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1)

2022年9月8日,第33届华鼎奖颁奖礼举行,成泰燊凭借电影《柳青》获得最佳男主角。

这部电影上映于2021年5月,是关于作家柳青的传记片,因为偏农村题材,在票房上并未获得成功,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具有重要的记录意义。

很多人可能没有看过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但一定听过他写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作者|馍小贝 出品|夹馍星球

2021年5月21号,一个平常的周五,有一部新电影悄悄上映了。

在影院的排片占比是<0.1%,5天了,票房还不到50万。

看起来,又是一部无足轻重的小片。

但是在朋友圈,不少文化人在推荐这部作品,呼吁大家有时间去看看。

它的名字叫《柳青》。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2)

谁是柳青?

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富二代”女企业家柳青,第二是《还珠格格》中的角色。

也难怪,电影下面有人评论:“她爸要不是柳传志,她能有那么厉害?”

这是时代的变化,也是时代的悲哀。

电影中的柳青,指的是作家柳青。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流行过四部小说“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

《创业史》就是柳青的代表作。

为了写这部书,他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到长安县的农村生活了14年。

他觉得:没有扎实的生活功底,是绝写不出好东西的。

柳青是陕西文学的“教父”,陈忠实、路遥都是他的铁粉。

陈忠实上学时,吃了好长时间的白馍,省下卖咸菜的钱,为了买连载《创业史》的杂志。

路遥在写作中遇到卡顿时,习惯去柳青的墓前坐坐,给自己的精神充气。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3)

《人生》的卷首引用了柳青的名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一句话,柳青是作家中的大家,大师中的宗师。

《创业史》讲的是建国初期农村搞互助合作社的事,离现在太远,没读过的,不必刻意去读。

说实话,的确有些过时了。

但是柳青这个人,他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他深入生活的工作方式,永远没有过时。

因为这样的人,如今太少了。

我们只有了解了他的故事,才能真正体会他的伟大。

01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生于陕北吴堡县寺沟村,一个中农家庭。

父亲不识字,为此吃过亏,所以认准了一个道理:这世上读书人最值钱。

他倾尽全力供儿子们上学。柳青小学在米脂县城上,初中去了榆林市,视野极大开阔。

他聪明,自学英语,喜欢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大段背诵,打下了外语童子功。

但有个缺陷是身体病弱,得过肺结核,这是伴随一生的痛苦。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4)

△ 在榆林上学时的柳青(中排右一)

哥哥刘韶华是北平大学毕业生,后在西安当老师,也是地下党员,对柳青影响较大。

柳青小学时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常参加学生运动。

1934年9月,他考入西安高中,这是陕西最早也是最好的新式学校。

今天学校仍在,校址迁到了凤城八路,只是实力已大不如前。

柳青在校时开始写作,并给上海的文艺刊物投稿。

1935年,他在上海《中学生文艺季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待车》,署名柳青。

这是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5)

△ 柳青处女作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主编刊物《学生呼声》,反映学生的声音,并加入共产党。

1937年,柳青高中毕业,前往北平考大学,刚进城,遇上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不得已,重回西安,进入西安临时大学(由内迁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组成)俄文先修班学习。

1938年4月,日军轰炸西安,临时大学决定南迁汉中,组成“西北联大”。

但柳青没有去汉中,而是选择放弃学业,直接北上延安参加工作,态度毅然决然。

俄文先修班后来并入到西北大学,所以柳青也算是西北大学的校友。

在延安,他被分配到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是热血文艺青年之一。

表面上他是土的,内心又是洋的。

他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身边总带着几卷《战争与和平》,闲了读,晚上当枕头。

听说有人家里有英文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他能行程80公里,走一天一夜去借。

不过,当时他的觉悟还不高,去基层体验生活,骑着马来回,到了农村,两手插兜看别人干活。

用后来的话说,还有小资情结,参加革命更像是跟潮流。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6)

△ 著名的文艺座谈会现场合影。

柳青没在现场,感受也不深,他正在下面调研,搜集了一些素材,准备回去写个长篇小说。

这时,组织安排他下乡工作,是他所在单位的第一个。因为打扰了写作计划,他不是很高兴。

领导找他谈话,说是为了培养他,才让他第一个下去。他顶了一句:“你不要给我戴高帽子。”

来到米脂县的一个乡政府,他担任了文书,要实际参加工作。每天拿一个打狗棒,走街串巷,解决各种问题。

老百姓写介绍信,吵嘴打架,娃娃头上长了一个疮......都去找他。

经常通宵地开各种会,完事了和满身是汗的农民睡一起。

用他的话说:我在乡下的头半年吃了有生以来从未吃过的苦。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柳青的思想发生了质变。

他发现,如果按之前的计划去写小说,写出来也毫无价值。

他开始反思自己:

群众以为痛苦的,我是不是以为痛苦,群众觉得愉快的,我是不是觉得愉快?

