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圆明园四十景欣赏:一处建筑遗址承载的圆明园兴衰(1)

在中国古代,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粮食问题。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会通过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清代为例,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西侧修建了社稷坛,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社”是土地,“稷”是五谷,社稷代表国家,也代表农业生产,每到农历二月和八月,皇帝都会来此祭祀;除此之外,还在北京南城修建了先农坛,每年开春,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在此行籍田礼,亲自象征性地耕作一小块田地,表示皇帝贵为天子也不脱离群众,作出表率来激励农业生产,并祈求农神降福。

高清圆明园四十景欣赏:一处建筑遗址承载的圆明园兴衰(2)

先农坛里的观耕台

清代,皇帝除了在紫禁城办公之外,还时常到圆明园居住、办公。既然农业如此重要,在圆明园中也要表示皇帝对农业的尊崇,这个地方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澹泊宁静。这个地方不但开辟有稻田,甚至房屋都修成了“田”字形,把“田”字的笔画修成了房屋,中间的留空就成了四个天井,直接用象形的方式,彰显皇家对农事的关心。所以也俗称“田字房”。

高清圆明园四十景欣赏:一处建筑遗址承载的圆明园兴衰(3)

“田字房”平面复原图

根据文献记载,澹泊宁静雍正年间就已经竣工,通共有房33间,每间都是正方形,前后都临水,周边人工建筑不多,北方还有稻田数亩,环境十分幽静。根据乾隆皇帝留下的记载,他曾夏天来此休憩,把房间四周的窗户全都打开,风可以进入室内带走暑热,还能闻到稻花的香气,典型的中华田园风情,足以让从繁忙公务中解脱出来的乾隆皇帝感到身心的放松。

高清圆明园四十景欣赏:一处建筑遗址承载的圆明园兴衰(4)

复原鸟瞰图

圆明园不单是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澹泊宁静也被焚毁,通过对圆明园的考古发掘,专家为我们推测复原了“田字房”的兴衰:

在水边盖房子,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地基沉降,所以“田字房”在兴建之前,先向地面中密密麻麻地楔入柏木地钉,防止沉降。然后在地钉上铺上一层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块上夯筑九层夯土作为地基,在夯土地基上再搭梁立柱建设房屋。由于天井的存在,为了排水方便,建筑之时每个天井都在向外的朝向开辟了排水通道,排水通道要在夯土已经完成、还没开始建设房屋的时候修建,首先在夯好的夯土中扒出排水空间,在用三合土夯实排水空间的底部,最后用砖块把排水空间的底部、顶部和两边搭砌好,这样既能保证排水通道的巩固不至于塌陷,还实现排水的通畅。

高清圆明园四十景欣赏:一处建筑遗址承载的圆明园兴衰(5)

箭头位置为排水通道

圆明园被英法侵略军焚烧的时候,“田字房”也未能幸免,首先是柱子起火坍塌,房顶失去支撑就直接整体砸在了地面上,但是内部的火焰并没有停止燃烧,于是房顶和地面就形成了“闷烧”,持续了很长时间,所谓“大火三月不绝”。从考古的成果看,“田字房”内铺设的地砖被烧酥起泡,有些竟从土质烧成了陶制,左近的夯土和道路路面都被烧红,形成了“火烧土”,也可以佐证燃烧时间之长。在“田字房”彻底倒塌烧毁之后,还有人扒开夯土和基础铺石,把埋在地下的柏木地钉全部起出运走,所以我们目前考古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地钉留下的洞痕,原来的柏木地钉已经毫无踪影。

高清圆明园四十景欣赏:一处建筑遗址承载的圆明园兴衰(6)

圆孔位置为地钉

一处看似杂乱的遗址,在考古学家的梳理之下,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故事,演出了中国百年劫难的悲歌。在考古学家眼中,揭露遗址背后的故事是他们的职责,普通人眼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可能是历史的见证者、故事的讲述人,还有更多的信息,隐藏在圆明园、隐藏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等着考古学家一一破解和探寻明晰。

高清圆明园四十景欣赏:一处建筑遗址承载的圆明园兴衰(7)

作者 | 螺旋真理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