪滩水电站。水头高14米,引用流量8秒立方米,装机800瓩。以35千伏线路输电至王子岭抽水站,并以10千伏线路送电至马踪滩、杨营、城关、葛石、杨河5个乡(镇),供5630户照明,用电人口32000人。1970年,勘测设计并动工修建马营坝水电站,电站水头高29米,引水渠长10.8公里,引用流量12秒立方米,安装机组3台,容量2850瓩。1973年9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4年10月及1977年12月,第二、三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并与马踪滩电站联网运行。1975年建成第一座高水头电站——杨河电站,水头高136米,引水流量0.15秒立方米,装机75瓩。截止1988年,全县共建成各类水电站230处,装机236台,总容量5395.9瓩,年发电量1677.2万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