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洪流中,板块之间其实没有高下之分,我们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成为英雄罢了。”
2021年3月23日,我在合肥新站区徒步了大半天后,一时间感慨,自言自语讲出了这句话。
是的,就是那个大部分人一直不看好、被认为是“刚需地”的新站区。
回来后,我翻阅了一定的资料,也把实探见闻梳理了一遍,试图向大家还原一个我所看到的新站区。
或者说,是一个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新站区。
01
在重新认识新站之前,我有必要说一下我们为何要全新地审视新站?
长期以来,大众对新站的固有印象,多半和“刚需”、“落后”、“不成熟”这些词联系起来。
我特别记得,在上次米宅写了《我彻底认怂了!拎着200万,却在这里根本买不到一套房!》这篇文章后,合肥有一些反击的声音:200万,瑶新北还有很多房子可以买!
是的,在楼市里,新站是和瑶海、北城一个层级的存在。
选择新站的也大多是刚需。
这些本身都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就在于,多数人对新站的固有印象一直没变过,以至于出现了“有钱人看低新站,刚需对新站不自信”的局面。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可事实上,作为快速发展的合肥城市的一部分,新站真的没有变化吗?
那必然不是的。这也就说明,长期存在的固有印象和新站的真实变化之间,出现了信息差。
重新审视新站,就是打破这个信息差的过程。
一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
我绝不相信,全名是「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这片土地,被选择的理由是“刚需实在无从选择的下下策”,它身上一定有能让那部分买房人值得坚信的特质。
有钱人和刚需的区别,其实就在于“拿钱买时间”。
刚需在资金上面没有优势,那就需要看得更远。
所以,我斗胆,替各位“眺望”了一番。
02
眺望,则需要台阶。
我不是研究新站的专家,因此也拜读了很多有关新站的资料、分析。其中,有位叫文忠魏武的大神的观点,深得我心,也相当认可。
所以这第二部分,我会用一些他的观点和我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新站的规划和未来。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是合肥“十四五”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引领、东西两翼齐飞、多极发展支撑、岭湖相互辉映。
新站,就位于东西两翼的东翼。
我们承认,在之前五年,西翼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东翼,高新、经开、肥西都很强。
但正因为西翼强,我们才要格外关注。那个被人看低的新站,在未来五年里,竟和这些区域处于同等重要程度的规则层面。
再往东翼规划里细看,是这样描述的:做大以新站高新区、东部新中心为引擎,以下塘产业新城、肥东产业新区、合巢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东部发展翼,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新站的排位,在东部新中心之前。
也就是说,西翼的领头羊是高新,那东翼的排头兵就是新站。
这不是捕风捉影,我们需要看到政府规划里的细节。
第二点,我们要弄清楚“城市发展、板块轮动”的本质。
看清楚,「板块轮动」这四个字。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老城、新城,因为随着一些要素的转移,城市的中心、发力点是在变化的。
而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规划、可开发土地、人口。
当然,我觉得这三点最为重要。
●「规划」,可以理解为:政府挥杆,指哪打哪。这是前提,只有规划落下,才会有资源导入。
●「可开发土地」,则理解为:承接资源的“容器”。为什么会出现新城?就是因为老城的“容器”装满了。有可供开发土地,才会有想象空间和充足的上升空间。
●「人口」,就更好理解,就像是:激活整个板块引擎的“按钮”。规划落地和土地开发,吸引人口流入;人口流入,又让规划落地和土地开发有了意义。
当理清楚这一个逻辑,我们就能更轻松判断一个板块的未来。
准确点来说,可以判断一个板块有没有“再向上的空间”。
举个简单例子,我前两天去看了蜀山纯新盘意禾佶第,那边属于老城区,高价、医院、道路、楼房,都很拥挤逼仄。它固然好,但它再有很难有充分的“容量”,去承接新一轮更大的利好了。
这也是滨湖,为什么会在这几年“杀出重围”。
道理同样适用于新站。
面积约205平方公里的新站,还有大片未开发、待开发、待重新开发区域。
为什么会有“待重新开发区域”?
这是这些板块的专属,毕竟,老城区拆迁再发展和新站拆迁再发展,你站在政府的角度,你会选择哪个?
