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写了厌学的锅不能让“学习”背,有父母朋友问我该怎么办,这一篇文章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怎么办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怎么了?别着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慢下来。焦虑、急迫正是问题的一部分。

厌学很可怕

小A厌学了,看见书本就无精打采,好好学习的道理都懂,可就是不自主地走神、咬手,听见妈妈的一句“干嘛呢?”总会浑身一激灵,手足无措。成绩下降、上学迟到,甚至开始出现不去上学的念头。

有那么几天,真的死活不能走进学校,掉头回家度过压抑、孤独、彷徨、恐惧的一天。谈起这些事,小A紧缩着身子,把头埋在自己的怀里,时而落寞无神,时而痛哭流涕,坐在对面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巨大的自责,难捱的苦痛。

父母因为孩子没去上学,生气、愤怒,甚至无法上班,在家里苦口婆心的规劝、强制送去上学。原本看似平静的家,变成气氛压抑,充满火药味的战场。学习、生活、工作都被打乱,一家人都在痛苦之中。

这样的情景,正在很多的家庭中上演着。

学习障碍伴随偏差行为:厌学,看似孩子的学习障碍,往往伴随严重的偏差行为。所以,不完全数据统计约有1/3的厌学儿童存在问题行为,甚至有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可能。甚至,在青少年案例中,厌学的背后与反社会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幼小衔接,很重要

继续听听小A的故事。

在妈妈的眼中,小A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有些内向、腼腆,心思细腻、敏感,学习新事情比较快。3岁多家里就注重孩子的学前培养,教认字、练数学,为的是给孩子打好升小学的基础,担心上一年级老师讲的快,如果孩子跟不上会打击学习兴趣。

妈妈回忆那段时光,如同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原本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开始变化,认字还好,学数学的过程是痛苦的经历,简单的加减法在孩子那里特别难以掌握。情绪对抗慢慢增多,亲子关系也开始没有原来那么融洽。

再后来,从幼儿园转去幼小衔接班,提前开始小学内容的学习。从那时候开始,孩子对去学校有了强烈的抵触。

小A的幼小衔接,就是将小学的内容提前开始“教学”,这是很多父母采用的方式。其实,衔接是为了迎接改变,孩子们需要的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的提前储备。

幼小衔接家长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父母应该关心的)(1)

如果把衔接看做不同人生阶段的转段,人生其实有很多的衔接,小学升初中需要衔接,初中升高中需要衔接,高中升大学需要衔接,大学、硕士、博士、工作、升职……这么多的衔接,我们单单将幼小衔接沉淀成一个专有名词,说明这个阶段的变化够剧烈,需要足够的重视。

幼小衔接很重要,与我们人生中的其他衔接不同,最关键的一个区别在于6岁之前,孩子的自我指导能力基本为零,需要外部环境和成人的重要干预去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

如若不然,孩子没有做好准备,就会在小学生活中开始遇到无法面对的困难,经过焦虑、怀疑、恐惧、自卑的心理发展过程,最终引发严重的学习障碍、行为偏差、情绪困扰和社交问题。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引导孩子自我发展的一个趋势,建立孩子与学习的一个良性互动的反馈过程,这个趋势向好则越来越好,这个趋势向坏厌学便是早晚和程度深浅的事情。

如果把小学的内容,提前让孩子去面对,这是衔接?还是拔苗助长?这个趋势将会如何发展?

我想,不用多说了吧。

幼小衔接家长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父母应该关心的)(2)

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升小学孩子将面对很多变化的挑战,这些变化的背后便是孩子能力培养的需求。与轻松快乐的幼儿园生活相比,小学在五个方面存在差异:

1、老师身份的变化

幼儿园的老师如同妈妈,照顾生活起居,与孩子单独的沟通和互动多,针对每个孩子有着独立的链接;

小学的老师不照顾生活起居问题,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无法保障与每个孩子都有单独的连接关系。

2、纪律规范约束的变化

幼儿园根据个体情况往往存在迟到早退的随意性,活动过程中约束性低,孩子自主选择的灵活性高。

小学是是以抽象知识学习为主的体系学习阶段,要求更严格的课堂纪律,行为规范。需要很强的自我约束,克服疲惫感,甚至抵触情绪。

3、学习环境和方式的变化

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体,以实体体验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学习环境以实物为主,教室布置富于变化,有趣、活泼、自由。

小学是以抽象知识为主体,以客观规律的思维练习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学习环境以书本、多媒体等内容为主,相对刻板、教条、抽象。并以考试、测试为学习内容评价反馈。

4、人际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往往有长期熟悉的伙伴关系,学习生活体验会与伙伴息息相关。

升入小学往往面临伙伴关系的分离,学习生活更加独立,出现以团体身份认同为表现的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5、父母老师期望的变化

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对幼儿都是以维护快乐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而对小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由玩耍的时间少了,孩子会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会感到约束增多、自由减少,甚至学习负担重,面对学习挫折。

这些变化,如果没有做好衔接准备,孩子的身体、心理产生严重无法克服的不适应,父母老师再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便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冲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厌学行为。

幼小衔接家长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父母应该关心的)(3)

所以,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帮助孩子完成这种转变的准备工作,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理体验过程与特点,培养和提高他们入学前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从而帮助儿童在幼小衔接中平稳过渡。衔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自理的能力

幼儿园培养的重点问题之一便是生活自理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了自理的技能方法,同时也包括自理的意愿,不依赖成人。往往很多孩子具备了自理的身体基础,可是在心理上养成了依赖的模式。这包括了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合理照顾他人需要三个部分。

2、自我指导能力的初步养成

自我指导能力包括了对目标的感知、承担目标的责任感、完成目标的决心以及寻找方法。具体表现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在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接受和掌握老师布置的任务,理解任务的内容,能集中注意力,克服一定的干扰,完成任务。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对探索过程的困难有挑战的毅力,掌握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懂得在人群中寻找帮助自己的方法等。

3、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

能够在团体中认真的了解规则,具备遵守规则的能力和习惯。具体表现为,体会并懂得团体活动是有规则的,有了规则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便利,在规则和自己的个人需求面前,有一定的自律能力。

4、人际交往的能力

小学如同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孩子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与同学、老师甚至陌生人打交道。基本的人际交往模式,如何与伙伴一起游戏,如何寻求老师帮助,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处理人际纠纷,如何融入团体都将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5、多元智能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基石,例如对数量的感知,对文字的敏感性,对艺术的体验……过于专业,不展开了。

幼小衔接是个专业问题,不能简单地拔苗助长去应对。这也是为什么几年了教育部屡次发文整改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

不知,这篇文章说清楚了没?如果有问题,可以留言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