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有个小村子,名叫杨玘屯。他的称号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产地、“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这个村子走出了无数传承泥咕咕的手工艺人,王蓝田、泥人宋……成就了业界的无数大师级人物, 这个拥有古老传说的村落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1)

王小米 | 文

庙会上的神秘嘉宾是?

这个村子的人竟都会玩泥巴

跟朋友说起浚县,朋友一脸懵逼:哪个浚县?在哪啊?谁啊?咋地了?

说实在的,像我这种没文化的人之前也不知道浚县,但一位做非遗的朋友告诉我,浚县有超多的手工艺品。我这才知道,它在鹤壁,是河南唯一拥有文化历史名城称号的县城,还被称作民间艺术文化之乡。

浚县民间艺术中最有名的就是泥咕咕。泥咕咕是浚县泥塑玩具的统称,看起来很萌,这些小泥塑还能吹出声响,听起来像是“咕咕咕”的声音,就叫泥咕咕。

但是,浚县除了大伾山景区,没有一家卖泥咕咕的店。泥咕咕的生产和销售都在一个地方:杨玘屯。这个小村子可不简单,他是国家非遗项目泥咕咕的发源地。

杨玘屯中间那个读作“qi”,是三声。浚县大伾山东行1华里,就到达村子。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2)

走进这个村子,首先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杨玘雕像,没错儿,村子就是以他命名的。雕像后面的影壁上,书写着“中国泥塑第一村”。

在215国道路东,村西边进出口有浚县民俗博物馆,门口矗立着“天下第一大咕咕”,杨玘屯村子不大,村里四千多人,800多户人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行当:捏泥咕咕。

你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的小院子,就能看到院子里晾晒着各种活灵活现的泥咕咕。

尤其在泥咕咕大师王蓝田的后代家中,还开设了泥咕咕展示的厅堂,专门用来陈列展示泥咕咕。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3)

这里七十岁的老人,跟外面免费坐公交、跑十公里排队领免费赠品的大爷大娘完全不一样,他们可以说每天都在捏泥咕咕,这不就是手工diy吗!

只见他们脸上的神情十分安静,戴着老花镜描画手中的泥人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要是城市里的儿女看到自己家的爸妈这么醉心艺术而不是保健品,不知道多开心呢。

这里的孩子,会走的时候就会玩泥巴。孩子们“嘘嘘嘘”地能将手中泥咕咕吹出高低不同,抑扬顿挫的哨声,这对他们来说so easy。

泥咕咕根据题材和种类划分为飞禽、动物、人物、民俗风情四大类,有100多个品种呢。各种题材的作品也都各具特色。

比如说,飞禽类作品有斑鸠、燕子外,还有公鸡、孔雀、凤凰、雁、鸳鸯等。肥肥的鸟儿们也是泥咕咕典型的一种形象。

走兽类的则是简洁生动。作品有狮子、猴、马、牛、狗、老虎,还有神兽独角兽、麒麟等。他们的神态和身段更传神,很有魔幻之感。

人物类的就更神奇了,明明像个二次元人物,但神情动作十分到位。

如果说,让我找出一种最古老的玩具,我会选择泥咕咕。这种造型古朴,色彩鲜艳,憨里憨气的泥玩具,其实来头大着哩。

泥咕咕:我是谁?我在哪?

我从哪里来?

浚县正月庙会,因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充满了浓郁的豫北特色风俗民情,而成为华北四大庙会之一。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4)

这个庙会,就是萌萌的泥咕咕们的亮相之地。

延续了1600年的古庙会上,卖泥咕咕的小摊随处可见,也使泥咕咕的生命力得以扎根。哪个浚县小孩儿小时候没玩过泥咕咕的,举手让我看见你。

“杨玘屯泥咕咕”是个响亮的地方品牌。在300名从业人员中,杨玘屯以外从事泥咕咕制作的也只有一人。

为啥只有杨玘屯这个地方的人会捏泥咕咕?

这就得说到杨玘了,他是隋朝末年的人,传说他可以用泥巴捏出不同姿态的鸟儿,这些鸟儿可以发出“叽叽咕咕”的声音,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泥咕咕。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5)

杨玘在大破隋军之后,率领一些士兵在杨玘屯开垦荒地,兴建家园,他捏制出鸪鹄鸟、战马、骑马人来纪念战死的将士和战马。

杨玘屯由此得名,捏制“泥咕咕”的技艺也延续下来,流传至今。

虽说,杨玘是泥咕咕的创造者,但再往前追溯,其实很有意思。浚县,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颛顼帝的主要活动地。

泥咕咕以黑色为基色。这其实仍与颛顼帝有关。颛顼生前崇尚玄色,玄色即黑色,所居宫殿称为“玄宫”。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称他为玄帝,《吕氏春秋》记颛顼为北方黑帝。

