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1)

鬼子来了的剧情简介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河北挂甲台村的农民马大三(姜文饰)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过着平静的生活。一个晚上,游击队绑架了日军陆军士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饰)和翻译董汉臣,把他们捆绑塞入麻袋放在马大三家里,并吩咐马好好看管,几天后的大年三十来带人。马大三和村民战战兢兢地看守两人,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数次发出求救信号,皆被村民化解。半年过去了,村民们担心事情暴露,却又不敢把花屋等放了。   马大三最终被董汉臣说动,把花屋和董送到了日军宪兵队驻地,以换取粮食。日军宪兵军官酒冢猪吉是花屋的同乡。他表面上对马等人客气,但背后指责花屋让皇军蒙耻并殴打了他。宪兵队整队去马的村子里和村民联欢送粮,酒到酣时却乍露杀机。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2)

我不信姜文接受访谈时的那段鬼话,就像我不信有关部门封杀该片时说的那堆屁话一样。该怎么看这部电影?姜文不会在接受访谈的时候告诉你,说完场面话,他一边躲着偷笑去了。反正这片足够大家在里头各取所需。——你说这是南郭先生的现实主义寓言,那不错;你说这是国民劣根性的荒诞派呐喊,那也成;甚者你可以去追究那个“我”究竟是谁,随你便。反正看完该片都觉着被扇了嘴巴子,最多奇怪左脸挨了这么一下,为啥右脸跟着疼呢?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3)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4)

为啥?因为谁也不愿意去正视自己人性中最深不可测,却又最脆弱最卑微的东西——那就是兽性。不去正视,那么,或不承认,或退而求其次,或左脸换右脸——管他哪儿疼。片子里头的街头艺人有一句唱得好,说日本皇军和咱中国人六百年前是一家,献媚献得着实明修栈道。为啥有有这一出?为了和结尾对国军的歌功颂德作对比?那只是一小部分。而恰恰要真正理解这片子,首先得好好理解这句话。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5)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6)

翻译说,日本人生气客气一个样——中国人何尝不然?又说中国人杀不杀人一个样——日本人何尝不然?换言之,姜文在片里几次三番在暗示,这不是说中国人,也不是说日本人,俺说的就是人,人性,奴性与兽性的粘连。中国驴上了日本马——就是对此的一种隐喻,大家都一样,岂止六百年前是一家?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7)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8)

生存,是人性与兽性既对立又统一的一面。为了生存,两个民族各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中国人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日本人用“武士道精神”掩盖死亡的恐惧,无所谓对错是非,不过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两者人性的一面被掩盖,奴性兽性的一面得以强化了。看看挂甲屯人的贪婪,愚昧——这个作为主线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必细表。那日本人呢?真就只是简单的恩将仇报吗?为什么野野树能下手杀死他每天经过都不忘给糖的孩子?为什么花屋从最初的视死如归变成了后来的求生若渴再到最后的举刀剖腹?为什么酒冢队长一开始觉得花屋没死是一种耻辱死最后却制止了他武士道精神的自戕?为什么花屋是挂甲屯屠杀中下第一刀的人?——那个喝醉酒在酒冢肩上乱拍的村人道出了真相:恐惧——你要不怕,你开什么枪?——被说中了?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是中国式的奴性,还是日本式的兽性,不过是在战争之下对于恐惧的一种反应和碰撞。而这背后的文化调教出来的行为模式大大超出了人性本身的思考。当然,这些文化根深蒂固,却又脆弱不堪。被逼到极致的姜文照样会拿起斧头去砍鬼子,而猝不及防的鬼子也将武士道精神放到了九霄云外,按照人类的本能四处逃窜。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9)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10)

最终,大家不过是战争的卒子,酒冢取下花屋的刀,武士道精神也可以因为战争的失败而歇一歇。而国家的战争结束了,一个人的战争才刚开始,姜文最后死的时候在笑,也许是因为他发现只有自己真正脱离了这个棋盘。姜文对于人性的观察和刻画实在是到了一丝不挂的境地了。所以这片除了反战之外,也是“反文化”的,或者说,它用一种割肉互啖的方式揭示,反思文化与人性的内质。先且说这么些。对于人性表象的深入挖掘,也使得这部片子获得了值得挖掘的生命力,也许每看一遍都会看出些新的东西出来。改天想从其他角度再道一道这部让我爱不释手的片子。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姜文导演封神之作)(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