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天有一点黑了,但还是亮着?”
“为什么车要从这个口出来,出口和入口为什么不在一起?”
“饼干的眼睛在哪?怎么看不到了?”
这是三岁儿子向我提向的问题,这还只是所提问题里的一小部分,这一天里儿子会提出很多个为什么,有些问题还是连续性的,弄得我应接不暇,顾此失彼。
喜欢问“为什么”是三岁孩子这个年龄段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了,从孩子身体发育上来讲,三岁宝宝的大脑发育到接近成人的80%,已经可以思考很多复杂性的问题了。从孩子心理发育上来讲,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完全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有了更多的需求。
育儿教父皮亚杰理论中对孩子发育阶段分类中有一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他认为:2-7岁的孩子思维不可逆、不守恒、以自我为中心。
用最接地气的话解释就是:还不太懂事。但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最为奇特,也最有意思,大人根本无法用成人的逻辑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1.孩子最经常问家长的四类问题。
孩子看待一个问题的角度以及对一个问题的答案,有时候并不是大人想象的那样。比如,孩子会问:“为什么小动物(玩具)不吃饭。”,大人回答肯定是,“因为它是玩具,它不用吃饭。”然而,孩子会说:“因为小动物刚吃了牛排,已经吃饱了。所以,不用再吃饭了。”这就是孩子的思维。那么在孩子最经常问的问题里基本上包括了四种类型。
第一种:生活类型。这种类型的问题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为什么要刷牙?小熊也要刷牙吗?为什么汽车有轮子?什么是加塞?不光是生活常识还包括了一些相对较浅的知识类型问题。
第二种:情绪类型。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有很复杂的情绪,会产生很多涉及情绪和情感方面的疑问。比如:哥哥怎么不理我?幼儿园的小朋友今天为什么不跟我玩?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我?我能喜欢那个小姐姐吗?
第三种:自然类型。这种类型的问题可能是小朋友最常问的类型之一了,问题涉及到了自然界里的方方面面。比如:为什么天变黑了?为什么月亮姐姐看不见了?为什么地上有叶子?
第四种:生与死的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最为复杂,也最让家长头疼。因为如果出现错误的回答,那将会影响孩子对人生观的树立。比如:我是从哪来?奶奶为什么会死?什么是陵墓?我的布娃娃也会死吗?
皮亚杰在针对孩子的前算阶段的介绍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泛灵论”,这个年龄的小朋友会认为他(她)看到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玩具汽车、布娃娃、变形金刚,甚至一把椅子,所以,孩子在提问的时候会把自己手里的玩具或者看到的物体作为提问的对象。
2.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最不应该做的五件事
对孩子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父母都应该不放过任何一次和孩子对话的机会,因为这可能是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但很多父母很遗憾的错失了良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在“天才教育法”中曾经介绍过说,“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他比其他人更有耐心,相反,很家长往往都忽略孩子的提问。所以,在面对孩子提问时,家长最好不要去做的五件事就是拒绝、回避、敷衍、急躁、说教。
拒绝是最残酷的行为。孩子喜欢提问、愿意去提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却因为种种理由拒绝去回答孩子的提问,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讲是残酷的,因为,拒绝的行为严重打击了一个孩子追求探索的积极性,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拒绝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培养天才的机会。
回避的结果其实是隐瞒。有些家长特别喜欢去回避孩子提的问题,也许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又或许是不想回答,但回避的行为不仅让家长失去了一次教育的最佳时机,也让孩子没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总是回避,会让孩子首先失去耐心。
懒惰的父母只会敷衍。面对孩子的提问,有些家长总是会心不在焉,但又不能不回答时,就用了一种最偷懒的方式去应付孩子。父母的态度是会让孩子感受到的,最终父母不会再遇到孩子来提问,而孩子逐渐会对父母产生厌烦。
急躁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塞德兹教授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一个天才儿子,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耐心。面对孩子的连续不断地提问时,家长一旦失去了耐心变得急躁时,就打断了孩子继续探索未知的前进步伐,这种后果和拒绝的行为是一样的。
爱装的父母最会说教。有些父母不懂装懂,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其实说的完全是“没用的废话”,他们只是摆出一付家长威严的样子罢了,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这些家长只会说,“不要总问这些没用的问题,看看人家的孩子。”
3.利用塞德兹“天才教育法”应对孩子的提问。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有时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确的回答,因为答案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回答的过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一般都会具有四个特点,喜欢研究、琢磨事、专注力相对高一些、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很强,所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家长在回答时也要有针对性。
赛德兹在“天才教育法”中提到,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坚持这四点:耐心、鼓励、引导、平等,即使是在总结梳理问题,也从不刻意。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将变成孩子真正的知识。
有一次赛德兹在与儿子旅游的过程中,在火车上的小赛德兹突然对父亲说:“看,那些树向后面飞块地在跑。”。
“不是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向前跑。”
“我们在火车里并没有动啊,为什么是火车在跑呢?难道不是外面的树在动吗?”
“你想想,如果我们不在火车上,会怎么样呢?”
“我一定是向后跑,像树一样。”“你能跑得那么快吗?”
“我能跑得那么快吗?那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呢?”
“我可能无法回答你这个问题,但祝贺你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
“一个物理现象?”
“是的,这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塞德兹解释,“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可是如果参照物换成了树木,对树木来讲,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我明白了。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一起向前,所以我才没有感觉它在动!”小塞德兹说。
这是赛德兹与儿子一次很普通的对话,通过对话过程可以看到一个父亲是何运用耐心、鼓励、引导、平等这四个原则的。
首先,到听到孩子的话时,赛德兹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先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儿子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要给予纠正。
然后,当然孩子产生疑问时,赛德兹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引导继续思考,当孩子说出关键点时,赛德兹用的是“祝贺”这个词,这是一种鼓励与赞扬,而后把这个现象的正确说法讲了出来。
这并没有结束,赛德兹在解释了这一物理现象之后,继续引导,最终让自己的儿子真正理解了这个现象背后所涵盖的知识。这一过程中,赛德兹充分地引导着孩子从疑问到思考,然后理解到最终的学会知识。
同时,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赛德兹不仅给予了极大的耐心,还在不断鼓励孩子去思考和探索,直到让这个问题起到一个最大的价值。正因为有这样的无数提问与回答,赛德兹才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在16岁就成教授的人。
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天才,但是做为家长来讲,每一次在回答孩子提问的时候都是在把孩子往成才之路上推进一步,让每一个儿童都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都成为一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
Happy爸爸,70后大叔,42岁当爸爸,每天分享育儿经验,希望大家关注我,感谢每一位为我的文章点赞、转发的朋友,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到新手爸爸妈妈和准备做爸爸妈妈的朋友们。(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