关于泥咕咕里很多鸟的形象这一点,著名民俗专家、民间文艺家、收藏家倪宝诚先生,多年来一直在研究。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6)

他认为:泥咕咕这个称谓源于史前人类的鸟图腾信仰,具有原生态文化意义,其文化内涵的普及性和深刻性已波及到中华民族……古代先民世代与鸟为伴,与鸟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了对鸟的无限眷恋与敬仰,形成遍及中国各地神奇的鸟信仰文化。

“浚县泥咕咕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征”。浚县属于古代的鸟图腾区,这样的背景自然会反映到泥咕咕这种民间艺术作品之中。

浚县泥塑三大流派中的两个流派,都出自杨玘屯这个小村子。

曾在解放后断代

靠手艺人起死回生

千百年来,依靠古老的浚县庙会,泥咕咕延续了下来。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捏泥咕咕。解放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浚县古庙会被禁止,所以泥咕咕也随之凋零。

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泥咕咕兴盛起来。大约有70%的杨玘屯家庭,会在秋收之后相对农闲的时期,开始捏泥咕咕,拿到正月的庙会上卖。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7)

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农村居民开始发现外出打工比在家捏泥咕咕挣钱多了,于是捏泥咕咕的人一下子就减少了。

发展到2000年往后,国家开始重视非遗,浚县的泥咕咕不仅是泥玩具了,他慢慢地成为了具有装饰作用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以王蓝田为代表的传统泥咕咕派就是浚县泥咕咕三大流派之一。

王蓝田是20世纪杨玘屯的泥塑传人,他的泥咕咕朴素而憨厚,原始而深沉,看到老先生的作品,仿佛能与古人对话。他的作品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他本人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大师。

可惜,他于2013年溘然长逝。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8)

他的儿子王学锋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泥咕咕,儿子的作品保留了浚县泥咕咕的传统精髓,继承了父亲的传统风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美学风格。

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泥塑小猴子,猴子造型多变,古灵精怪,就是泥猴张——张希和的作品,因为泥猴张是浚县而不是杨玘屯走出的手艺人,所以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杨玘屯不仅有传统的泥咕咕,而且还有年轻人喜爱的现代泥咕咕。

年轻人的创新

给泥咕咕带来希望

王学峰的儿子王红瑞把泥咕咕的“哨音”这个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他 2015年与河南省博物院合作开发的“鸮尊”咕咕文物衍生品,就是以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晚期青铜器“鸮尊”为原型创作的。

对,就是那个蠢萌的鸮尊。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9)

他把蠢萌的鸮尊做成卡通的样子,还增加了“咕咕”哨音功能,最终竟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还有他在狗年做出的香插,一只小狗“望乡”(旺香),思乡望香,一举两得。

另一个从杨玘屯走出的泥人大户,就是人称“泥人宋”的宋学海。他以捏泥人为主,他们老宋本家,外号“憨刀”的宋楷战则捏出了不同的泥人儿。

村西口有座后现代的大院,上书“憨刀文化创意园”,院中的摆设,颇显艺术气息,“休里”更是个现代词儿,大厅里的布置,更象一个酒吧,各种现代艺术的作品摆放其中。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10)

你能想象摇滚跟泥咕咕结合吗?

2015年,宋楷战应崔健团队邀请,为乐队6人打造一组泥人。

那可是崔健哎,摇滚之父!

这次创作跨界而硬核,憨刀的最终作品很有碰撞感,崔健六人惟妙惟肖,很符合他们抽象的气质。

啊,憨刀老师有时间给豫记捏个小象叭!绿shai的。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11)

文化部2003年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后,浚县泥塑(泥咕咕)2006年正式认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所有家庭式的作坊一样的缺点一样,手工制作的泥咕咕难以大量生产。

王学峰在宁波参加展会时,曾与客商签订了总价100万的泥咕咕外贸订单意向,但是客户到产地考察时看到村中分散的家庭作坊生产状况后,因为担心杨玘屯艺人不能按时、按标准完成订单任务而放弃。

但有一代代的传承人,就会希望。

东北屯里的往事(我在杨玘屯玩泥巴)(12)

在杨玘屯,做泥咕咕的手艺人对自己的手艺活认同感很高。

你去村子里做泥咕咕的家庭看,人们总是一脸淡然,专心致志地做着手中的活儿。

村民们从小就玩泥巴长大,对泥咕咕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宋楷战、宋学海、王红瑞这样的年青一代,倾向于更高的追求,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艺术家。

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几十年前的人甚至几百年前的人做的泥咕咕,跟现在的人创新的泥咕咕,还是同一种东西吗?

你更喜欢哪一种?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