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不论网络自媒体还是电影电视剧,表现旧中国女匪、女侠、女英雄,要是不给她们配上两把盒子枪,就跟这作者和导演出门会有危险似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抗日时期的双枪老太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抗日时期的双枪老太婆(双枪女侠双枪女匪)

抗日时期的双枪老太婆

现如今,不论网络自媒体还是电影电视剧,表现旧中国女匪、女侠、女英雄,要是不给她们配上两把盒子枪,就跟这作者和导演出门会有危险似的。

就说这双枪老太婆吧,几十年来炒作得那叫一个如火如荼,不仅有影有视有声有色,那些喜欢选择站队的网民,还对两个老太婆展开PK,有说共方的双枪老太婆厉害,有说国方的双枪老太婆更厉害,有说华蓥山游击队的双枪老太婆有高高矗立的雕像可证明其不假,有说敌后抗日军的双枪老太婆有与国府名人的合影比雕像更真实,等等等等。光有网民的热炒还不算,又有各地政府凑进来,又是树碑,又是立传,又是开设网站纪念,呵!真是好不热闹。

不知是不是受了双枪老太婆的示范和影响,在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把貌美如花的女人塑造成手使双枪百步穿杨的女将,似乎已经成为一帮子蹩脚文人永久不变的抄袭模板,不信你看吧,只要是涉及有关民国时期绿林女侠或女游击领袖的文艺作品、“纪实”作品,都是千篇一律如此这般,像什么双枪贺子珍呀、双枪黄八妹呀、双枪黄英姑呀、双枪白莲花呀、双枪陈大嫂呀、双枪吕凤斯呀、双枪何姑娘呀等等。这类的电影电视剧一部又一部,这类的“纪实”文章一篇又一篇。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女人一旦落了草,除了双枪就不能有点别的什么了,就像不明白只要是电视剧中反映某个女人会唱京剧,就永远是那句“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样。

说到这就有必要说一说“双枪将”的定义了。民国时期所称的双枪将,是不是只要随身带了两支枪又能够把枪抠响就行呢?不行。那得能够在有效的射击距离内双手执枪准确地射杀目标才算。那是不是无论什么枪都行呢?不行。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在民国时期所称的双枪,约定俗成地全部特指盒子炮。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限制,那岂不是只要长了两只手的,都可以称作双枪将了。

说到国人玩盒子炮,那还真不是吹的。由于常年玩枪,许多枪手根本不用缺口、准星,只是根据无量的子弹喂出来的手感概略瞄准,便能打落空中的飞鸟、抛掷的铜钱。清末,豫西绿林大侠王天纵在一次与追剿的官军谢宝胜部隔一条深沟对阵时,王为警告谢,先是用驳壳枪一枪打穿了谢的帽子,然后对谢喊话说我不是打不着你,是不想打你,如果不服就举起你的马鞭。谢隐身举起马鞭,王又一枪打断了谢的鞭杆,吓得谢不得不带兵退去。中原大战中反蒋军失败,其中的一个营在营长刘树森的带领下向黄河北撤退,因兵单势薄,两次遇到叛军拦路,意图缴刘营的械,刘一边与之周旋,一边用盒子枪甩手打下空中飞鸟,两枪两中,吓退两股叛军。1928年,中日双方曾在集安有过一场局部武装冲突,后以谈判告终。谈判中,日方代表高桥彥夫命日兵射击麻雀向中方代表示威,集安县警甲所长高德隆的两名警卫王殿阳和李洪胜用匣子枪射击电线回应日军的挑衅,枪枪命中,使日敌大为惊叹。

那年头能够手使双枪的,其功夫还不仅仅体现在打的准打不准上,更要命的还体现在能不能在战斗中单手快速装弹上。毛瑟手枪的单手装弹,也是中国长期内战中的独创。其要领,是一支手持枪战斗或戒备,另一支手将枪身夹在两膝中间,就像打字时的盲打一样,在双眼紧紧盯住目标的同时,全凭对枪的熟练感觉将子弹压入弹膛,解除空仓挂机,推弹上膛,完成射击准备。而这一切,都得在几秒钟内完成才行。驳壳枪射击距离内的战斗,是不允许你蹲在一个地方鼓捣几分钟时间的。

毛瑟手枪有一个特点,即不管是固定弹仓的,还是下插梭的,都可以用桥夹从枪的上方压弹。很多双枪手用两支二十响,借助双膝压弹,在近距离战斗中,能达成不间断的火力压制。

但是,所有这些双枪将,有据可考的却全是男的。旧中国不乏游击女英雄,也不乏女土匪,但能手使双枪的,则除了见于文学艺术作品和跟神剧差不多神的“纪实”作品,尚无一人经得起考证,包括炒作了几十年又是树碑又是立传的赵洪文国和华蓥山诸多女杰的双枪传奇在内,无一不是后人的艺术创作(关于赵洪文国和华蓥山两个版本的双枪老太婆,笔者曾分别于7月11日和10月5日撰文,有愿讨论的请到那里)。

女人能够手使两把盒子炮,还能够打得准,还能够单手装弹,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了。盒子炮可不比袖珍的勃朗宁或小型的左轮那般轻巧,那玩艺又长又笨又重。而且它还不像鲁格手枪或南部手枪那样重心接近握把,它的重心远远地偏前。没有相当的腕力,要想打好它,谈何容易,何况女人的手小力小,右手兴许还凑合,左手吗,呵呵!

当然,就像今天有女子摔跤手远比一般的男人手大力大一样,那时的女人,保不齐也有像女子摔跤运动员或相扑运动员一样的,所以女子用双枪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不敢说绝对没有。不过从影视和自媒体对那些双枪女神的塑造来看,却又个个长得如林黛玉一般,说她们双手各持一把盒子炮还能够熟练地操作又能够指哪打哪,用我这等凡夫俗子的想象力,想象起来还真的挺困难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作为文艺作品,尽管是虚构,甭管符不符常态,在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男人霸屏的武戏中,点缀这样一个女中豪杰,不仅允许,也别开声面,颇显立意,因而作为艺术形象,对于六十年代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女游击队长,我是十分欣赏的,对于九十年代电影《拂晓枪声》中的双枪女匪,也有不错的观感。但凡事物极必反,对于如今荧屏上自媒体上的双枪女匪、双枪女英雄等,我就无论如何喜欢不起来,不仅不待见,每每看到都如同吃饭吃到苍蝇一般,厌恶至极。为什么?太雷同,太假,泛滥成灾,泛滥到成为恶俗,俗不可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