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包拯,包黑脸,包青天,头顶是青天,额上有明月。包拯的名气,可是传遍了五洲四海,传唱了往后千百年。包公断牛舌被割案,包公与狸猫换太子,包公不畏皇权铡驸马陈世美,包公大义灭亲杀侄儿包勉…….虽然说其中有不少故事含有民间传说成分,不能尽然相信,比如大义灭亲,还有狸猫换太子,就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美化包拯的。尽然,包拯这个人物,很大程度上已经戏剧化,艺术化,精神化,但是,想要让全民去艺术化一个人,捧一个人为正义的化身,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做过不少不畏王权的公道事的。所以说,包拯的名气,绝不是空穴来风,包拯确实是一个造福四方百姓的父母官,一把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铁秤砣。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

人人皆知包拯,包黑脸,包青天,头顶是青天,额上有明月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关于包青天的资料。包拯,进士出身,早年拜官后因父母不舍,辞官回乡赡养父母,以孝闻名。父母亡故服除后,重新出任,因清廉正直,被御史中丞举荐入朝为官,一生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两袖清风,敢于直谏,多次上书斥责权贵。包拯曾经因为常弹劾权贵,而获名“包弹”。据说,包拯死后,“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就连包拯碑帖上的名字,也因吊唁之人太多,常常抚摸而抚平。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

魏征敢于直谏,并且还能生龙活虎的直谏那么多年,因为有一个欣赏自己的主子——唐太宗


这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关于包拯的评价中,不乏有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这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起一个人,他就是以直谏出名的魏征。魏征敢于直谏,并且还能生龙活虎的直谏那么多年,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有一个欣赏自己的主子——唐太宗。要知道唐太宗几次边抹去脸上被魏征喷的唾沫后,还能一边恨的牙痒痒一边仔细聆听他的意见,这样的君主之下,才能出这样的名臣良臣。这样说来,包青天身后的皇帝,也一定是位相当不错的皇帝,那么,他是谁呢?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3)

包青天身后的皇帝,是宋朝开国第四个皇帝,传说中被狸猫换掉的那位太子,宋仁宗


他是宋朝开国第四个皇帝,传说中被狸猫换掉的那位太子,宋仁宗。听这谥号就知道,这个皇帝有多仁和。历史上将他亲政后在位的这段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宋史》称其曰:“为人帝,止于仁,帝诚无愧也”

宋仁宗在位54年在位期间,重视人才,重视改革,虽说几次改革都因反对势力过大而失败,但却为后面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导路作用。宋仁宗在纳谏,善用良臣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唐太宗。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好皇帝站在包拯站身后,支持他去做正义之事,公道之事,才会成全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传颂千年的传奇人物。

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就不说了,在此只想略为言说一下人们似较少注重的宋仁宗。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4)

宋仁宗与包拯


他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

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5)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宰相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6)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据说,诗人柳永因词作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赵祯,在科举中被划掉,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赵祯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赵祯亲政,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赵祯,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他。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7)

宋仁宗赵祯的父亲宋真宗赵恒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8)

宋仁宗的母亲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9)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 。《全宋诗》录有其诗。

赵祯生平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0)

为了争当正宫,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


关于赵祯的身世,清代小说《三侠五义》里有一种“狸猫换太子”的说法,认为刘氏、李氏在宋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氏打入冷宫,而将刘氏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宋仁宗赵祯。在包拯的帮助下,赵祯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氏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赵祯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关于“赵祯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这一问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赵祯是李氏所生。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1)

李氏本是刘氏做妃子时的侍女,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嫔妃,并产下一个男婴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氏做妃子时的侍女,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嫔妃,并产下一个男婴。连丧数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赵祯在出生后,便在真宗的默许下,由未能生育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2)


乾兴元年(1022年),十三岁的赵祯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赵祯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刘太后病逝后,燕王赵元俨告知赵祯实情。赵祯号恸顿毁,连日不视朝,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赵祯倍感震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赵祯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生母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赵祯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3)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太子太师、北宋名相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赵祯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赵祯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赵祯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赵受益(后改名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 ,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 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

赵受益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封寿春郡王,讲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九月丁卯日(1018年10月19日),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

登基即位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4)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5)

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 [13] 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善于纳谏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6)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7)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北宋名臣,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


赵祯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时代,算是很难得的。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8)

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19)

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励志变革

赵祯不安于守成的现状,针对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也有志开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责大臣”,意图有所作为。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0)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1)

富弼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立储及患病

赵祯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他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在宝元二年(1039年)豫王赵昕出生后,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

