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周杰伦,这个平时不怎么出现在网友视线里的男人,霸占了两天的微博热搜。

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因为有人发问“为什么周杰伦没数据没流量,演唱会门票却一售而空”,不少“中年人”粉丝被迫营业,自发在微博超话上给周杰伦做数据。结果周杰伦超话不仅登顶,还创纪录地突破了1亿。

但这场“中年人”粉丝的团建,也引发了一连串的争吵。一些蔡徐坤的粉丝,为了保住超话第一的位置,打榜时描述周杰伦“早已经过了时”。

不少周杰伦的“中年人”粉丝,质疑蔡徐坤“除了数据,一无所有”。

还有路人顺便捎了下现在的流量明星,普遍没有真才实学。

就连罗永浩也参与到了骂战里来:

“借用托克维尔的句套子来说一下:中年人似乎热爱周杰伦,其实只是讨厌年轻人。”

我们无意去评价谁对谁错,只是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代人,似乎都在无视上一代人的流行音乐,而鄙视下一代人的流行音乐。

很多周杰伦的“中年人”粉丝可能已经忘了,十几二十年前,周杰伦可没少被骂。今天周杰伦的“中年人”粉丝有多鄙视蔡徐坤,当年喜欢四大天王的老一辈就有多鄙视周杰伦。

2005年1月11日,第十一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颁奖盛典,周杰伦拿下“港台最佳男歌手”奖项。出道短短几年,周杰伦就横扫各大榜单,拿奖拿到手软

但与当时年轻人对周杰伦的崇拜相反的,是他们的父辈对周杰伦的排斥。前《三联生活周刊》专栏记者、乐评人袁越评价他说:

“周天王,你真厉害,把现在的小孩儿们的心理摸得真透啊。不过我是成年人,你玩的这点小把戏我一眼就看穿了。[1]”

没错,对于年纪更长一些的人来说,他们习惯了听罗大佑、崔健、刘德华、张学友的歌,而认为周杰伦,不过就是流行文化中的一阵风,忽地一下吹来,很快又会被忽地一下吹走。中新网一篇2002年的歌评这样写道:

“现在再期待他能有什么创新对于周杰伦来说可能只是奢求……

周杰伦的安静腼腆,被视为“喜欢装酷”;说话又动辄“屌不屌”,素质似乎不高。从哪方面看,他都不符合老一辈对天王、明星的预期。

要颜值,他没有,天生的小眼睛没办法挽救;要才华,他好像也没有,整天哼哼哈哈地不知道在干嘛。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1)

2003年11月16日,周杰伦为演唱会召开发布会。当时许多人无法接受他的发型和穿着,乐评人袁越还说周杰伦“长得也像个小混混[1]”

在当时许多人(特别是较为年长的人)心目中,周杰伦的歌毛病一大堆。

首先,歌不是歌。

按照人们对歌曲的传统印象,一首歌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曲调,只要有曲调,哪怕歌词用“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来替代也行呀。但周杰伦的歌,被人批评曲调模糊,分不清哪首是哪首,听得人昏昏欲睡。2002年《环球时报》的报道里提到:

“对于非新人类来说,他的歌乱哄哄的,除了反复嚷嚷让大家来舞双节棍外,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4]。”

其次,连话都说不清,还唱什么歌。

周杰伦具有个人特色的中文饶舌,对彼时的大多数人来说尚且是新鲜事物,在很多长辈听来,他就是说话含含混混,听起来像如和尚念经一般。为此,他曾被戏谑地称为“周结巴”。出生于1963年的声乐教育家贺冰新,不久前在《中歌会》吐槽选手咬字不清时,不无批判地说:

“咬字是在唱歌里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你)是不是受了周杰伦的歌的影响?[6]”

再次,歌词狗屁不通。歌词听不清也就罢了,还看不懂。

人们认为周杰伦成名曲《双截棍》里大量的“哼哼哈嘿”,《霍元甲》里大量的“霍霍霍霍”毫无意义,就连所谓的周氏“中国风”,也不过是方文山为求押韵,华丽地堆砌辞藻。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2)

周杰伦“中国风”歌曲大部分是与方文山合作而成,有人认为周杰伦写的词不如方文山,也有人认为两人的词都不怎样 / 专辑《霍元甲》封面

综上,在许多人看来,周杰伦不过只是一个会博取小孩眼球的商业高手,火不了多久。2016年,年近50岁的凡客创始人陈年,依然在节目中毫不避讳地说:

