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忠王李秀成被俘虏,狱中写下数万言《自述书》,对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做了如下解释:“天王欲取河南为家,后老水手建议定都金陵,东王杨秀清表示同意,于是定都天京”。没能北上中原,而是选择定都金陵,这成为后世批评杨秀清之理由。大伙都认为,定都金陵是战略错误,是偏安一方之表现,也是太平天国灭亡之重要原因。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当时战略环境,以及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看,东王杨秀清定都金陵不能说是战略错误,而是最佳选择,否则太平天国难以续命11年。被“误解”的杨秀清:定都金陵并没错,为太平天国续命11年,是一次正确决策。

杨秀清被处死(被误解的杨秀清)(1)

清朝兵力、战斗力、部署情况

为证明清朝腐朽无能,八旗、绿营不堪一击,太平天国若北上中原,一定可以推翻覆没的清王朝。许多学者都会举例子:“象州之战,7个太平军追着1000贵州绿营兵吊打”,“2年2个月,太平军就从金田一个村攻入清朝全国第二大城市金陵”。太平军进展迅速并没错,却未必证明清朝不堪一击。因为,太平军是“流寇作战”,四处乱窜;金田以来,太平军就从未能摆脱清军追击,也没有进行主力决战,清军有生力量基本毫发无损。

清朝总兵力80万,其中八旗20万、绿营60万,绝对数量上碾压太平军,且未尝受到致命打击。江南清军,主力由向荣统帅,一直追击太平军,双方多次交战都未能决出胜负。太平军进入金陵后,向荣建立“江南大营”围困,杨秀清无法破解。北方清军,战斗力最强的是东三省、蒙古八旗马队,总计3万余人,是清朝最后的本钱。此外,各省地主、士绅办理团练,数量百余万,他们经常袭扰太平军,配合清朝作战,非常难对付。

杨秀清被处死(被误解的杨秀清)(2)

太平军兵力、战斗力究竟如何

金田起义以来,清军主力未尝受到任何损失,兵力非常雄厚。那么, 太平天国兵力、战斗力究竟如何呢?许多学者都说,太平军杀入金陵时,总计兵马60余万,战船万余艘,是一支劲旅。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60万人是包括家属,其中绝大多数是从武昌裹挟而来;此时战斗力量估计10万,能算是劲旅的也就四五万而已。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包括家属在内是2万,广西转战期间有损失也有补充,总数出入不是很大。全州蓑衣渡之战,太平军阵亡3000余人,南王冯云山毙命,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进入湖南后,在道州、郴州、永州等地招募天地会、矿工,兵力增加到5万余人。可以说,进入金陵时,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两广“老兄弟”数千人,以及三万多湖南兄弟。兵力数量上,太平天国对清军没啥优势。

数量不如清军,战斗力究竟如何呢?“老兄弟”战斗力没得说,湖南天地会、矿工经过血战,水平也不差。但是,太平天国攻坚战能力弱,2万北伐军,还拿不下颜炳焘300余人驻守的怀庆。

杨秀清被处死(被误解的杨秀清)(3)

北上中原,太平天国有太多的短板

兵力数量有限,且攻坚能力不行,太平军若是全部北上中原,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比林凤祥、李开芳北伐还要惨。北上中原,太平军将面临这些严峻问题,且基本无法解决。首先,50万家属追随部队行动,不但严重影响进军速度,也会消耗大量本就十分稀缺的后勤物资。为保护家属,太平军势必分兵,能投入一线战斗的人员,自然十分稀少。

再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太平军北上中原,去哪里寻找粮食呢?要知道,太平天国是没有固定基地,无法得到后方补给,只能就地筹粮。中原地区,唐朝以来其粮食产量就严重不足,还得借助运河从南方运输粮食。60万太平军,一边打仗一边筹粮,这画面简直不要太美。后来,石达开单干,率30兵马(包括家属)攻打宝庆,因缺少后勤基地而就地筹粮,结果被2万湘军摁在地上摩擦,狼狈败逃广西。

杨秀清被处死(被误解的杨秀清)(4)

定都金陵,建立基地,为太平天国续命11年

60万人马拖家带口,直接北上中原,夺取燕京,太平天国灭亡更快。那么,定都金陵就一定好吗?从当时局势而言,定都金陵是最佳选择,为太平天国续命11年,杨秀清功不可没。选择金陵,太平天国从湖南、湖北招收的十余万渔民、脚夫、船夫、挑夫、水手等就大有用武之地。要知道,太平天国60余万能顺利抵达金陵,就是借助这些渔船、民船,否则将寸步难行。

若北上中原,这10余万“水营”士兵势必反对,这对军事行动非常不利。要知道,这些“水营”士兵对太平天国是没多大感情的。1854年初,“水营”将士想返回湖北、湖南老家过太平日子,水师大将张子朋不同意,结果酿成兵变,杨秀清借助“天父下凡”,杖责韦昌辉200大板才平息事态。“水营”士兵去金陵都有意见,何况是去中原呢?

杨秀清被处死(被误解的杨秀清)(5)

综上所述,东王杨秀清选择定都金陵是局势使然,为太平天国续命11年。若是北上中原,60余万人拖家带口在北方晃晃荡荡,只能成为清军靶子,结局比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更惨。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欢迎留言分享。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