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明线是恋人经由学生时代到踏入社会,期间价值观震荡变迁导致两人情感破裂。表面看是男女双方工作选择不同,似乎和感情没有什么关联。但牵扯出的却是双方对于未来生活的构想蓝图完全不同。

通过影片我们听到了两人各自内心的呐喊——男:没有现实的高收入如何维持高品质的生活?兴趣需要为生活构建让步。女:没有同步的心灵和感情交流,生活的构建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男女主人公会有价值观上的差异是必然的。

深层的暗线是两者价值观的来源,家庭的背景(电影的编剧不得不赞,坂元裕二果然是日剧圣手)。女主出生在东京,父母都是广告圈人家境殷实。父亲投的广告入了奥运会;夫妻双方对女儿的唯一期待就是找个正经工作结束零工就行。而男主角则非京都本地人,父亲期望他回到老家继承烟花厂,不继承则断供生活费,可以说男主的生活由于原生家庭发生了骤变。两个家庭皆对孩子有要求,但一个宽容一个凌厉。

其实生活的构建从来都是从外围到内在的。去往一个新城市工作生活的一代基本都需要将生活构建放在首位,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让步于生存。而本地的二代或三代则完成了基本的生活外围的构建,能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背景的差异是形成两人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想象战争年代,男人必须肩负起更外层的建设,保家卫国,而女人也必须走到家庭的外围去构建生活。为什么以前的时代很少有人以兴趣为生活也能够理解了。

不同阶层的两个年轻人,带着各自不同阶层的想法无法达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学生时代两人能同步是因为不用面对现实中经济问题,但毕业后其实两人经历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虽然都脱离家庭独立生活但各自背后的安全感显然是不同的。

断了生活来源的男主,工作压力大会没有精力去与人沟通,于是交流方式渐渐敷衍,娱乐方式也日益粗暴(玩玩消消乐短暂释放下不再花心思去研究有难度有剧情的游戏)工作压力大也会导致神经紧张看待问题极端化,遇到矛盾时的容易有情绪;同时不断向外看会产生物欲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自我被极度压缩之后,人就变形了。这是一代在接触一个新的环境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想要跨越这些就必须先忍受这些。过一段不怎么喜欢的违心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沉迷在兴趣爱好中的女主维系着原来的生活内核,并不断的延续与拓展。其实相对会更平和,内心的富足状态更接近中产。

境遇的不同又会进一步塑造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

女主更偏向于以平和真诚的平等心交流,男生则看到了社会的阶层等级以减少冲突的卑微收场。这卑微体现在对自我感受的忽略——“上级很厉害,即使他对我吐口水也可以”;“你玩游戏声音响点没关系,我可以戴耳机。”但另一面又是冲突与矛盾,倦于社会关系甚至一切关系,拒绝交流、懒于看你推荐的书。因为自我都缺失,在现实中拉扯,其实如何能够更好的去维护好两人的关系呢?

此时男主需要的是一个更能够理解他,包容他,愿意有部分自我牺牲的女生。他需求女生让渡一部分的自我给予对方。

但女主的生活中有她的自我需求存在。显然她正在经历情感上的孤独。从丰盈的互赠中落到一个人的自娱自乐中,完全看不到这段关系带给自己的价值。之于她平等不存在了,关系也不存在了。

很多恋情的无法持续是因为两个人成长的不同步。更可悲的是一些不同步是起点的不同造成的,而不是他们原本的自我不匹配。

所以恋爱五年,两个人就好像从平行延伸的状态,到达了毕业的时间节点后朝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行了。最后不得不以分手结束这段关系。

令我感动是,虽然擅长拍摄纯情影片的日本在时代的洪流下也不得不加入现实的元素,但是相比较其他影片它依然摒除了许多杂质,进行了提纯。影片给故事加上了背景,但那是一条暗线,正如影片真正鼓励的价值观——我们不必那么清晰的活着看透一切避免犯错。当你遇到爱,当下就去感受爱,好好的享受它,爱情啊它就像让人惊喜般的花束一样,带着大自然的纯真和美。它倡导的爱情观依然不是那么接地气:恋爱的终点不是只有结婚才是完美。通过恋爱学习爱,能够跨越障碍,更深入的理解彼此才是所得。即使最终当时当下的你们都没有办法做到再往前一步了,分手了,那就好好哭一场,为那些曾经的努力、美好的回忆。

花束般的恋爱国内会上映吗(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完美恋人分手了可惜吗)(1)

“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花束般的恋爱国内会上映吗(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完美恋人分手了可惜吗)(2)

[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