“穆旦应该甩周杰伦几十万条街吧,100年后大家肯定记得穆旦,周杰伦肯定就是垃圾了。[3]”

当然,即使是当年,也有不少音乐人、乐评人如左小祖咒、宋柯等对周杰伦的评价颇高,但周杰伦那时所承受的非议,他现在可能未必承受得了,因为实在太多了。

父辈为什么鄙视周杰伦

60后、70后们在批判周杰伦时,有时还会顺带怀念一下自己少年的偶像。比如周杰伦之前的四大天王,在他们很多人眼中,才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四人虽有个人特色,但都长得帅,会唱歌,会跳舞,会演戏,简直是梦中情人的典范。2004年,有天涯网友说:

“周杰伦是什么人物?菜鸟一个,你们怎么把他跟四大天王相提并论,太抬举他了吧[11]”

其实,不光是老一辈的人没有办法理解新人类周杰伦的歌,即便是现在对于周杰伦的“夕阳红”粉丝团来说,也会觉得周杰伦如今的新歌,不如以前的好听。可以问问有多少老粉丝,会喜欢周杰伦2018年的新歌《不爱我就拉倒》呢?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3)

周杰伦在Ins上回应大家对《不爱我就拉倒》的吐槽:孩子们,我的歌名已经说了,不爱我就拉倒 / instagram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年龄越大,越不能接受新歌。

这不仅是一个经验性的判断,也已经被各类调查和研究证实。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这样。

早在1988年,神经学家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对各大音乐广播电台进行的调查就发现,绝大多数听众在20岁左右甚至更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他们最喜欢的音乐,然后在其一生中都反复听这一类型的音乐[12]。

而且,如果一个人在25岁以后听到了某种新的音乐形式,那么他热爱这种新音乐的概率就会很低[12]。

2018年,经济学家大卫德威茨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研究音乐平台Spotify数据的文章。他发现,对于男性来说,14岁时那年首次发行的歌最受他们欢迎;而对于女性来说,则是13岁。塑造成年男性听歌口味的最重要时期是13-16岁;女性则是11-14岁[14]。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4)

无独有偶,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Levitin)也曾表示,14岁,某种程度上是音乐品味发展的绝佳年龄[13]。

不同的研究对年龄的判定可能有些出入,但结论是相似的——你在青少年和成年初期听到的音乐,塑造了你的音乐口味。上一辈人听的是四大天王,当然难以接受周杰伦。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5)

2013年江苏卫视跨年,张学友与周杰伦“同框”。年长的人不乐意接受新歌,因此听惯了张学友的人,不会觉得周杰伦的歌有什么了不起的

在上一辈人眼中,前人的作品除了优美的旋律,还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有深度的思想,如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亚细亚的孤儿》等。相比起来,偶像派周杰伦的歌花里胡哨,论艺术、情感的表达,还是太过幼稚。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6)

上世纪80年代,王杰演唱的情歌《一场游戏一场梦》家喻户晓。娄烨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用其片尾曲,让人觉得这首歌不止是情歌,反而有时代隐喻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剧照

比如2005年发行的《夜曲》,蝉联多榜冠军,但还是被有的媒体评为“年度最烂十大歌曲”之一。“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在年轻人眼里是唯美,是凄凉,是故事,在长辈们眼中却是“歌词卖弄恋情”,是“挂肖邦的头,卖不知什么肉”[5]。

人们喜欢听年轻时听的歌,这一规律放在四大天王出道的年代如此,放在周杰伦出道的年代如此,放在蔡徐坤出道的年代亦如此。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7)

四大天王们也都经历过不被看好的阶段,但后来都成为了无人不晓的天王级人物 / instagram@helene127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多都会对上个时代的音乐作品不感冒;当他们老了以后,也会认为自己听的才是最好的,开始鄙视下一代人听的歌“这是什么垃圾”。

这不经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流行音乐,乃至流行文化,真的有高下之分吗?

