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学院飞行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民航产业,突出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创新实践“双校园”“两段式”“双证融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22家航空企业建立了分工负责、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深度协同机制,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合作格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院产教融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滨州学院校企深度协同育人)

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院产教融合

近年来,滨州学院飞行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民航产业,突出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创新实践“双校园”“两段式”“双证融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22家航空企业建立了分工负责、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深度协同机制,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合作格局。

一、结合行业需求,坚持工学结合,制定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对照民航行业标准,科学制订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按照岗位资格要求,建立了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将课程项目化,以解决项目问题为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驱动的参与式学习。课程方面,采用源于航空企业的真实工程问题和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模拟真实航空运行状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情景意识;推行双语课程,理论课程联系实际应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将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专题讨论、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班级讨论、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项目研究、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线上线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当前,该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构建了自编教材体系,出版12部专业教材;5门课程上线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院杜玉杰教授团队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施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民航CCAR标准,多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标准逐点落实到专业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将“制度保障、过程监控、评价反馈、持续改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解决人才培养中“学校评价重理论,企业评价重技能”的问题,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的指导作用和高校、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征求民航企业和行业协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技术转移中心、实习实训平台,推行“双院长制”“双部长制”“双导师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协同的合作机制,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的无缝对接。学院建院15年来,共合作航空公司22家、国内外航校20家,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飞行技术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卓工试点专业、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核心建设专业。民用航空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成为国内六大民用航空专业群之一。

三、坚持内培外引,发挥示范作用,培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

立足学校航空特色发展实际,通过选派教师访学进修以及和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选派教师到海外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通过选派教师参加行业培训和到航空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提高理论教师的行业经历,不断推动教师及团队成长。另外,坚持柔性引才,聘请一批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校顾问、客座或兼职教授,通过航空企业专家走进课堂、管理学生、担任导师等方式弥补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优化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专职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国家功勋飞行员1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有3人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四、集聚校企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实现民航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集聚校企优势资源,共建民航CBT数字化系统实验室、微型飞行器设计实验室、航空动力系统实验室、飞机结构与系统实验室、自动飞行系统实验室、B737-300飞机教科研实训平台等。积极对接行业、服务企业,建设了中国民航局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ATPL理论培训机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点、CCAR-66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点等4个民航行业资质平台,为山航、海航、川航等航空企业提供执照考试10000余人次,ATPL培训、147培训等1500余人次。同时,飞行学院积极融入行业发展,成为山东省航空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航空维修协会会员单位。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该院校企合作共建了山东省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山东省“十三五”航空信息与控制实验室、山东省航空信息研发基地等2个市厅级实验室。已经培养民航飞行员2632人中有563人晋升机长,机务、空管、签派等民航专业人才814人。飞行技术专业出飞率93%以上,多人获飞行技术奖,毕业生行业持证率达90%以上,专业素养高,英语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