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自由,到底孰轻孰重?

如何理解爱情与自由(想知道爱情与自由哪个更重要吗)(1)

图片

凯特·萧邦,又名凯特肖邦,美国女作家,本名凯萨琳·欧福拉赫蒂(Katherine O'Flaherty),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1889年至1902年间,她撰写供成人和孩童阅读的短篇小说,刊载于《时髦》、《世纪》、《大西洋月刊》和《哈伯青年手册》等杂志。《一小时的故事》是其创作的流传较广的一部短篇小说。

全书开篇就点明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因此马拉德夫人的姐姐朱赛芬很小心地告诉了妹妹妹夫已经死去的消息。马拉德夫人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放声大哭起来,然后要求上楼回自己的房间独自呆着。马拉德夫人在楼上做了什么事情呢?只见: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喊喊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众人都以为马拉德夫人上楼是默默地释放悲哀的情绪去了,谁知她其实心里非常高兴,看到的景色也是轻快亮丽的,因为以后终于不用再受丈夫约束、屈从于丈夫的意志,而是可以自由独立的生活了。

等到马拉德夫人的情绪渐渐平复,她和姐姐朱赛芬一起走下楼来,却发现丈夫活生生地站立着,立刻大惊失色尖叫一声死去。对此,医生们的诊断是马拉德夫人是死于心脏病——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难道事实果真如此吗?

几乎在一小时之内,马拉德夫人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内心经历了从悲痛到害怕、挣扎,随后轻松、激动,最后惊愕、绝望的过程。得知丈夫的死讯,爱过丈夫,所以悲痛;自由独立的生活就要来临但又未曾经历,所以害怕、挣扎;独立自由的生活强烈吸引着她,所以激动、轻松;丈夫死而复生,又要回到以前一直所屈从的生活,所以惊愕、绝望。

爱情与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马拉德夫人来说,当然是自由更重要了。长久地服从于丈夫的驱使,顺从丈夫的想法生活,让马拉德夫人身心俱疲、失去自由。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那简直是人间天堂、妙不可言。由此可见,自由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可能比坐牢还难受。

那么,爱情与自由是绝对对立的吗?其实不是。

记得之前陈果《好的爱情》中有这样两段话:“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完美,我爱你就是因为你就是你。我爱你,让你做最真实的自己,我爱你,爱你原本的样子。爱一个人,就要保护他,保护他不受别人伤害,更不受自己伤害。

保持爱情长久的方法就是保持你们在精神上的同步,最浪漫的事不过就是,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次的爱上了不同的你,但是我爱的始终是你。爱情长久保鲜这一点很重要。我一次次爱上同一个人,也是我们精神同步的重点。”

一个人既然有爱你的权利,也就有离开你的自由。爱情不应该成为束缚彼此的借口,也不能当作讨价还价的砝码。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平等,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一切以“让自己开心”为出发点。

好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千变万化又始终如一。单方面卑微讨好的爱情就算了吧,毕竟余生还长,都别将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