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有三大部落,一个是神农氏炎帝领导的农耕部落,一是以轩辕黄帝为首的游牧部落,还有一个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三个部落,都要想吞并另外两个部落。蚩尤部落本是炎帝世家,他们与炎祖闹了矛盾,自立门户。蚩尤精于冶铜炼铁,使五兵。仗着兵强马壮挑起战争,多次将神农部落打败击退。后来,形成的态势是,黄帝部落在中间,炎帝在西边,蚩尤在东边,为了避免被两面攻击,黄帝选择先下手为强。他在半泉打败炎帝,实现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随后,他又在涿鹿与蚩尤决战,降服了九黎民族。

为了纪念炎黄二帝,人们尊称他们为“人文始祖”,由此,我们开始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娶了十四个妻子,还有很多妃子,共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因战功获得封姓,分别是姬、有、戚、姬、滕、傅、任、荀、傅、于、夫、伊。后来,各个部落不断发展,逐渐脱离母族,在外建立起自己的部落和国家,不断地演变出新的姓氏。后世百家姓,大部分都是由这十二姓演变而来。如姬姓衍生出周、吕、郑、毕、杨、姜、柯、毛、关、蔡、吴、孙、白、万、颜、沈、魏、方、刘、何、孟、董、文、毛等,齐姓演化出易、吴、李、杜、方、唐、陶、刘、范、先、施等;妫姓中衍生出陈、胡、袁、田、孙、陆、王、车、薛 等。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有人画了一棵大树,命名为《中华姓氏源流树状示意图》。这棵大树,枝枝叶叶,分叉极多,很形象地标注出中国百家姓的衍生详情。可经细心观看,我发现百家姓大树存在谬误,不准确。例如,按照大树的描绘以及一些文字的表述,沈家是从芈姓派生出来,叶家是从沈家派生出来,这就很不准确,至少可以说是简单化了笼统了,忽略了很多历史事实。

百家姓的问题及答案(的描述存在谬误)(1)

(某某勾画的百家姓数)

关于“沈叶一家”的说法,我很早前就曾听说过。记得1985年春节时,我去拜访一个本家老人。那时,我刚考上大学,算是家族里的一个小秀才,因而老人希望我能记住一些家族事情。老人说了很多,如沈家人祭祀三界公,总要在房屋的厅堂上挂上一个小竹箩筐,箩筐里有香炉碗筷之类。每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都要将小竹箩筐放下来,然后祭拜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就是道教中掌管天界、地界、水界的三界之神,闽南语俗称“三界公”,客家话称为“三界爷”,又称“三元大帝”。三位神明掌握三界间的一切行政事项,权能仅次于玉皇大帝。三元节就是“三元大帝”的诞辰,中国上古时期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和法事。东汉时,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教徒请祷治疾疗病的方法。

漳州人认为,古时只有王公、贵族、或者获得敕额的寺庙才有资格祭天,一般平民百姓不能祭天,哪怕是冬至、新正、玉皇诞、谢平安等祭祀玉帝,也要呼请三界公作为代表,请三界公来为他们举行祭祀。由此看出,闽南人敬天敬地,很有些循规蹈矩,不敢僭越。

这一做法,据说来源于夏商时期。沈家,是黄帝的后代,早期主要活动在安徽、河南交界,后来进入浙江,逐渐发展。我们这一支,在唐朝唐高宗时(公元669年)进入福建。清朝中期的道光年间迁入广西荔浦。尽管辗转万里历经千年,但一些风俗习惯依然保留。

说完了三界公,老人接着就跟我讲“沈叶一家”的事情。

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夏启杀夏益夺得王权,废除禅让制,并发动战争吞四周部落,包括吞并了在山西临猗县西的嬴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后来,商朝灭夏,亲商的嬴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新城县北的邥垂,后继续南迁至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继续南逃,到达楚地的沈鹿,也就是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成为楚国一邑。周初,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王叔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平叛有功,被周公旦举荐为司空,后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

根据西周的世系我们可以查证,姬姓的始祖是后稷: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后稷(读hòu jì),本名姬弃,帝喾的长子、周文王姬昌的先祖,是华夏农耕业的始祖。

周初,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王叔周公旦(文王第四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旦举荐为司空,后封于沈国,又名聃国(今河南平舆北)。古时,冉、沈读音相同,通假。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的后人子逞率领族人逃奔楚国,其后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这是一个沈氏的一个主要来源。这一支,人口较多。