赵昕于庆历三年(1043年)早夭,而赵祯晚年无子,最终只得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赵宗实为皇子。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2)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 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赵祯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同日,辽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见赵祯,赵祯语无伦次。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朝使者说是饮酒过量所致。此后几天,赵祯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等荒唐的言语。文彦博与另一位宰相富弼等人负责全权处理朝廷内外大事,并组织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观进行祈祷活动。二月,赵祯逐渐康复,开始处理政事。

崩逝汴梁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3)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4)

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是个仁慈的好皇帝

第一、实施庆历新政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5)


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赵祯根据意见,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6)

第二、在军事上镇压侬智高起义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7)

,侬智高举兵反宋,五月,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数败朝廷征剿之兵。次年正月,侬智高败于狄青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赵祯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于归仁铺之战大败侬智高。侬智高遁走,后不知去向。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8)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29)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北宋时期名将。


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 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第三、赵祯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

第四、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

赵祯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元年(1041年)成《崇文总目》六十六卷。该书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次年闰月,又下诏搜访遗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仕职官者以闻。“当年,就有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人,响应号召献书,并命其分置于各书府,钦赐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奖励。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一卷,作为搜访依据。

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

第五、赵祯非常关心医疗事业,对医学传承也具有强烈意识

赵祯非常关心医疗事业,对医学传承也具有强烈意识。天圣四年(1026年),他认为针艾之法讲求精准,而前代古籍对穴位之描述纷繁错杂,易误导医者,故诏令王惟一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为范。王惟一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于石碑而颁行全国,为针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嘉祐二年(1057年)设立校正医书局,由当时权威医学工作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推广,使诸多宋以前医书得以流传后世,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六、宋仁宗赵祯,是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次宋仁宗来到一个妃子的寝宫,一进门就说要喝水,妃子给他倒了一大碗水,结果他一口气全部喝完。妃子就好奇的问他,既然你这么口渴,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叫下面的太监给你找水呢?

宋仁宗却说,我在路上的时候感觉渴了,往后面看太监和宫女都没有带水。假如我在路上告诉他们我渴了的话,领头的太监看到这些人没有准备茶水,之后肯定会处罚这些人,所以我只好一直忍着,免得他们被处罚。

第二件事,是宋仁宗有一次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后,就劝他说:“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结果宋仁宗却对皇后说:“如果我昨夜吃了羊肉汤,御厨们就会将它当成是惯例,以后夜夜宰杀羊羔,这样算下来,就会有不计其数的羊羔被宰杀,现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第三件事,是宋仁宗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正所谓小事见真知,从这三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宋仁宗真的是一个可以把自己的享乐,放到别人享乐之后的皇帝。

也正因为此,在宋仁宗执政期间,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名人,比如欧阳修、包拯、、、、、、;甚至后来的、、、,也都是宋仁宗提拔上来的。这样众多的名人汇聚在一个起,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有过的现象。

宋仁宗去世的时候,可以说是举国悲痛,据说所有的老百自发向着皇宫的方向跪拜,,就连街上的乞丐都买纸钱在城门口为他祭奠,可见他在百姓中的地位之高!

等到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后,(的结义大哥)也,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最后他还特意给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的不足

第一、宋夏战争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30)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31)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32)


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 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 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西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宋、夏终于谋求妥协,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宋夏关系趋于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第二、经济上的危机

宋朝对辽、夏是以每年支出数十万两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换取和平。然而,成为庆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经济重大危机的,是所谓“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 [25] 赵祯在位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宋夏战争结束后才略有裁减,亦维持在一百一十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占国家总收入的大部分。

所谓“冗费”,是指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三冗”导致宋朝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贯”等等。

真宗赵恒与仁宗赵祯两朝土地兼并更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赵祯在位晚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第三对辽国增加岁币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乘宋、夏战事紧张之际,辽兴宗在以南院宣徽使萧惠为首的群臣支持下,决定以宋修边防与攻夏为借口,一面派耶律重元及萧惠聚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态势。一面于次年(1042年)初派萧特末、刘六符赴宋廷,索取被后周世宗攻占的关南十县。赵祯派大臣富弼与辽国进行谈判,其严词强硬,博征旁引,打破辽国索要后周时期柴荣夺取的三关之地的企图。同时,为避免两面作战,赵祯最终决定以每年增加岁币(银、绢各十万匹、两)为代价,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


包拯是一个(站在包拯背后的男人)(3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 。他认为,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著名谏臣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非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赵祯不事奢华,能够约束自己。“为人君,止于仁”,“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作为一个性情文弱温厚的守成之君,赵祯能守祖宗法度,并知人善任,有解决社会旧弊之心,因而在其统治时期,名臣辈出,有太平治世之称。

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史上第一个被冠以“仁宗”庙号的皇帝。并且,也是至今唯一一个没有任何质疑声的皇帝。

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出现了北宋时期的治世顶峰,被称为仁宗盛治,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 期间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