显而易见,选成本低的。
第三点,也是我觉得在合肥会被市场忽略的一点:地铁的重要程度和带来的辐射效益。
地铁的重要性,在合肥目前的确被弱化了。
我认为,这是因为地铁还没串成一定规模,路上交通的占比还很大。随着地铁三轮建设的逐步落实,未来地铁的价值会在合肥被更多注意到。
而新站,占了4条地铁:1、3、4、9号线。
其中,4号线很快就能兑现,3地铁局面很快就来。
我其实有注意到,合肥地铁的布局,也是发散型的,并没有北京那样的环形线,反倒和南京很像。
这种地铁格局,在达到一定数量成网以后,将大大缩短其余板块与主城中心的时空距离,并且,以地铁为脉络,会诞生一个又一个有活力的小中心。
这已经是21世纪的城市发展了,不会总局促在一个核心上。
而地铁,就是这个核心蔓延的关键。
第四点,我就简单说下。
合肥城市有一句宣传语——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大湖”目前已经发展很好了,“创新高地”则指望高新和新站的发力。
03
到上面为止,都是一些纸上谈兵。
但别急,我不想做快速阅读的口水文章,我希望真的能带给各位一些思考,哪怕只触动一个人,也足够。
实探见闻分享,这就来。
先看看我那天徒步的大概路线,主要集中在蜀西湖-少荃湖一带,从下午走到晚上6个多小时,我没有去看楼盘,而是聚焦在了城市界面。
我们分为两个部分看。
先看目前新站区相对成熟的区域——陶冲湖附近。
京贸国际商贸城等小区,在陶冲湖东侧,形成成熟住区↓↓↓
周边有不错的居住氛围,有商业,有安医大四附院↓↓↓
并且城市仍然在更新,新的道路在修建,弘盛商业广场在建↓↓↓
再往北边去点儿,招商的奥体中心也在施工了,未来是一个相当恢弘的体量↓↓↓
再看陶冲湖公园,也在进一步完善↓↓↓
合肥一六八中学陶冲湖校区,名校的资源这里也具备↓↓↓
陶冲湖周边也林立着一些住区,且还有新建项目,风景视野相当好↓↓↓
最让人动心的自然是陶冲湖本身了,公园很美,木桥、小道、环湖步道,绿意盎然,波光凌凌↓↓↓
并且由于陶冲湖周边的规划,湖中还有“小岛”,对岸少有高楼存在,湖面与蓝天相接,交于一线↓↓↓
再看我实探的另一部分区域,相对发展滞后、但在大力发展的区域。
其中,就有少荃湖。
相比之下,少荃湖南侧,虽有一些楼盘和设施配套,但似乎没有陶冲湖那边来得热闹。
我去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夜色下的少荃湖仍在建设之中,并且我们知道,少荃湖的水域面积更大,接壤着更多具有发展空间的土地。
并且,其南侧的道路,宽敞干净到让人视觉舒适。
从少荃湖的南端,向南望去,远远地能看到挺不错的小区亮灯率。
是的,尽管在黑夜中显得有点孤零零了。但别忘了,周边那些被黑夜填满的地方,都是少荃湖板块的想象空间。
除了这两个部分——陶冲湖和少荃湖周边外,更多的照片我是在徒步路程中拍摄的,地点已经具体都记不清了。
我只想让各位知道,在新站区的土地上,到底在酝酿着怎样庞大的建设运动。
那夜晚机器的轰鸣、塔吊的灯光、绿色的围挡、倒下的拆迁房,都是新站在“向上生长”。
其中还有两幅画面,尤其震慑到我:
一是,某楼盘隔壁就是拆迁的废墟↓↓↓
二是,一条马路之隔,分别是拆迁地和有入住的楼盘。
这种“新”和“旧”的对比冲击,是非常强烈的。
很多人也许会把这个归为新站的劣势,但我认为恰恰相反,这就是正在生长的城市啊。
新旧更替,说明什么?
新站在发展,新站在腾出一块又一块新的地皮,新的地皮,可以布局很多想象力。
甚至你盯着那片废墟,你恍惚间能看到城市的生命力在向上冲。
“无”到“有”,“旧”到“新”。
这就是一个城市、一片土地的发展空间。
04
这篇文章,本不想聊及楼市的。
但转念想,楼市的变化,其实也映射着板块的变化。
目前,在新站北部,布局着超20家楼盘。
要知道,开发商的集体出现,往往也就意味着一个片区的启幕。
图源:365淘房网
同时而来的,还有产业、学校、商业、医疗,这些资源的涌入,涌入到土地的“容器”里,赋予土地意义。
更重要的是,像这样的“容器”,新站还有很多,还可以承接更多外来的利好摄入。
就单看住宅用地,根据世联行的消息,2021年新站计划供地8块共1250亩,冠绝合肥。
更别提,新站其他类型的土地储备。
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当中心城区的土地饱和,新站手握大量可供开发土地,自然也就抓住了未来红利。
每个人的“碗”都是有限的,有些人先吃,有些人后吃罢了。
后吃又怎么一定是输呢?
05
今天真的聊了很多,越写越用力。
我并没在给新站打广告,只是在夜色里听到机器的轰鸣声,看到卡车、围挡、工人,我有那么一瞬间被感动了。
这是一个城市的前奏,是个固定的过程。
我知道,看不上新站区的大有人在,但多年前又有谁看好滨湖呢?
城市发展洪流中,板块没有高下之分,我们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成为了英雄。
对城市充满一点期待吧,那不仅仅是浪漫的理想主义。
一切未来,都在慢慢破壁而出。
部分资料来源:合肥文忠说、世联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