先秦时,沈姓族人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隋朝,浙江武康的沈氏发展成望族,也就是“吴兴堂”。唐朝时,由于战乱,朝廷两次移民福建,沈氏为其中一姓,随后移民广东,明末始入台湾。

首先进入福建的是沈世纪。据福建漳州《沈氏宗谱》记载,沈世纪是周文王之第十子聃季公的四十八代孙,有的说已有五十多代,说法虽有些出入,但他的高祖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古四声(平上去入)的发现者沈约,这一点是有族谱记录清楚的。他是江南吴兴地区沈成龙的第三子,他自幼聪明好学,长大书剑天涯。他相貌英伟,喜骑高头大马,惯用开山铁斧,与河南光州固始之陈政、李伯瑶、欧哲等人情如兄弟,故入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因有战功,他被唐高宗赐名勇,并封为“护国右将军”。从此,沈氏族人在福建落脚并逐渐发展。

这一支“沈”, 读“shěn(ㄕㄣˇ)”,也就是“审”音,他们是帝喾的后代。《姓纂》的记载,“审”音沈姓的人,得姓于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晡季,也跟许多其他古老的姓氏一样,是因地得姓。当时的沈国,大致在现在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以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地方。据《左传》的记载:“汝南平舆县北有沈亭。”据近世考据,沈亭的遗址,就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有根有据。

另外一支, 是读“xǐng(ㄒㄧㄥˇ)”的沈,他们是颛顼帝的后代。这一支,直接来源于芈姓。芈桱,曾为楚国(沈尹是官名)。公元前年597年,晋、楚战于邲,桱(《吕氏春秋》写作茎)为中军将,大败晋军,楚终成霸业。后来,芈桱退隐虞丘,人称虞丘子,他的子孙以“沈尹”为氏。芈桱的孙子沈尹戌公元前528~前516年也就是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出任沈县(今安徽临泉)令尹,后来又升任楚国左司马。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楚师败绩,沈尹戌死于雍澨,也就是如今湖北京山、天门西,汉水东一带,其后人改姓沈。芈戌,尊称沈尹戌,是楚庄王芈旅(熊侣)曾孙楚穆王的庶子。孙叔敖曾封于沈,公子贞(芈姓,字子囊,楚庄王的儿子)封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后来,他们的后人也有一部分改姓沈。

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带领下,攻占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楚国请秦国出兵击退吴军,收复失地。楚昭王把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今河南叶县)为尹,被称为叶公,时年24岁。

沈诸梁到叶邑后,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发动叶邑百姓开工兴建。可以说,是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白公胜叛乱,沈诸梁起兵平叛,救出楚惠王,重整朝纲,因而他被楚惠王封为令尹和司马。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沈诸梁,主动让贤,将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将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然后回到叶地,安度晚年。

叶公终老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他的功德与祖居之地,一部分人改沈为叶,一部分人依然姓沈。这就是叶姓的来源,也是沈叶一家说法的肇事。

这里说的叶公,就是汉语成语“叶公好龙”的叶公。

《姓氏考略》上说:“《左传》沈姒蓐黄注,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又,楚有沈尹氏,沈诸梁,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直深切者,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 由此可见,天下姓沈的人,有的是帝喾的后代,有的则是颛顼帝的后代。帝喾是颛顼的堂侄子,姬姓,名俊,号高辛氏。不过几千年繁衍下来,出自黄帝的那一支日渐人多势大,其他沈氏渐渐地就靠拢过来,对自己的姓氏,也渐渐地“不求甚解”,一概的统姓“审”了。

沈,是一个典型的多来源的南方姓氏。沈姓源出有四:第一支出自姬姓,是帝喾的一支,由冉季载得姓;第二支源出姒姓,是是颛顼的一支,舜帝后裔;第三支源出嬴姓,第四支源出芈姓。

我们都知道,黄帝、颛顼、喾、尧、舜就是上古时期的五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姬姓列第一。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当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当王,也就是帝喾。喾死后,他的儿子放勋当王,这就是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妫”读guī,由大舜帝而得姓。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上古高阳氏后裔。他有德行有声望,尧十分欣赏,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今山西永济),由此,舜的后人就以妫为姓。夏朝时,夏人建立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国姒姓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为了纪念故国,其子孙改姓沈。这就是来源于妫氏的沈氏。

