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感觉人生格局已定?你感觉再往上走,越来越难了?

你曾经雄心壮志,现在却要为生活拼尽全力。

看着别人光鲜亮丽,决胜千里,你苦苦思索,自己到底是怎样输掉了人生?别人的人生又凭什么一路开挂?

细细想来,真正一路往上走的人生,都有这4种特质。

01 豁出去的决心

很多人都容易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总是觉得差不多就好。微胖的体型,差不多;月薪六千,差不多;每天朝九晚五,差不多;25岁结婚,27岁生小孩,差不多。

他们总是习惯给自己设限,却从没有豁出去的决心。等有一天突然发现,熟悉的人越来越优秀,自己再也追赶不上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在《金色梦乡》里讲过的一句话:

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

是豁出去的决心。

很多时候,当我们做一件事的决心有多大,态度有多坚决,意愿有多强烈,成功的几率就会有多高,这是成正比的。

有多大的决心,就能成多大的事,这或许是世界上最质朴的成功之道了。

那些真正意义上能豁出去的狠人,通常都能做好这两件事。

1. 不给自己设限。

他们从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相信自己,并一点点挖掘自己的潜能。不给自己设限的人,往往才能跳的高。

2. 能扛,不轻言放弃。

一个人有多光鲜亮丽,背后就有多千疮百孔;人前有多光芒万丈,人后就经历过多么至黑至暗的时刻。

天底下所有的狠人,都有扛事的能力,都有“熬”的本事。他们能扛住前行路上的风霜雨雪,无惧迎面袭来的刀枪剑戟。

对自己狠一点,往往才会真正被温柔以待。

他们的人生意义非凡(凭什么一路开挂)(1)

02 戒掉了玻璃心

所谓“玻璃心”,就是心像玻璃一样容易碎。爱胡思乱想,对他人的情绪太过敏感,极易受到刺激。

说实在,谁没个七情六欲,有点小情绪、心里不舒服实属正常。但带着玻璃心的人,往往会无限放大这种情绪,最后被这种负面情绪打败。

开会时,同事对自己的方案提出不同的看法,就觉得对方在否定甚至指责自己;团队项目中,因为大家都忙着自己的工作,他感觉不被重视;工作出现失误,领导的批评让他难以忍受......

一味地陷入在自我的情绪里斤斤计较,把精力都用在了抱怨、难过上,在一个小坎上久久过不去。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有那么多烦恼。有的是天性敏感,对于别人的看法极为在乎;有的是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大风大浪,一点小事就觉得无法承受;还有的就是太闲了,于是想东想西,一点小事都喜欢往心里去。

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戒掉了玻璃心,不再对无关紧要的小事患得患失,不再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是改变自己、强大自己,从质疑和挫折中不断自我成长。

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不相信玻璃心。唯一相信的,是你的实力。

他们的人生意义非凡(凭什么一路开挂)(2)

03 自律到极致

自律,说白了就是节制,节制自己的欲望,对抗自己的惰性。

年轻的时候,有人劝诫我们要自律,我们总是不屑一顾:想吃的东西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吃,想爱的人就要不顾一切去爱,哪有那么多节制与条条框框。

直到不自律成为生活的常态,才发觉,放纵并没有让人更快乐:

每天熬到半夜两三点才舍得睡去,第二天又要早早起来工作,睡眠严重不足;

每天往嘴里狂塞不健康的食品,沉溺在垃圾快乐的恶性循环中;

一晚上躺在床上把各种综艺翻来覆去看十几二十遍,就是不肯翻开一本书,学习一点知识。

不加节制的欲望,就这样毁掉了健康,耗尽了精力,也拖垮了人生。

这才终于明白,人只有懂得了节制、留白的美丽,受得了自律的苦,才算不枉这一生。

自律是成功者的通行证,放纵是失败者的常态,这话一点都没错。

那些严格自律的人,过得都不会太差。只有对自我有要求,才能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04 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会说,读书太苦。

读书就是钻研枯燥乏味的学问,就是在别人到处玩耍的时候,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可年少无知时,以为读书学习是天底下最熬人的差事;长大成人后才明白,读书是世间最公平、最好走的路。

吃读书的苦,就是为了将来少吃些生活的苦。

有人说,我知道读书要紧,可现在为时已晚。

但是读书,永远不怕晚。

《颜氏家训》有言:“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意思是,人年幼时读书学习,就像清晨的天空升起了太阳;等到上了年纪才想起读书学习,就好比燃起蜡烛在黑夜中前行。

比起那些终身不读书,睁着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还是要强许多。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深知,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读书,是一条或许曲折但总是通向光明的路途。

他们的人生意义非凡(凭什么一路开挂)(3)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的人生开挂,也不过是厚积薄发。

只要你一直向上走,请相信,时间会携成果而来,肯定你,奖赏你,偏爱你。

资料 | 今日头条、洞见、十点读书;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