他开始改变创作方式,想要了解哪个人,就搬去人家里住上个把月。

根据这三年的生活,他写出了小说《种谷记》,讲的是边区的新事物“变工队”“互助组”的故事,也就是后来农村合作社的前身。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7)

△ 写作中的柳青

1949年7月2日,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开幕,柳青被选为中国文联候补委员。

在作家群体中,他并不算耀眼,但已具备了扎实的基础。

1951年,他参加创办了《中国青年报》,并担任文艺副刊编辑。

同年底,他随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访问老大哥苏联,参观了集体农庄,深受震撼。

他认为中国也应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并决定写一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著作。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8)

△ 柳青在苏联,那时候时髦的知识分子。

回国后,领导派他去上海工作,因为听不懂上海话,工作起来很麻烦,仅呆了两个月,他就离开了。

1952年5月24日,在北京参加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的座谈会,第二天,柳青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从此,开始了“长安十四年”的生活。

02

柳青把落脚点选在了西安的长安县,一个农业发达,又有古韵的地方,适合搞创作。

为什么没回老家陕北?

因为他是深入生活,为创作准备,而不是真要回家当农民。

这个地方既要不受城市喧嚣的干扰,也不能太偏僻,否则不容易接触新事物。

为了便于调查搜集材料,他去找领导“要官”,兼任了长安县委副书记,负责农村互助合作化工作。

行政级别9级,一共是24级,不低。

期间,考虑到身体多病,需要有人照顾生活,他娶了一个愿意跟他下乡的姑娘,24岁,名叫马葳。

他们住进长安县王曲乡皇甫村,一座空着的寺庙里。修整了一下,变成家。

柳青剃掉头发,留个光头,脱去四个兜的干部装,穿一件对襟小褂,看起来就是农民。

当地人不知道他是作家,见面都喊他“柳书记”。

吃过晚饭,要么村民来他家,要么他去别人家,点上一锅烟,就开始谝。

了解当下的生产,也聊各家的家史,常常到夜深,兴致还浓。

《创业史》的主角梁生宝,就是以当地一个互助组组长王家斌为原型。

村上有红白喜事,柳青都要去参加,这样的场合更能观察到众生相。

比如,丧事上,看谁哭时有没有眼泪,猜想与主人家是什么亲戚关系。

当然,处关系不能光靠嘴,关键还得为百姓干实事。

当地流行一种瓜娃子病,他去请专家来调研,认为是吃的水缺碘,便带领村民挖深水井。

他趴在猪圈外观察猪的习性,写下《耕畜饲养三字经》,发表后,很多人不相信这是大作家柳青写的。

有时候,他因工作回到城里,或去北京,换上一身行头,又能用英语和外宾谈笑风生。

土与洋,在他身上做到了无缝衔接。

有一回,柳青问王家斌:听说有人叫我鸡sā, 这是骂我吗?

王家斌笑着说,鸡sā就是鸡脑袋,有骨头少肉,精明,是说你细密。

多年后,西安出了一个摇滚乐队,黑撒,也是这个sā的意思。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9)

△ 柳青故居侧照

1954年春,柳青开始动笔写作《创业史》。写完一稿,不满意,就推倒重来。

“《创业史》 第一部用了六年时间,从头至尾写了四遍,一万字的题叙就花了整整八个月。”

农业合作社要打破的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是一件复杂但又必须往前走的事。

经过土改之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当一批有能力的农民成长起来,一些劳力弱的人,很可能卖掉自己的土地。

这就又形成了新的地主阶层,又回到了旧时代。

同时,当时生产资料少且分散,你家一个锄头,我家一头牛,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生产。

客观条件决定了当时的农村要走这条路。

1959年4月,《创业史》第一部开始在《延河》杂志上连载,当时名叫《稻地风波》。

正读初三的陈忠实,得到消息,把买咸菜的两毛钱省下来,去买了杂志。

读完后,他觉得这两毛钱省得太值了,是大赚了。

他对书中的阶级斗争还不是很了解,但就是觉得人物写得好,能和他村上的人对上号。

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是农村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10)

△ 《创业史》书影

柳青获得稿酬共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他全部捐给了公社。

别人劝他给自己留点,他说:

我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谁都知道我写书,宣传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彻底决裂。今天出书了,拿了巨额稿费,全部揣进自己的腰包,改善个人的生活,农民会怎么看呢?

之后,为了帮皇甫村拉电,他又提前预支了《创业史》第二部的稿费。

在看似成功的创作和无私的奉献背后,隐忧也在蔓延。

农业的互助合作本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走着走着就变味了,步子加大,脱离了现实。

1958 年,文艺界开大会放“卫星”,要作家定规划、一年得写多少东西。

有的省定了目标,半年培养500个作家。

领导让柳青表态,他说:

“我是个刻章的,一天写不了几个字。”

03

柳青患有哮喘病,对花粉过敏,每到麦子扬花季节,都得去别的地方躲避。

当时文艺界有个传说,说柳青得了一种怪病,洒过香水的女人从身边一过就休克。

文革期间,柳青遭遇坎坷,有造反派专门押他去麦地里批斗。他又生重病,女儿曾回忆说:

“数度奄奄一息,经过11次抢救才勉强留于人世。”

