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车主吐槽(也许也包括你),国内的车保养里程太短。国外大多是2万左右换机油,到了中国就变成5000到1万。如果是自主或合资车,也就认了,毕竟发动机不一样。但哪怕是进口车,到了国内保养里程也大打折扣。比如雷诺卡缤,国内是每5000公里换一次机油,而在法国,说明书上写着是25000公里一换,怎么会有这种差别?
有人归结于4S店想赚钱,故特意缩短保养里程,以此增加售后的利润。但背后绝不是这么简单的原因。我采访了一些发动机工程师、机油从业者、汽油从业者,下面将真相分享给大家:
国内发动机工况跟国外差别大
首先是“工况”,听起来有点专业。简单点说,你可以理解成开车的方式。在中国,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车主不会正确地开车,比如长时间低转速驾驶、短距离驾驶、走走停停等。
当然,这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方面,直到今天仍有相当多的人错误地认为开车慢一定安全,开车保持最低转速一定省油。至于前者,他们开车往往非常慢,结果成了影响交通出行的“乌龟车”,也不一定安全;而后者一直不怎么敢深踩油门,担心费油,几乎从没让转速超过2500rpm。这两种方式,都容易导致发动机产生积碳,因为燃烧不充分。
还有一种是自己过度依赖汽车,即使是去个一两公里的超市都要开车,导致汽车启动没多久又熄火了,这种习惯对发动机损害也大。
接下来聊聊客观因素,这个大家就懂了,很多城市堵车比较严重,致使走走停停的时间比较长。而在发达国家,虽然也有堵车的情况,但很少像北京、杭州等拥堵那么严重。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驾车方式比较科学,接近欧洲人的习惯,那么你也可以不按照保养手册那么来,适当延长保养里程,但不建议在保修内这么做,否则出了问题经销商就不管了。
油况国内外差异也大
其实,油况也是影响保养里程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指汽油。据一位工程师透露,他们用德国和中国的油做发动机实验,排放结果都不同。
中国的油差在哪里?一方面是抗爆剂会比较高(主要成分是锰盐),时间久了会加剧气缸磨损;另一方面硫含量高,燃烧容易产生二氧化硫,经过还原后就形成单质硫,高温下非常容易和氧传感器中的铂电极反应产生硫化铂,能大大缩短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的寿命;还有纯度不高,杂质多,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积碳。
不光炼油技术相对保守和落后,而且品质一致性比较差,比如同样是92号油,上海和河南的品质差异还不小,这在欧洲、日本、美国是很少见的。
总之,对于中国的油……我想汽车工程师们都只能呵呵。虽然近年来随着炼油技术的进步和炼油设备的更新,中国生产的油也不差,但不具有普遍性,很多地区的油品仍然无法跟欧美地区看齐。
关于油品差背后的原因,网上有多篇文章分析了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油品国家标准低、炼油技术较发达国家落后、在汽油运输和分配上也有“灰色”手段等。总之,汽油这个产业链相当复杂,听说也很暴利,但目前无实锤例举,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除了汽油,剩下就是机油。有些车企为了促进新车的销量,会在首保、二保给用户免费保养,出于成本考虑,用的就是质量很一般的机油,所以无奈之下要缩短保养里程。
还有市面上销售的机油,品质稂莠不齐。即使是壳牌、美孚、嘉实多等大品牌,也充斥很多假货,而消费者对机油普遍不了解,导致车辆容易出问题。
外部环境污染问题
外部环境也是一部分原因,比如有些地区经常有雾霾,空气中颗粒含量比较高,也会对发动机造成损害。
即使中国有很多地方没有雾霾,但地理分布不均匀且比较复杂,车企在做保养政策时,也不会单独将这些干净的地区单独拎出来特殊对待,以免让人误会有“地域歧视”,所以他们往往优先考虑污染严重的地区。
考虑为售后盈利
除了上面提到的“双况”(工况和油况)和环境污染因素,剩下一个就是大家最熟知的“4S店想捞钱”了。这个没错,之前我曾通过某品牌4S店一位市场经理了解到,现在卖新车赚来的利润少之又少,近80%的利润来自售后,而换机油机滤又属于有点油水的一块“肉”。
所以,我们不排除厂家在制定新车保养政策时,会考虑到4S店的利益,毕竟没有经销商,车企就没办法活下去。尤其对于品牌溢价力不强、产品力不强的车企,更依赖经销商。
毕竟,8000公里和5000公里保养的区别,对车子来说效果不明显,何不提前到5000公里,让经销商多赚一点呢?所以,保养手册上的规定,未必单纯从车辆的工程上考虑,而是车企经过多方权衡后做出的结果。
如果你比较懂车,属于专业玩家,那完全不必按保养手册的规定来。我身边也有这样的车友,也没见他们的车经常出毛病。
毕竟厂商照顾到是大多数人,比如油品不好的地区、大多数不懂用车养车的小白、还有时刻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经销商伙伴们,所以在保养的政策制定方面会偏保守。国家也没强制车主非要按照车企保养手册或4S店来,你可以自己做选择。
比如在一所学校,你的智商禀赋远高于同年级的学生,那你也可以选择跳级,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