后来,周朝重建沈国,第一代君主就是周公旦之曾孙、鲁炀公之子。这个沈国与聃季载所封之“聃”国不是同一个诸侯国。这个沈国只是一个子爵小诸侯国,经西周时期的经营而逐渐强大,其地域远远超过周王室规定的子爵疆域。春秋时期,沈国地域跨安徽临泉与河南平舆、项城等县市,而临泉与平舆交界处属于沈国的中心疆域。这个沈国的都城在今天河南平舆县北的射桥一带。春秋中后期,沈国依附于楚国,成为楚国重要的盟国和在淮河北岸向中原与淮河中游经略的重要基地。公元前506年,在晋国的指使下,蔡国灭沈而杀其君沈子嘉。

还有一支沈姓来源于嬴姓,其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的后人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逐渐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也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为了纪念,其子孙也以国为姓。

根据上述,我们知道,叶姓最初来源于芈姓,后改为沈姓。

古汉语中,很多通假字,我们的汉字,也有多音多义的特点。沈,字形上是一个字,刚开始虽然读音不同,但一笔也写不出两个沈字,久而久之,两个读音,慢慢就没有人去认真了,在民间,慢慢地也就合二为一了。

百家姓的问题及答案(的描述存在谬误)(2)

(沈姓不单来源芈姓。该图简单化了,忽略了沈姓的其他来源,特别是忽略了如今人快最多的一支的来源。)

上图中,笼统地把沈说成是芈姓的分支,首先就不对了,忽略了其他沈氏的来源。民间说的沈叶一家,严格地说来也是不对的,至少可以说是简单化了,忽略了其中细节。当然,也不能说沈叶一家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其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一家人。再一个,毕竟沈诸梁的后人,也只是一部分人改姓叶,而不是所有。沈诸梁的后人,姓沈的与姓叶的都有,理所当然是一家。参加工作后,曾多次遇见姓叶的人,互相通报姓名之后,我们都会紧握双手称兄道弟。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南方的很多地方,大凡沈家人聚居住的地方,不远处总会有叶家。在桂北的昭平县,沈家叶家总是互相通好。但凡有红白喜事,总是你来我往。我想,这也许是在南迁过程中,两家人互相抱团取暖的原因吧。

这里所说的叶姓,主要是指汉族的叶姓。其实,叶姓也是多来源的姓氏,其中就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如叶赫那拉氏的后人,在清朝灭亡之后,就改姓叶了。另外,姓沈的,也有一部分是别的姓改为沈姓的,如五代时闽国灭亡,闽王王审知(公元862-925)的子孙一支为了避祸而改沈姓。四川金堂一支沈氏,也是明朝时期湖广零陵人李洪的后代。另外,还有少数民族改姓沈的。如蒙古族沈姓,本姓森吉德氏。朝鲜族沈姓,是近代从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青松沈氏、丰山沈氏、三陟沈氏、富有沈氏、宜宁沈氏、全州沈氏六支,他们都是高丽卫尉寺丞沈洪孚之后。

汉族沈姓主要有四个来源。怎样区分?早些时候,我曾听老人说过,客家人中的沈氏,多为姬姓后人;再一个,敬奉“三界公”的多为姬姓后人,因为姬昌推演八卦,写《周易》,比李耳还早几百年。其实,李耳也是受周文王的启发才写出《道德经》来的。可以说,周文王是道家的远祖。如今,福建的庙宇很多,应该是跟这个有关系。

百家姓的问题及答案(的描述存在谬误)(3)

(沈氏祠堂和三公庙)

其实,真正从沈家分离出来的,是洗姓和尤姓。

珠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谱多说冼姓出自沈姓。据说,有一个叫沈汭的人,在秦末时候随赵佗来到岭南,定居南雄珠玑巷,然后在宋代由珠玑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体过程如《岭南冼氏宗谱》所说:“冼氏之先,盖出沈子国,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隶正定府)。有名汭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入粤之始。 …… 自此子孙蕃衍于岭南。有居广西者,不甚显著,今镇南关内有冼村,亦俨然一都会也。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后。”

据史料,尤姓始祖是沈诚,号思礼。沈诚娶王姓郡主,宾作王家。公元924年,沈诚护送王审知进京,唐皇赐名尤宗并封他为驸马都尉,由此便有了尤姓。《梁溪漫录》也有记载:尤姓出自福建沈家。五代时,为了避讳当时僭立为闽王的王审知的“审”字,于是沈姓人去掉沈字的水旁,改姓尤。如今,在闽南,特别是在海外,还有沈尤宗亲会。

(姓氏来源历史久远,情况很是复杂,各种版本很多。本文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