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以颜回为首的“孔门十哲”,而在另外62人中也不乏能人,如吴起的老师曾参、孔子侄婿南宫适,还有那个和梁羽生小说人物同名的澹台灭明,可以看到,孔子的这几个弟子的姓氏放到现在,也是不多见的。但是,在孔子七十二贤中,还有更多看起来很稀有的姓氏。
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据《元和姓纂》和《姓解》载,春秋时期有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孔在周朝担任太宰,故被称为宰孔、宰周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官职作为姓氏,称宰氏,成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在言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言氏,世代相传,史称言氏正宗。言氏族人大多尊奉言偃为得姓始祖。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卜(读音作bu 3声),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一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8%左右。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起源于春秋时的陈国。据《尚友录》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颛孙氏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公族,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颛孙从陈国到晋国去做了官,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
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时期,鲁国大儒孔子有一个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湖(今江苏吴县);另一说是居于澹台山(今山东嘉祥),遂以湖(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台灭明。其后裔子孙遂以“澹台”为姓氏,称澹台氏,世代相传至今。
宓氏,名不齐,字子贱。宓(Fú,Mì)姓出自上古的伏(宓)羲氏,与伏姓的源流是一样的,是伏(宓)羲氏的后裔。宓姓始于远古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因宓(Fú 古音伏,今多读 Mì 音蜜)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后子孙称宓姓。伏羲,古代的时候作宓羲,又作庖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他的后代有宓(伏)和包两个姓。所以说伏姓和宓姓实际上是一个姓。如汉代人伏生,也叫做宓生。
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春秋时吴国君主的后人有漆雕氏。周代吴国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部落,其部落人以部落名命姓,称漆雕氏。春秋时期鲁国出过不少漆雕氏,以漆雕开最为有名;其后代以漆雕为姓,并奉漆雕开为漆雕姓之始祖。后来漆雕复姓就简化成单姓漆氏。
壤驷赤,字子徒,汉族,春秋秦国人。秦国上邽有个人叫壤驷赤。他从秦国来到鲁国,向孔子学习礼制。壤驷赤很用功读书,而且有才气,做诗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驷可能是秦国贵族中的一支姓氏,但此后就不再见有人被史书记载的了。据古人考证,因为这个姓改成了单姓壤。《姓氏考略》中就说:“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以壤驷赤之壤为单姓。
石作蜀,字子明。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后处,字里之。后姓是指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另外传说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另外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他的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来省去右边的邑旁为后氏,称后姓。
县成,字子祺。起源于春秋战国年代,据说是山东怀庆府,《史记》中有孔子七十二贤人有县成 ,县亶.现在天水市有县家路村.县姓分布于天水上河村,甘泉,街亭.北道,现在陇西,秦安,兰州等地有此姓。
叔仲会,字子期,执笔侍孔子。《通志氏族》载:姬姓,鲁公子牙之后也,公孙兹生得臣、彭生,得臣为叔孙氏,彭生为叔仲氏。
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蒧,字子上(尚)。公西一姓,据《姓氏寻源》记载,出自春秋时鲁国公族,为季孙氏的支子后裔所改,以公西为氏,称公西姓。公西氏在春秋时代也是鲁国的一个公族,出自权高名重的季孙氏,算起来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孔子七十二贤中,尚有一些目前比较稀少的姓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中国姓氏数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笔者也很荣幸的七十二贤中的一个同宗,只不过不在上面列举的之内,不知道读者朋友有没有恰好是以上几个姓氏之一的呢?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姓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珠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这些年来,也有看到新闻说,一些家长自创姓氏,复姓,有些夸张的甚至用一个游戏的名字来起名,这种做法,笔者是不赞成的,不知道读者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