但柳青还在关心别人,病稍微好后,他搜集资料,写了一篇《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

意思是陕北这个地方不适合种庄稼,要多发展苹果产业,心系故乡的发展。

当时“以粮为纲”,农业都在学大寨,种水果违背主流思想,是很危险的。

上报到省里,没人关心,最后不了了之。

而今,陕西延安宜川、洛川的苹果,走向全国,成为著名品牌。

1972年5月,柳青被“解放”,恢复了自由,可以继续写作了,但身体的能量却很难支撑。

1973年,他参加陕西省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与会的陈忠实描述说:

他在不过一个小时的讲话过程中,有三次从黑色对襟棉袄里掏出一个带着尖头的圆形橡皮喷雾器,张大嘴巴,把尖头伸进嘴里对准喉眼,用手一捏一放那个橡皮圆球,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

整个会场里鸦雀无声,一声咳嗽都没有,空寂的会场里就响着哧啦哧啦的喷气声。百余双眼睛,紧紧盯着这个心中偶像的右手一捏一放的动作。

1976年,他住进西安陆军医院,修改《创业史》第二部书稿。

小说仍然是在《延河》杂志连载,编辑恰好是从延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杂志社的路遥。

他在《病危中的柳青》中写道:

诗人最大的痛苦不只是在于自己的命,而在于他不能完成的事业!这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1978年6月13日,柳青去世,享年62岁。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11)

△ 关于柳青追悼会的报道,规格很高。

骨灰一部分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一部分回到长安区皇甫村的神禾塬墓地,守护他曾朝夕相处的村民。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最后完成的是第一部、第二部的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

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意味着文艺工作的全面复苏。

周扬作了报告,在总结建国以来长篇小说创作成绩时,《创业史》被排在第一位。

04

柳青的人生,是曾经一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

后期,他开始大量地阅读历史书,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大人物传记......

把各朝各代的野史读完,又对照通史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我过去太无知,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历史知识懂得太少。”

一个大作家,却认为书读得太少,欠缺知识。为什么?

因为过去专注于做“文青”,沉浸于创作,没有关注历史的进程,所以看不透时代。

当认识深化后,创作思想也有变化。

他在和女儿交流时,曾吐露《创业史》的最后一部内容方向:

“批判合作化运动怎样走上了错误的路。”

可惜,这个计划未能完成。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12)

△ 《柳青》电影剧照

他也未能预料到中国的农村很快会发生一场剧变。

在他去世半年后,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决定偷偷分产到户,打破大锅饭体系。

这是冒险的做法,又是顺历史潮流而行。第二年的大丰收,证明了此事的正确性。

1982年,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提出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此时,在西安郊区文化馆工作的陈忠实,被安排下乡去组织农民分田到户。

走在柳青曾走过的土地上,他发现自己正做的事,和偶像做的事,恰好掉了个头。

禁不住感叹造化弄人。

1973年时,导演水华曾想把《创业史》改编成电影,柳青没同意。

后来,柳青同意了改编。但是当水华拿出初稿剧本时,农村的面貌变了。

再去拍合作社已经没有意义,项目只好下马。

那么,《创业史》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1980年代,柳青的这部作品遭遇了不少争议,被认为是图解政治,主题先行。

但抛开这些,书中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依然有着很高的文学性。

路遥评价说: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还没有一部书能像《创业史》那样提供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真实的、不和历史上和现实中已有的艺术典型相雷同的典型。

他自己也正是在柳青精神的影响下,耕作文学这片土地。

写《平凡的世界》时,他多次去为柳青扫墓。

第二部完成后,他的肝病已经加重,害怕重演柳青的悲剧,只给世上留下半部杰作,所以选择了坚持写作。

最后,作品是完成了,但他的生命很快陨落了。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要拍一个新闻片供《新闻联播》用,路遥建议把拍摄地点放在了皇甫村。

现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张路遥抽烟沉思的照片,就是在柳青墓前拍的。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13)

△ 路遥在柳青墓前

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柳青所处的那个计划经济时代,越来越远。

他的名字,也渐渐沉默于历史深处。

柳青墓常年遭风吹雨打,没有得到特别保护,已一片荒芜。

1996年,陈忠实上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多方奔走,筹集到两万元,建了柳青墓园。

这是伟大作家应有的待遇。

成泰燊动作片替身(让成泰燊得影帝的这部电影)(14)

△ 柳青墓园

沧海桑田,今日的乡村已经不是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农民也不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了。

柳青生活过的长安县,已成为西安市长安区,原来的田地里,起了很多高楼。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不再执着于那方水土,伺候那些庄稼,有了更广的就业机会。

但不变的是:我们依旧处在创业阶段,还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历史与未来,都指向了当下。

那就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或许可以向柳青学习,选择一件事,扎进去,不辜负光阴,不辜负生命。

晚年柳青反思生命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来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一回,而且时间只有几十年。我不能与世沉浮,只能以十分稳健的步伐,足踏实地地走这只有一回的路程。”

脚踏实地,不随波逐流。

这,就是生命最纯粹的答案。

—END—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求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头条号@夹馍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