你听周杰伦,是想回到过去

我们再来看这次“中年人”粉丝为周杰伦超话打榜的事件,有不少类似这样的“佛系打榜”: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8)

在这次“中年人”粉丝为周杰伦打榜的事件中,微博上不乏“打榜好累”、“我还有工作明天要上班”、“我花了半天时间才找到超话入口”的调侃 / 新浪微博

看起来他们好像在抱怨“年纪大了打榜好累”,但其实,他们更是借着周杰伦,又缅怀了一次青春。

长大后的周杰伦粉丝,不经意间再次听到周杰伦的老歌时,哪怕只是想到旋律,总能勾起一串过去的回忆,不管美好与否。

这一切,都和心理学里的“回忆高峰”(reminiscence bump)有关——你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初期经历的生活记忆,会比其他时期要更丰富、更清晰[18]。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Levitin)吗?为什么14岁是最佳年龄?我们之所以能够记得青少年时期听的歌,部分是因为那是我们在“自我探索”的时期,恰好又是情感充沛的时候[17]。

为了找到我们的“身份”,我们成为了某个群体的一份子,和我们喜欢或觉得相似的人在一起,听相同的音乐,穿相似的衣服[17]。父母听四大天王是过时的,我们听周杰伦才是潮流,而下一代人又认为蔡徐坤才是潮流。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9)

从《偶像练习生》出道的蔡徐坤一夜间爆红,但也饱受争议。但和刚出道的周杰伦类似,蔡徐坤常被人指责“唱歌阴阳怪气”、“长相娘炮” / 微博@蔡徐坤

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青春期生长激素的激增,当我们与一首歌建立神经联系时,会产生强烈的记忆痕迹,这种痕迹充满了强烈的情绪。我们的大脑会接收来自荷尔蒙的指令,认为与我们青少年经历相关的歌是尤其重要的[19]。

周杰伦的“中老年”粉丝,他们听的哪里是《晴天》,听的明明是自己当年在同学面前给喜欢的人唱歌满脸通红的样子;他们听的哪里是《爱在西元前》,听的明明是自己被地理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背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得意。

实验证明,无论受试者是处于哪一年龄段,他们听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流行歌时,被唤醒的具体记忆总是最多的[15]。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10)

2018年6月14日,天津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在操场演唱《告白气球》。很多“中年人”粉丝,对这首周杰伦后来的作品毫无感觉,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青春,不少人没听过周杰伦08年后的新歌

而且,年长的人,对年轻时的流行歌有最高的情绪性评级(emotional rating),这表示在听到这些老歌时,他们产生了最为强烈的情感反应,更文艺地说,就是产生了共鸣[15]。

哈佛医学院的一名副教授约翰·拉蒂(John Ratey)解释说,“任何在形成性格时期进入你大脑的东西都是强有力的,当你很年轻的时候,你不会过滤任何东西。你没有筛选它。你不会说,‘那很糟糕’,甚至不会试图去理解它。”[16]

这种“不加筛选”,会使到达我们大脑右半球的东西被保存下来,可以被更长时间地接触到——通常,会贯穿我们的一生[16]。于是,你十五岁会唱的《七里香》,在你三十岁的时候,你仍可以做到张口就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再也无法接受任何新歌,只是说你再听到新歌,可能不会引起同样强烈的反应了。

周杰伦打败蔡徐坤真实(周杰伦当年挨的骂)(11)

《乐队的夏天》中,1969年出生的张亚东,因为盘尼西林演唱了朴树在1999年发行的《New Boy》而泪流满面,可能就与上文提到的强烈的情感反应有关 / 《乐队的夏天》截图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不是为谁辩白,我们没有评价周杰伦的编曲、作词、唱歌水平,也同样没有评价蔡徐坤到底有没有创作才华,我们只是想展示给大家看,今天一些人对蔡徐坤等年轻音乐人的批评,实际上和当年周杰伦遭受的非议有着相似之处。

60后、70后会因为听到罗大佑、崔健、Beyond的歌,想到自己经历过的青春,见证了那个解放与冲破桎梏的年代;80后、90后会因为听到周杰伦的歌,想到自己那些买盗版唱片、贴海报的岁月和懵懵懂懂的暗恋。

就像60后、70后的许多人,当年不会喜欢周杰伦一样;80后、90初的周杰伦的粉丝,大多数恐怕也永远不会喜欢蔡徐坤,也很难爱上下一代的其他年轻歌手。

但这不要紧,不管蔡徐坤会不会是下一代年轻人的周杰伦,下一代年轻人们,肯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位“周杰伦”。

,